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婷
摘要:熱播的英劇《神探夏洛克》改編自維多利亞時期著名作家柯南道爾的作品,這部作品的主人公福爾摩斯和華生之間的感情一直以來存在著多樣的解讀。本文以電視劇為切入點,分析福爾摩斯與華生之間同性欲望的紐帶和性別的不穩(wěn)定,以此通過一種新的路徑探討主體建構的多樣可能性。
關鍵詞:性別同性欲望他者回歸一、緒論
2010年7月,在經(jīng)過小心翼翼的內(nèi)部試映之后,英國BBC電視臺把一部三季長度的迷你電視劇《神探夏洛克》(Sherlock)搬上了熒幕。熟悉英國文學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迷你劇改編的正是作家阿瑟·柯南道爾的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小說寫作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距今已有百年歷史,而小說里聰明驕傲的咨詢偵探福爾摩斯也一直是文學領域里公認的經(jīng)典形象。對這部小說的影視改編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早在默片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關于福爾摩斯的電影,八十多年間有70多位演員扮演過這一角色。
對于一部改編頻繁的作品,怎樣才能讓它脫穎而出?新版《神探夏洛克》獨特的藝術魅力又在哪里?福爾摩斯的形象里包含了何種意蘊?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分析。
二、受壓抑的同性欲望和俄狄浦斯情節(jié)
柯南道爾小說寫作的維多利亞時代既是英國歷史上發(fā)展最快,對外擴張最迅速的時代,也是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尤其是對性別處理方面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父權制度出現(xiàn)的裂隙,使得文學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盡管這一時期對同性戀的恐懼、厭惡依然是社會主流,同性戀(尤其是男性同性戀)社會性欲望的表達卻比以往更為迫切了。心理分析的出現(xiàn),使得性別領域之間的界限不那么確定了,根據(jù)??碌挠^點,男性特質(zhì)和女性特質(zhì)不一定要通過生物的方式進行劃分。所以男權主義,即男人的關系是等級制的,建立在物質(zhì)和社會地位上的觀點就顯得站不住腳了。然而男性和男性之間的紐帶,卻一直因為父權的迫害而斷裂和不連續(xù),男性同性戀的表達往往牽涉到女性的參與,造成一種義務異性戀的形象,從而忽略了同性之間的張力。
迷你劇《神探夏洛克》盡管把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搬到了21世紀,但其核心內(nèi)容的表達依然尊重原著的傳統(tǒng)。與之前一些影視改編版不同,BBC版更為強調(diào)紐帶的另一頭約翰·華生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在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系里,華生是更為主動并采取掌控的一方。
由于原著中華生曾結過婚(不止一次),評論往往傾向把華生當作頭腦簡單、心智平庸的異性戀處理,以此跟智力過人、邏輯緊密的福爾摩斯形成對比。影視作品中的華生也通常是一個跟在福爾摩斯身后拘謹保守、身材矮胖的助手。這種刻板的形象破壞了原著中的第二主角——故事的敘述者的魅力,給觀眾一種該角色無關緊要的錯誤印象。實際上,按照希臘文化的傳統(tǒng),華生在某種意義上充當了福爾摩斯的庇護者,在兩人的關系里具有暫時的壓迫性,同時也具有教育的作用。而福爾摩斯在這種關系中的成長使得兩人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強烈,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趨于對稱。
