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亮
摘要:《文化生活》的主題是精神家園的耕耘,對于個人的生活來說,文化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對于每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文化是民族延續(xù)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標志。全書內容較多,點散難理,復雜難清。因此,將之進行整理歸納,重新建構,對于全面、深入理解課本內容并踐行于生活意義重大。
關鍵詞:解構;文化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2-015-2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編著的《文化生活》一書,以中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為熱點,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公民參與文化生活與進行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文化素養(yǎng),設置了四個主題單元,建構了以文化學科知識為支撐、融合相關學科知識的課程模塊。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依托教材四個主題單元,重新整合教材知識點,建構了文化生活整體結構。如下圖。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所有的文化現象,文化活動都與人相關。從內涵的角度來說,它是人類的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相對于經濟與政治而存在。從外延上來說,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意識形態(tài)性質部分,二是非意識形態(tài)部分。這一部分內容淺顯明白,不作過多闡述。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發(fā)展與文化的建設是縱貫全書的三條紅線,點散難理,復雜難清,對其進行整理歸納,重新建構,意義很大。
文化的作用,其知識點分散在全書的十課之中。對于其結構,我們運用了哲學的一般性與個別性相結合的辨證思維方法來建構。
從一般性的角度來說,對文化作用的理解,要始終堅持“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人們的實踐中轉化成物質力量”這一核心觀念,并從對社會的發(fā)展和對人的成長兩個方面來理解,而對社會的作用,又表現為與①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交融上,②對綜合國力的重要作用上。對人的影響,分七個方面:①文化通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與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影響人;②它影響人的交往行為與交往方式;③它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④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⑤優(yōu)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⑥面對文化的作用,我們要自覺學習,主動感悟;⑦“三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和標志。綜合掌握這些知識點,對于我們理解諸如學習“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的精神,踐行于本職工作,就可以從以上七個方面分別給予論述。
從個別意義上來談談文化的作用。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因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對于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和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意義重大。其次,傳統(tǒng)文化因其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而成為維系本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紐帶。例如,我們的春節(jié),合家團聚,其樂融融,辭舊迎新,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達民族情感,進一步感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第三,中華文化的作用,以其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使得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第四,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當然,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維系中華各族人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的強大精神動力,它是中華民族之魂。第五,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意義。它是強國的必由之路。最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道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對于文化的發(fā)展,也要從一般性與個別性兩個方面來說明。從一般性上,橫向談文化在交流中傳播,縱向上說文化在繼承中發(fā)展,而透過文化的時空,其實質是文化的創(chuàng)新。個別性上,文化的發(fā)展又表現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發(fā)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個別性的文化發(fā)展與文化的建設是內容重疊的。
從橫向上來說,因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要求,其作用也是顯性的,促進本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擴大其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又有利于世界文化繁榮,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促進和平發(fā)展。但是,在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過程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像中國的孔子學院贏得世界的尊重;中國雜技走出國門,屢獲大獎。封閉保守,民族虛無是絕對不會有民族文化的春天。從縱向上來說,對待傳統(tǒng)文化是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在此過程中,要結合時代豐富、發(fā)展。文化的創(chuàng)新,立足于社會實踐,這是源泉、動力和根本途徑。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對于文化的建設,從國家與個人兩個維度,分四個角度展開敘述,這四個角度是,繼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發(fā)展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部分內容是全書的核心,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復雜的。我們用“一條主線,兩對關系,三項作用,四項措施”來點睛。一條主線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兩對關系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文化現狀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三項作用是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四項措施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措施,凈化文化環(huán)境的措施,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措施,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措施。
首先是如何弘揚民族精神,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的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與時代同前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注入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更要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第二,凈化文化環(huán)境,發(fā)展大眾文化。遵循弘揚的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我們要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科技,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提高文化產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從公民的角度要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第三,發(fā)展先進文化的問題。當然,首先是方向問題,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修養(yǎng);立足實踐,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學習借鑒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推動文化發(fā)展;建設和諧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最后,對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自覺接受健康文化熏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知識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貫穿全書,我們要全面認識教育的文化力量。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yǎng),展示文化力量。對于經濟,教育的發(fā)展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fā)展;對于文化與人,教育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影響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對于文化交流,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更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對于文化傳承,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點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養(yǎng)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是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民性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設上,教育提升人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促進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推動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建構《文化生活》知識整體結構,宏觀把握教材,高屋建瓴,綱舉目張,微觀深入,大開大合。對于全面把握全書主旨,聚焦文化實力和競爭力,鑄牢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