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亞
摘要:單純的依靠和借鑒西洋美聲唱法中的發(fā)聲方法和演唱技巧來演唱一些不突出某一民族、某一地域、具有民族綜合風格的中國創(chuàng)作歌曲和藝術歌曲應當是可以的,但對于把握和演唱一些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或民歌時,則需要我們以突出民族特色,表現(xiàn)藝術個性為主。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握和演唱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時,既要有較好的聲樂技巧,還應注意學習吸收中國民族民間唱法中的一些演唱技巧,即“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傳統(tǒng)”。
關鍵詞:民族聲樂作品 唱法 科學性
在演唱具有濃郁特色的原始民歌方面,我們有必要多向傳統(tǒng)學習、多向民間學習。這種學習絕不能僅限于一族一地,應當在精通和掌握某一地區(qū)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要領和咬字發(fā)音習慣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和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找出其中所存在的共性演唱規(guī)律。
一、對于原始民歌唱法的運用
“我國的民族民間唱法主要是指普遍流傳于人民群眾中的、用比較自然的聲音、按照各自理想中的美的聲音觀念、演唱緊密結合其語言韻律和旋律風格的、各個地區(qū)、民族民間歌曲的唱法?!边@一演唱方法是根植于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藝術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民族聲樂文化營養(yǎng),領悟出民族聲樂演唱的真諦。當然,我國的民族民間唱法較之西洋美聲唱法目前還有一些不足,那就是我們的發(fā)聲理論還不夠系統(tǒng)、全面,但這并不意味中國的民族民間唱法不科學、不可取。在學習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采取一種包容、博采眾長的心態(tài)。只有適合表現(xiàn)作品情感和風格的唱法才是科學的、可取的。我們要勇于打破唱法當中的壁壘和人為對于唱法的限定,因為發(fā)展和提高民族聲樂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中華民族,弘揚本民族的聲樂演唱藝術。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離不開對于民間唱法的借鑒和學習。在把握和演唱時如果不去研究其風格,針對其民族風格采用相應的唱法和演唱技巧,而是一味的采取西洋唱法進行演唱,聲音技巧方面或許能夠解決,其風格和地域特點如若不能得到應有的突出和彰顯。
另外,民族民間唱法的長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各個民族、不同地區(qū)民歌的發(fā)掘和傳唱。對于我國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是有著很深的影響,正是由于有了不同地域、不同方式的演唱表現(xiàn)手法和演唱技巧的存在,才會促使作曲家不斷地去深入民間、走進大山,走進田間地頭去聆聽當?shù)厝思磁d的演唱,去搜集整理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民歌精華,從而近距離的去挖掘和發(fā)現(xiàn)我國原始民歌的藝術美的價值。
因此,演唱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時,我們在把握和演唱時還應當根據(jù)作品是屬于上述兩種形式中的哪一種,從而理性的選擇適合表現(xiàn)作品的唱法:對于作曲家直接記錄、沒經(jīng)過任何加工改編在人們祖輩流傳下來的原始民歌,我們在把握和演唱時盡量采用適應其地域特點的咬字和用聲方式,重點以突出風格和地域特點為主。這一類民歌在演唱時更多的是講求情由心生,由感而發(fā),無拘無束,采用自然、理想中多年在其民族間歌唱流傳下來的用聲習慣和方法,演唱時比較隨意,符合當?shù)厝说男蕾p習慣。
二、對于創(chuàng)作與改編民族聲樂作品唱法的運用
對于那些經(jīng)過作曲家腦力勞動,運用某些地域民族元素(如民族舞蹈節(jié)奏、方言、戲曲潤腔、民族樂器等),采用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保留了作品濃郁的民族特色,主要采用普通話進行演唱的民族聲樂作品,筆者以為在進行把握和演唱時,對于民間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當中的發(fā)聲演唱技巧都要借鑒和學習,而且還要有所側重對于西洋美聲唱法的借鑒和把握,因為在這種形式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當中,作品更注重凸顯的是對演唱技巧運用程度的體現(xiàn),尤其是對演唱時腔體整體共鳴和上下音區(qū)統(tǒng)一的運用和把握,完成這一類作品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專業(yè)學習和訓練,這就要求我們若想把握和演唱好這一類運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而成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既要有嫻熟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做到“腔圓字正”,同時也要“突出風格,彰顯特色”。我們在學習掌握了一定演唱技巧和發(fā)聲方法的同時,還要對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有所掌握和了解,最終達到西洋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民間唱法的巧妙融合。由海政文工團著名優(yōu)秀青年女高音常思思在“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中首唱的《瑪依拉變奏曲》就是近年來涌現(xiàn)出的“中西結合”經(jīng)典作品之一。之所以說它是“中西結合”主要是因為這首作品的原始版本為我國新疆民歌《瑪依拉》,在這首原本民族風格鮮明的民歌基礎上,作曲家采用西方作曲手法中的變奏曲的寫作手法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改編而成。其次,作品在保留其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加入西洋美聲唱法中較長采用的花腔演唱技巧。將變奏作曲手法和西洋美聲唱法中花腔演唱技巧運用到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當中,這兩點在很多之前的民族聲樂作品中是很少采用的。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獨特,運用現(xiàn)代技法豐富傳統(tǒng)、深化傳統(tǒng)。采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一些經(jīng)典原始民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使得這首原始民歌以一種新的形勢再現(xiàn)異樣光彩,既保留了原始民歌的風格特色又增強了作品演唱時的藝術難度,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中西結合出新作”的有利嘗試。
三、中西合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青年歌唱家常思思在演唱《瑪依拉變奏曲》時,在唱法的運用方面并沒有因為這首作品中加入西洋作曲手法和演唱技法元素而完全采用美聲唱法進行演唱和把握。而是將民族唱法當中的甜美、柔和連同美聲唱法中的通透、整體共鳴,結合中國的歌唱吐字咬字方法和規(guī)律做了有效地融合。既顯示了歌者對于當代民族聲樂演唱技巧的駕馭掌控能力,又彰顯了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魅力。給人一種耳目一新、新穎獨特的演唱效果。同時常思思本人也因這首作品的出色演繹而獲得中國民族聲樂界的“花腔女王”的美譽。
結合以上在演唱中對于同樣不同類型的民族聲樂作品唱法上的選擇,我們不難得出:唱法是為作品風格服務的,我們要根據(jù)作品類型的不同對唱法進行靈活的、理性的把握,不要人為的將唱法進行割裂開來;在演唱和表現(xiàn)作品的過程中,只要有利于作品表現(xiàn)其風格特點的任何唱法和形式,我們都要學習和借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應拘泥于唱法的束縛,因此我們還要勇于和善于學習不同唱法的演唱用聲技巧。最終為表現(xiàn)不同類型的民族聲樂作品服務,更加科學、全面的發(fā)展中國的民族聲樂事業(yè)!
參考文獻:
[1]丁雅賢.心靈的歌唱——探索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奧秘[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1.
[2]方露娜.關于民族聲樂藝術“繼承與借鑒”的追問與反思[J].黃河之聲,2011,(05).
[3]管林.聲樂藝術的民族風格[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84.
[4]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5]姚曉婷.山西原生態(tài)民歌對當代民族聲樂演唱的啟示[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9年.
[6]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2011,(04).
[7]趙楠.淺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技巧、語言和風格[J].內蒙古藝術,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