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個版本的福爾摩斯,父親的形象總是缺席的。有意思的是,同樣的問題也發(fā)生在華生身上,兩個主角沒有一次提到過自己的父親,而福爾摩斯對父權的抵抗還進一步延伸到哥哥身上。迷你劇里,華生在開頭不僅拒絕神秘人監(jiān)視福爾摩斯的要求,還拒絕了神秘人的賄賂和威脅,為他贏得了福爾摩斯的好感,這個神秘人正是福爾摩斯的哥哥。哥哥作為家中長子,從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父親的角色,根據(jù)理查德·克萊恩的觀點:“男同性戀者的發(fā)展要求假設父親的缺席或與父親之間的距離,要求假設孩子與母親存在不正常的強烈認同,在這種認同中,孩子取代了父親的位置?!盵1]這樣就不難理解福爾摩斯兄弟之間的敵意又矛盾的關系,福爾摩斯稱自己的哥哥為“死敵”“最危險的人物”,并且,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不斷加深兩人之間的裂痕,或者說不斷弱化哥哥(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在第二季第一集《貝爾戈維亞丑聞》里,由于對哥哥過度保護的出逃,福爾摩斯甚至間接破壞了哥哥的計劃。雖然看起來計劃失敗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那個女人”(即艾琳·艾德勒),但最終福爾摩斯破解了密碼,迫使艾琳向自己求饒。在這里,福爾摩斯對艾琳的反擊與其說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失誤和給哥哥造成的損失,不如說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福爾摩斯家里最聰明的那個人。換句話說,他不需要一個保護人,一個父親,他需要的是成為自己的父親。俄狄浦斯式的弒父心理,在此體現(xiàn)了出來。
三、非傳統(tǒng)三角關系和性別的偽裝
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系就更耐人尋味了,原著中,華生是以異性戀的形象出現(xiàn)的,但通過對原著文本的溯源,又能發(fā)現(xiàn)許多可疑的細節(jié)。比如《三個大學生》的開頭就有這樣一段奇怪的敘述:“一八九五年中有些互相關聯(lián)的事情,使福爾摩斯和我在我們著名的大學城住了幾周”,“自從離開貝克街的愜意環(huán)境以來,我的朋友脾氣有些不太好?!盵2]如果把上述內(nèi)容和當時英國社會最轟動的一樁事件相聯(lián)系的話,答案也許并不難找到——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雞奸和猥褻(當時甚至沒有同性戀一詞)被判入獄,主流社會對男性同性戀的迫害和恐同情緒達到高潮。電視劇對這一細節(jié)的還原體現(xiàn)在《貝爾戈維亞丑聞》一集中,華生博客的訪問人數(shù)停留在1895不再變化。同樣在這一集,原著中爭議最大的福爾摩斯和艾琳·艾德勒到底是什么關系,兩人之間有沒有愛情的產(chǎn)生,也會有新的展現(xiàn)。
在傳統(tǒng)愛情三角關系里,觀眾對性別關注的不對稱性是令人吃驚的,人們?nèi)菀鬃⒁獾礁柲λ箤Π瘴⒚畹膽B(tài)度,卻不容易看到華生的態(tài)度。艾琳出場時就表現(xiàn)得十分強勢,在一組平行蒙太奇鏡頭里,當福爾摩斯翻看艾琳的網(wǎng)站照片時,艾琳也在看手機里福爾摩斯的照片。之后福爾摩斯回到公寓挑選偽裝的衣服,對應艾琳在鏡前化妝。而當福爾摩斯假裝搶劫案的受害者進入艾琳家中,艾琳卻以全裸的形象出現(xiàn),這個反常的舉動讓福爾摩斯大為意外,他不能繼續(xù)偽裝了,這讓艾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占據(jù)主動。
三角形的另一方,一直享受異性戀的華生對艾琳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了敵意。在他看來,艾琳是具有欺騙性的,她的偽裝不在于假扮某個身份,而在于假扮一幅生動、邪惡的自畫像。華生比福爾摩斯更容易察覺到,這個涉及到真實女性的關系會威脅福爾摩斯的男性特點,對艾琳產(chǎn)生的欲望勢必會剝奪他的自我身份?!澳莻€女人”的介入,尤其是艾琳的獨占性要求,將直接影響華生和福爾摩斯之間的關系。而之前華生不管和哪個女性交往,只限于社會制度上的必需:家庭、婚姻、子女、社區(qū),他甚至可以通過它們穩(wěn)固和福爾摩斯的聯(lián)系。相比之下,福爾摩斯面對艾琳時,要顯得被動多了,他先是被艾琳下藥以致昏迷,又對艾琳的突然死亡寢食難安,他收到艾琳無數(shù)條短信卻從不回復,有悖他以往愛發(fā)短信的個性。所以,當華生發(fā)現(xiàn)艾琳并沒有死時,兩人針對福爾摩斯展開了對峙。
艾琳:“聽好,我犯了個錯誤,我寄了一樣東西給夏洛克保管,現(xiàn)在我想要回來。所以我要你幫忙?!?/p>
華生:“不行?!?/p>
艾琳:“我是為他的安全著想?!?/p>
華生:“我這么說也是。告訴他你還活著?!?/p>
艾琳:“我做不到?!?/p>
華生:“好,那我來說。還有,我不會幫你?!?/p>
艾琳:“我能說什么呢?”
