胡玉林
世界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是對話式的,對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對話要有成效,提問是對話的關鍵?!倍非蟾咝У恼n堂教學,是我們?yōu)橹μ剿鳌^斗的終極目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圍繞教學活動,設計提出有效的、有價值的問題,應該成為我們備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而教師該問什么?怎么問?什么時機問?應該是我們備課的重中之重。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個真實的教學片段:
【片段一】 有位老師在教學4的組成時,由游戲引入,老師左手拿著4顆糖,雙手背在身后,再舉出雙手,讓學生猜老師的右手有幾顆糖?(學生情緒高漲,參與積極性很高,老師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游戲后,在黑板上貼出○○○○后,問:“老師剛才做了什么?”
生1:“老師讓我們猜糖?!?/p>
生2:“老師和我們做了游戲,很好玩。”
生3:“老師在黑板上貼圓?!?/p>
……
學生的手兒舉得老高,都爭著回答老師的問題,可老師聽了好幾個學生的回答,都失望地搖著頭,又繼續(xù)抽著學生。
這樣過去了好幾分鐘,老師沒能從學生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引入后續(xù)的學習,這些時間就被學生海闊天空的回答浪費掉了。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分析,老師拋出的問題“老師剛才做了什么?”的本意是想引出“老師貼了四個圓片”這個數(shù)學信息,引入4的組成學習活動,不是針對知識的理解而設計的問題,不需要學生動腦去思考探究才能回答的??衫蠋熃o出的問題是“老師剛才做了什么”,這個問題太寬泛,目的性不明確,再加上學生是才入學不久的新生,和老師的配合還沒有達到十分默契的程度,所以學生就不能準確地領會老師提問的意圖,從而快速準確地說出老師想要的答案。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讓老師史料不及的情況,但這些卻是課堂中生成的不可預設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能高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思維訓練都能得以充分的愛護和發(fā)展。
在教學“認識厘米”一課時,學生在認真地用直尺畫著10cm長的線段,老師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一學生拿著尺子翻來翻去不知怎么畫,就俯下身輕問:“你怎么不畫呢?是不會畫嗎?”學生漲紅了臉:“我的尺子斷了,沒有0刻度了。”這時老師摸摸他的頭對全班同學說:“某某同學遇到一個問題,他的尺子不小心弄斷了,沒有0刻度了,他就不能畫出10cm來,誰能幫幫他?”馬上便有同學借尺子給他畫。這時,老師又舉著斷尺問:“誰能用這把斷了的尺子畫出10厘米的線段來呢?”頓時,教室里便沉靜了下來,有的直搖頭,有的茫然地看著老師,有的抓耳撓腮,有的低頭在本子上忙活著……
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手叫道:“老師,我能畫?!痹诶蠋煹脑试S下,在展臺上畫出了10厘米的線段。這時,臺下舉起來很多手,“老師,我也會畫了。”“老師,我來畫吧!”老師微笑著讓舉手的孩子們都上臺展示了他們的驕傲,然后又漫不經(jīng)心地拋出一個問題:“現(xiàn)在你能說說怎么樣用沒0刻度的尺子畫10厘米的線段了嗎?”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的畫法。這時老師又問:“那你能用斷尺畫出3厘米長或者11厘米長的線段嗎?”學生接到挑戰(zhàn),又興奮地忙開了……最后,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畫線段的不同方法。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這位老師靈動地抓住了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并相機提出了三個問題,把困難留給學生,學生則在老師層層遞進的提問中,興趣盎然地獨立解決了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體現(xiàn)和發(fā)展。而老師針對這個問題卻沒費一點口舌,輕松完成了教學。
由此可見,一個精當?shù)膯栴},足以點燃學生思維火花,足以引領學生的思維找準知識切入點,以最佳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