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蓉
拂郁痛泄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4例效果觀察
馬錦蓉
目的 自擬拂郁痛泄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 選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收治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49例,按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試驗組(n=24),給予“拂郁痛泄要方”治療;對照組(n=25),給予“思密達+復方嗜酸乳桿菌片”治療,對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綜合比較。結果 經過4周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64.0%)(P<0.05);試驗組半年復發(fā)率(4.17%)明顯低于對照組(32.0%),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自擬拂郁痛泄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拂郁痛泄要方;腸易激綜合征;療效
腸易激綜合征是指一類以腹痛、腹脹、大便性狀改變以及排便習慣改變?yōu)橹饕Y狀表現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1],患者通常有持續(xù)發(fā)病或間歇發(fā)病,根據其癥狀表現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通過采用自擬拂郁痛泄要方對24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收治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49例,均符合1999年版羅馬Ⅱ標準[2],并均行纖維腸鏡檢查。包括男性患者29例,女性20例;年齡25~65歲,平均(46.5±11.5)歲;病程2個月~7年;患者自訴在最近12個月內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其他腹部不適。按不同治療方案分為試驗組(n=24)和對照組(n=25),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采取自擬拂郁痛泄要方進行治療中醫(yī)治療,藥物有:炒白芍15g,炒白術15g,炒防風10g,炒陳皮10g,黨參15g,丹參10g,郁金10g,五味子10g,佛手10g,烏梅10g,川芎10g。1劑/d,煎好后取藥汁400mL,于早、晚餐后分服200mL。對照組:給予口服思密達(蒙脫石散劑,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3g/次,3次/d;復方嗜酸乳桿菌片(通化金馬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g/次,3次/d。2組患者均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情況,隨訪12個月,期間記錄患者復發(fā)情況。
1.3 療效判斷標準[3](1)治愈:治療4周后,患者大便成型,1~2次/d,恢復正常規(guī)律,腹痛、腹脹等不適消失;(2)顯效:經治療后患者每天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但每天大便次數仍在3次及以上,且不成形,腹痛、腹脹等不適較治療前明顯減輕;(3)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大便次數、性狀無任何改善,腹痛等腹部不適也無明顯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以“[n(%)]”表示,組間率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6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半年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期間試驗組有1例(4.17%)患者在半年后復發(fā),對照組有8例(32.0%),對照組半年復發(fā)率明顯高于試驗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065,P<0.05)。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D-IBS)患者臨床可主要出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同時還伴有心慌、多汗、焦慮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4]。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食欲屬于中醫(yī)的“泄瀉”和“痛瀉”范疇,現代臨床醫(yī)學研究發(fā)現,腸易激綜合癥的發(fā)病主要與患者精神情感因素、腸道菌群失調、腸道感染、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jié)紊亂、內臟器官高度敏感以及腸道動力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而中醫(yī)認為該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而致肝郁氣滯,最終傷及脾腎及胃腸等臟器,因此,胃腸氣滯、肝旺脾虛是辨證的關鍵所在。本次研究中以痛瀉要方為基本方,取其祛濕止瀉、補脾柔肝之功,再加用佛手以疏肝理氣;方中丹參、川芎有活血祛淤、行氣止痛之功效[5-7];黨參益氣健脾,可固本正源;本方重在調理氣機,并且在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因此在臨床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本組研究中24例給予拂郁痛瀉要方治療的患者在治療4周后,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67%,對比給予單純西醫(yī)治療的25例患者(64.0%)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患者半年復發(fā)率較西醫(yī)組更低,提示中醫(yī)藥在調節(jié)臟器功能及治療功能性疾病方面比西醫(yī)更具優(yōu)勢。
[1] 葉柏,陳靜,寧麗琴,等.調肝運脾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4):314-316.
[2] 蔡利軍,呂賓,孟立娜,等.疏肝健脾溫腎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31(5):1097-1099.
[3] 郭茂楠,王鵬琴.眼針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腦血流量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540-541.
[4] 陸桂芳,胡玲.腸易激綜合征[J].鄉(xiāng)村科技,2012(12):41.
[5] 任海勇,趙雪超,張玉春,等.拂郁痛泄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42例[J].現代中醫(yī)藥,2007,27(1):3-4.
[6] 王偉岸,錢家鳴,潘國宗,等.腸易激綜合癥的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1,10(2):106-109.
[7] 邱衛(wèi)東.蒙脫石散輔助治療腸易激綜合癥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9):23,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96
廣東 518000 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 (馬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