華生:“你平常都在說什么?!你發(fā)給他那么多短信!”
艾琳:“不過是隨便聊聊?!?/p>
華生:“你跟他有什么可聊的。”
艾琳:“‘早上好,我喜歡你那頂滑稽的帽子?!医裢硇那椴缓茫黄鸪酝盹埌?。‘你在《繩之于法》里的樣子真性感,我們一起吃晚飯吧?!也火I,一起吃晚飯吧?!?/p>
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
艾琳:“單方面的,他從不回我短信?!?/p>
華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條短信都回。他是人稱‘妙語連珠大師,他就是憋著一口氣不死都要說贏對方?!?/p>
艾琳:“所以,對他來說我很特別嗎?”
華生:“我不知道,也許是的?!?/p>
艾琳:“你在吃醋?”
華生:“我們不是情侶?!?/p>
艾琳:“你們就是?!?/p>
艾琳:“好了,我發(fā)了,‘我沒死,一起吃晚飯吧?!?/p>
華生:“其實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爾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還是先聲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戀。”
艾琳:“可我是的。看看我們倆。”
艾琳與華生的這段對話非常緊張,兩人各帶著不同的目的不斷交鋒(艾琳想知道華生對自己介入他和福爾摩斯關系的態(tài)度,而華生則警告艾琳希望她遠離自己的朋友),形成對立的局面。如果把他們對話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的話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
艾琳 華生
(示弱)我犯了個錯誤,要你幫忙 (強硬)不行
(進一步示弱)我為他著想 我不會幫你
(一步步引入主題)隨便聊聊 (斷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飯”重復出現(xiàn) (震驚)你在跟他調(diào)情
從不回短信 每條短信都回
(拋出關鍵問題)你在吃醋 (強烈的否定)我們不是情侶
(強調(diào)觀點)你們就是 (強調(diào))我并不是同性戀
可我是的 ,看看我們倆 (無言以對)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艾琳和華生的態(tài)度分別經(jīng)歷了“弱——強”和“強——弱”的過程,艾琳的多變、模糊和不對稱性正是她力量的來源。關于這一點,福爾摩斯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提到過,“這是一種炫耀,權勢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幫助,以尋求和解,同時她非常清楚華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絕。緊接著,她亮出手牌:華生的好友福爾摩斯。這一點刺痛了華生,他進行反擊,要艾琳對福爾摩斯說出自己假死的實情,好讓朋友看清艾琳極具欺騙性的實質(zhì)。艾琳的回應十分狡猾,她繼續(xù)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華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駁艾琳“你發(fā)給他那么多短信”。通過前面的劇情我們能獲得兩個事實:1.華生跟福爾摩斯之間會發(fā)大量的短信,福爾摩斯一條短信就能讓華生跑遍半個倫敦;2.當艾琳開始給福爾摩斯發(fā)短信時,最不適應的人是華生,他甚至能準確說出艾琳發(fā)過來的短信數(shù)量,57條。艾琳當然捕捉到了華生情緒上的變化,她為了激怒華生,開始讀自己的短信內(nèi)容,“一起吃晚飯吧”是顯而易見的下流、猥褻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對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的指責時,顯得很無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場的福爾摩斯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可以用極端來形容:他對一個是從不回短信,對另一個是每條都回。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以及兩人對他的態(tài)度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爾摩斯是否回復短信,或者背后的意義,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華生非常重視自己的朋友,他為福爾摩斯奇怪的態(tài)度感到困惑,這讓他在對峙中完全落了下風。艾琳終于拋出主題:你在吃醋,你們是情侶(或者你認為你們是情侶)。華生的急于否認此時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強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纯次覀儌z”是對華生的嘲諷。如果把艾琳的話補充完整,她的意思應該是:可我是(同性戀),看看(福爾摩斯的出現(xiàn)對)我們倆(產(chǎn)生的影響)。她迫使華生承認一個事實:性別的選擇不是單向的,盡管主體由社會法則塑造,并且相對封閉,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華生一直回避的問題被艾琳撕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對朋友的占有和保護欲,已經(jīng)超出了他預期的范圍。他對艾琳的反感是因為他感覺到了強烈的競爭,是面對情敵時的反應。艾琳不僅戲弄了福爾摩斯,也嘲笑了華生。
四、他者的回歸
