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璘
語文是一股涓涓細流,潤物細無聲,所以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語文是一片大海,包容日月星辰,所以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造山填海的過程。語文從廣義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狹義上看,才是一門課程。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陣地,語文課的價值就特別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并仔細挖掘。我們要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平臺。
目前一堂語文課的時間是四十五分鐘,與其老師從頭講到尾,進行所謂的“充實”教育,不如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所以課前五分鐘就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的節(jié)點。
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它以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主要素材,以學生登臺演講為主要方式,形式多樣,內(nèi)容靈活,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具體做法是:一、由學生自己出題,請同學做題,并自己來講題;二、學生輪流到臺前演說,提前一天準備,可脫稿也可讀稿,師生聽完后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
一、課前出題 貴在堅持
高中階段,語文學科的考查發(fā)生了變化,考查的范圍更廣、更深、更注重能力。這些改變使很多學生一時適應(yīng)不了,他們或者緊張,或者厭倦,或者輕視。而語文學習注重積累,并不是努力一兩天就能學出成效的,所以我們要盡快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學習融入到每一天。
通常一節(jié)課的前五分鐘是學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的時間,如果老師馬上開始講課,效果一般會較差。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充分運用好這課前的五分鐘,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命題或者挑選題目寫在黑板上,并由學生們自己完成做題、講題的過程。
命題或者挑選題目就得認真地去思考要考什么,講題的前提就是把題認真地研究透徹,以便更好地批改和講評。這一過程,可以讓出題的同學更牢固地掌握考查的知識點,也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看待試題和題目。對于其他同學來說,則可以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查缺補漏。
課前出題的類型以基礎(chǔ)題為主,字音題、音形題、詞語選擇題、病句題、標點題以及名著導讀題。前三者是識記類的題目,每天訓練一題,對于這類題目的把握度就會加大。后三種題目的訓練則可提高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切磋,對于擴展思維廣度,提高快速判斷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日常的實踐中,這個訓練的重點需用心堅持。長期堅持下來,確實幫助學生提高了能力。
二、課前演講 形式自由
思想的葦草
每位學生都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作為老師要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他們的這種好奇心,而開闊他們的視野則是事半功倍的方法,而這也符合新課標對高中生的要求。
課前的五分鐘就像一扇小窗,讓學生透過這扇窗看世界,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進入學生的視野,從而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博覽群書、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他們會通過這個窗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與同學進行交流。而演講的過程則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歸納、加工、表達的能力。
有同學說:“不要總是抱怨不公,如果一個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個世界都不公正?!庇型瑢W說:“溫暖就在我們身后,我們離它只有一個轉(zhuǎn)身的距離,所以重拾起那顆暖暖的心,打開心靈的窗兒,讓日光晾曬一下我們潮濕的心,或許這樣,我們能感覺到這世界溫暖的愛。”有同學說:“我曾是一個留戀駐足的行者,但人生沒有棄我而去。于是,我堅持向遠方走去,在生長,在拼搏?!薄?/p>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葦草”,在這里,我充分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我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用心,讓這課前的五分鐘更加充實,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思想的傳播之所。
對“專家”的質(zhì)疑
我們的辭典有一個詞叫專家,還有一個詞叫權(quán)威。“專家”也好,“權(quán)威”也罷,都是在某些領(lǐng)域有一定成就的人。但這并不意味著,專家與權(quán)威就是絕對的正確。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睈垡蛩固挂舱f:“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笨梢娢覀円懈矣谫|(zhì)疑的精神,敢于對“專家”起疑。
教科書就是“專家”與“權(quán)威”的一種存在形式,我們除了把教科書當成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媒介,也應(yīng)該把它當成研究與置疑的對象。對于教科書的疑惑、疑難、質(zhì)疑我們都放在課前五分鐘加以討論,并習以為常。這種模式既可以呈現(xiàn)學生對課文的預習程度,也可以反映同學們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通過這個方式鼓勵學生們發(fā)現(xiàn)文中有誤之處,深層次地研讀課文,促使他們用心、用腦子讀書,而不是僅僅用口“念”書。結(jié)果不少同學找出文中有病句、標點不明等問題,也有不少同學將他們難以理解字詞與語句拿出來與大家探討。
比如有同學在預習《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后,提出魯迅先生在課文第四節(jié)開頭說到“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zhí)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這一句話在時間上是否合理,經(jīng)過一翻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魯迅先生早上知道有運動要舉行,但是沒有參加,下午又得到了上午運動結(jié)果的消息,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對文章的詞句開始認真品味起來,增加了他們閱讀魯迅文章的興趣。
質(zhì)疑、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習語文的過程。這種鉆研、琢磨、領(lǐng)悟的精神,無疑是語文學習的一個良好習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真理,使語文課真正成為提高語文能力的陣地。
文字的共享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強,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師生喜聞樂見的精品。我們鼓勵分享名家作品,更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分享。如朱自清的《匆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同學們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作品來品評,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構(gòu)思的精巧,說出自己喜歡的道理,真誠的感情流露于樸素的語言之中。教師也可以將自己欣賞的名家名篇加以分析,與學生一起去感受北國的大好風光,領(lǐng)略大漠孤煙直的壯闊,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和溫馨。
曾經(jīng)有一位女生,她很喜歡白居易的《長恨歌》,她在講臺上把《長恨歌》倒背如流,同學們也對她肅然起敬,課堂里的掌聲叫好聲持續(xù)了很長時間。這件事對班里最大的影響就是,同學們開始變被動背誦為主動。
還有很多同學寫下的優(yōu)美語句被大家記錄、摘抄下來。如“讀沈從文的《邊城》,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小時候家鄉(xiāng)里的那個總是濕漉漉、綠油油的端午節(jié)?!薄澳棠虆s老了,老了。像那扇用久了的門,紅漆斑駁,吱呀作響?!薄?/p>
文字的分享,轉(zhuǎn)變了同學們對于寫作的看法,大家開始喜歡作文時斟酌文字,互相批改同學的作品,寫作的氛圍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
雖僅僅是課前短短的五分鐘,無論從知識還是到心靈,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學生顯示出極大的參與興趣和熱情,而且語文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了,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短短的五分鐘培養(yǎng)了學生命題、主動研究題目的好習慣;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辨別能力。全班同學大都能儀表大方、神態(tài)自然地站在講臺上,用清晰洪亮的聲音,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感受,盡情發(fā)揮;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知識儲備,積累了寫作素材。
課前五分鐘是很可貴的短暫瞬間,只要我們好好珍惜,用心經(jīng)營,合理利用,就能發(fā)揮語文的學科特點,滋潤孩子們的心靈。
(作者單位:贛縣中學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