當談到性別、性取向時,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早已經(jīng)寫好的規(guī)則,忽略了當下的性別、性取向(異性戀)其實是主流社會規(guī)范帶來的結果。出于希望獲得理解和認同,多數(shù)人選擇遵守規(guī)范。然而,多數(shù)人之外還有少數(shù)人,邊界之外還有別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則的存在: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等等。這些被有意識地排斥、放逐的人,這些規(guī)范之外的游魂實際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的性取向,一個人塑造性別的過程,總是在別人的凝視下完成,塑造出來的內(nèi)容看起來為個人所擁有,但這些構成元素、包含定義的詞語,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現(xiàn)的,這種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體需要一種規(guī)范。
然而通過對《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讀,我們看到了一種多樣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會帶來壞的結果。選擇的多樣性和不穩(wěn)定性,補充了主體空白的部分,福爾摩斯和華生這兩個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發(fā)現(xiàn)。在新版電視劇中,對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變性,促使觀眾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別、身份背后的意義。他者的回歸,實際上是主體自我意識的表達。
注釋:
[1]伊芙·賽吉維克:《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23頁。
[2]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頁。
參考文獻:
[1][美]伊芙·賽吉維克著,郭劼譯.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譯.消解性別[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3][法]米歇爾·福柯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福柯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朗朗書房[A],20世紀西方學術思想譯叢[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
艾琳:“單方面的,他從不回我短信。”
華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條短信都回。他是人稱‘妙語連珠大師,他就是憋著一口氣不死都要說贏對方。”
艾琳:“所以,對他來說我很特別嗎?”
華生:“我不知道,也許是的?!?/p>
艾琳:“你在吃醋?”
華生:“我們不是情侶?!?/p>
艾琳:“你們就是?!?/p>
艾琳:“好了,我發(fā)了,‘我沒死,一起吃晚飯吧?!?/p>
華生:“其實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爾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還是先聲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戀?!?/p>
艾琳:“可我是的??纯次覀儌z?!?/p>
艾琳與華生的這段對話非常緊張,兩人各帶著不同的目的不斷交鋒(艾琳想知道華生對自己介入他和福爾摩斯關系的態(tài)度,而華生則警告艾琳希望她遠離自己的朋友),形成對立的局面。如果把他們對話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的話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
艾琳 華生
(示弱)我犯了個錯誤,要你幫忙 (強硬)不行
(進一步示弱)我為他著想 我不會幫你
(一步步引入主題)隨便聊聊 (斷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飯”重復出現(xiàn) (震驚)你在跟他調(diào)情
從不回短信 每條短信都回
(拋出關鍵問題)你在吃醋 (強烈的否定)我們不是情侶
(強調(diào)觀點)你們就是 (強調(diào))我并不是同性戀
可我是的 ,看看我們倆 (無言以對)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艾琳和華生的態(tài)度分別經(jīng)歷了“弱——強”和“強——弱”的過程,艾琳的多變、模糊和不對稱性正是她力量的來源。關于這一點,福爾摩斯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提到過,“這是一種炫耀,權勢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幫助,以尋求和解,同時她非常清楚華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絕。緊接著,她亮出手牌:華生的好友福爾摩斯。這一點刺痛了華生,他進行反擊,要艾琳對福爾摩斯說出自己假死的實情,好讓朋友看清艾琳極具欺騙性的實質(zhì)。艾琳的回應十分狡猾,她繼續(xù)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華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駁艾琳“你發(fā)給他那么多短信”。通過前面的劇情我們能獲得兩個事實:1.華生跟福爾摩斯之間會發(fā)大量的短信,福爾摩斯一條短信就能讓華生跑遍半個倫敦;2.當艾琳開始給福爾摩斯發(fā)短信時,最不適應的人是華生,他甚至能準確說出艾琳發(fā)過來的短信數(shù)量,57條。艾琳當然捕捉到了華生情緒上的變化,她為了激怒華生,開始讀自己的短信內(nèi)容,“一起吃晚飯吧”是顯而易見的下流、猥褻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對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的指責時,顯得很無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場的福爾摩斯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可以用極端來形容:他對一個是從不回短信,對另一個是每條都回。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以及兩人對他的態(tài)度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爾摩斯是否回復短信,或者背后的意義,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華生非常重視自己的朋友,他為福爾摩斯奇怪的態(tài)度感到困惑,這讓他在對峙中完全落了下風。艾琳終于拋出主題:你在吃醋,你們是情侶(或者你認為你們是情侶)。華生的急于否認此時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強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看看我們倆”是對華生的嘲諷。如果把艾琳的話補充完整,她的意思應該是:可我是(同性戀),看看(福爾摩斯的出現(xiàn)對)我們倆(產(chǎn)生的影響)。她迫使華生承認一個事實:性別的選擇不是單向的,盡管主體由社會法則塑造,并且相對封閉,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華生一直回避的問題被艾琳撕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對朋友的占有和保護欲,已經(jīng)超出了他預期的范圍。他對艾琳的反感是因為他感覺到了強烈的競爭,是面對情敵時的反應。艾琳不僅戲弄了福爾摩斯,也嘲笑了華生。
四、他者的回歸
當談到性別、性取向時,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早已經(jīng)寫好的規(guī)則,忽略了當下的性別、性取向(異性戀)其實是主流社會規(guī)范帶來的結果。出于希望獲得理解和認同,多數(shù)人選擇遵守規(guī)范。然而,多數(shù)人之外還有少數(shù)人,邊界之外還有別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則的存在: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等等。這些被有意識地排斥、放逐的人,這些規(guī)范之外的游魂實際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的性取向,一個人塑造性別的過程,總是在別人的凝視下完成,塑造出來的內(nèi)容看起來為個人所擁有,但這些構成元素、包含定義的詞語,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現(xiàn)的,這種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體需要一種規(guī)范。
然而通過對《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讀,我們看到了一種多樣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會帶來壞的結果。選擇的多樣性和不穩(wěn)定性,補充了主體空白的部分,福爾摩斯和華生這兩個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發(fā)現(xiàn)。在新版電視劇中,對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變性,促使觀眾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別、身份背后的意義。他者的回歸,實際上是主體自我意識的表達。
注釋:
[1]伊芙·賽吉維克:《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23頁。
[2]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頁。
參考文獻:
[1][美]伊芙·賽吉維克著,郭劼譯.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譯.消解性別[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3][法]米歇爾·??轮?,錢翰譯.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碌戎?,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朗朗書房[A],20世紀西方學術思想譯叢[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
艾琳:“單方面的,他從不回我短信?!?/p>
華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條短信都回。他是人稱‘妙語連珠大師,他就是憋著一口氣不死都要說贏對方?!?/p>
艾琳:“所以,對他來說我很特別嗎?”
華生:“我不知道,也許是的?!?/p>
艾琳:“你在吃醋?”
華生:“我們不是情侶?!?/p>
艾琳:“你們就是。”
艾琳:“好了,我發(fā)了,‘我沒死,一起吃晚飯吧?!?/p>
華生:“其實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爾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還是先聲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戀?!?/p>
艾琳:“可我是的??纯次覀儌z?!?/p>
艾琳與華生的這段對話非常緊張,兩人各帶著不同的目的不斷交鋒(艾琳想知道華生對自己介入他和福爾摩斯關系的態(tài)度,而華生則警告艾琳希望她遠離自己的朋友),形成對立的局面。如果把他們對話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的話會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
艾琳 華生
(示弱)我犯了個錯誤,要你幫忙 (強硬)不行
(進一步示弱)我為他著想 我不會幫你
(一步步引入主題)隨便聊聊 (斷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飯”重復出現(xiàn) (震驚)你在跟他調(diào)情
從不回短信 每條短信都回
(拋出關鍵問題)你在吃醋 (強烈的否定)我們不是情侶
(強調(diào)觀點)你們就是 (強調(diào))我并不是同性戀
可我是的 ,看看我們倆 (無言以對)
通過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艾琳和華生的態(tài)度分別經(jīng)歷了“弱——強”和“強——弱”的過程,艾琳的多變、模糊和不對稱性正是她力量的來源。關于這一點,福爾摩斯在剛開始的時候就提到過,“這是一種炫耀,權勢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幫助,以尋求和解,同時她非常清楚華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絕。緊接著,她亮出手牌:華生的好友福爾摩斯。這一點刺痛了華生,他進行反擊,要艾琳對福爾摩斯說出自己假死的實情,好讓朋友看清艾琳極具欺騙性的實質(zhì)。艾琳的回應十分狡猾,她繼續(xù)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華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駁艾琳“你發(fā)給他那么多短信”。通過前面的劇情我們能獲得兩個事實:1.華生跟福爾摩斯之間會發(fā)大量的短信,福爾摩斯一條短信就能讓華生跑遍半個倫敦;2.當艾琳開始給福爾摩斯發(fā)短信時,最不適應的人是華生,他甚至能準確說出艾琳發(fā)過來的短信數(shù)量,57條。艾琳當然捕捉到了華生情緒上的變化,她為了激怒華生,開始讀自己的短信內(nèi)容,“一起吃晚飯吧”是顯而易見的下流、猥褻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對華生“你在跟夏洛克·福爾摩斯調(diào)情”的指責時,顯得很無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場的福爾摩斯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可以用極端來形容:他對一個是從不回短信,對另一個是每條都回。福爾摩斯的態(tài)度,以及兩人對他的態(tài)度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爾摩斯是否回復短信,或者背后的意義,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華生非常重視自己的朋友,他為福爾摩斯奇怪的態(tài)度感到困惑,這讓他在對峙中完全落了下風。艾琳終于拋出主題:你在吃醋,你們是情侶(或者你認為你們是情侶)。華生的急于否認此時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強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纯次覀儌z”是對華生的嘲諷。如果把艾琳的話補充完整,她的意思應該是:可我是(同性戀),看看(福爾摩斯的出現(xiàn)對)我們倆(產(chǎn)生的影響)。她迫使華生承認一個事實:性別的選擇不是單向的,盡管主體由社會法則塑造,并且相對封閉,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華生一直回避的問題被艾琳撕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對朋友的占有和保護欲,已經(jīng)超出了他預期的范圍。他對艾琳的反感是因為他感覺到了強烈的競爭,是面對情敵時的反應。艾琳不僅戲弄了福爾摩斯,也嘲笑了華生。
四、他者的回歸
當談到性別、性取向時,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早已經(jīng)寫好的規(guī)則,忽略了當下的性別、性取向(異性戀)其實是主流社會規(guī)范帶來的結果。出于希望獲得理解和認同,多數(shù)人選擇遵守規(guī)范。然而,多數(shù)人之外還有少數(shù)人,邊界之外還有別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則的存在: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等等。這些被有意識地排斥、放逐的人,這些規(guī)范之外的游魂實際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的性取向,一個人塑造性別的過程,總是在別人的凝視下完成,塑造出來的內(nèi)容看起來為個人所擁有,但這些構成元素、包含定義的詞語,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現(xiàn)的,這種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體需要一種規(guī)范。
然而通過對《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讀,我們看到了一種多樣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會帶來壞的結果。選擇的多樣性和不穩(wěn)定性,補充了主體空白的部分,福爾摩斯和華生這兩個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發(fā)現(xiàn)。在新版電視劇中,對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變性,促使觀眾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別、身份背后的意義。他者的回歸,實際上是主體自我意識的表達。
注釋:
[1]伊芙·賽吉維克:《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23頁。
[2]阿瑟·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集》,群眾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頁。
參考文獻:
[1][美]伊芙·賽吉維克著,郭劼譯.男人之間:英國文學與男性同性社會性欲望[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譯.消解性別[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3][法]米歇爾·福柯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福柯等著,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朗朗書房[A],20世紀西方學術思想譯叢[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