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復
牡丹被稱為“百花之王”,在我國栽培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神農(nóng)本草》中就已記載了牡丹的栽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痹凇顿裰菽档ぁ分辛谐?69種,分神品、名品、靈品、逸品、能品、具品六類,極盡牡丹的品類。圍繞著牡丹花,各種文化都發(fā)展了起來,牡丹花背后有著一個“花王”價值的歷史文化,歷代文人墨客被它的雍容華貴所傾倒,用詩詞歌賦、筆墨研彩來裝點其精神世界。
唐宋時期的朝野士庶栽培、觀賞牡丹之風盛行。唐代著名詩人大多都有吟詠關(guān)于牡丹的詩,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劉禹錫的《賞牡丹》:“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庇纱?,牡丹便成為雍容漂亮美人的代名詞。牡丹以其獨特的文化品格逐漸滲透到大眾的生活觀念之中,人們認識到牡丹不但可以供人觀賞,美化生活,同時借助牡丹的文化屬性,來表示“富貴”吉祥的象征寓意,從而反映人們的祈福觀念和愿望,成為一種常見的象征——“富貴”。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從天子到庶民,盡管每個人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但都把“?!弊鰹槿松\的最高追求。天子有“洪?!?,官宦有“祿?!?,貧民百姓所追求的是平安如意的“小康之福”。牡丹所代表的正是傳統(tǒng)社會中平民百姓的“如意之?!保簿褪寝r(nóng)業(yè)社會“小康之?!??!板\上添花”是人們在絲織品上繡花納朵,而作為“花王”的牡丹近千年來在歷朝歷代的皇家、寺院、貧民的繡品上都留下了它多姿多彩的痕跡,無論其造型如何變化,還是繡制針法技藝不同,一直以來都在繡品吉祥圖案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唐代人們對牡丹的喜愛達到了狂熱的狀態(tài),牡丹成為刺繡、金銀器、銅鏡、玉器、瓷器、織錦、絹畫等工藝品上的重要裝飾題材。牡丹的造型以自然紋樣居多,往往以流利的線描繪成曲折回轉(zhuǎn)的圖案,活潑生動中摻入進同時代詩歌的意味。把牡丹繡制在生活用品及宗教用品上,成為當時的時髦圖案。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的唐代“深黃綾刺繡花鳥香囊”,發(fā)現(xiàn)于敦煌千佛洞,繡品地為精致的暗花素綾,用平針技法滿繡纏枝牡丹花,花葉間用蹙金技法繡無數(shù)鴛鴦;在敦煌發(fā)現(xiàn)了同時代的“綠綾地刺繡蝶戀花紋幡頭”,繡件為綠綾地,采用二色暈或三色暈平針繡牡丹、蝶紋圖案,此件佛教用幡的幡頭現(xiàn)藏于日本正倉院。這兩件具有時代意義的繡品,證明了盛唐后出現(xiàn)了花瓣重疊、呈橢圓形,襯以枝葉的牡丹圖案。
藝術(shù)形式及吉祥紋樣圖案風格是社會的間接而曲折的反映。宋代牡丹刺繡紋樣的造型又從不經(jīng)意之中,回返到精致規(guī)矩的狀況。這種在繪畫的工筆、書法的正楷中,可以尋找其趨勢,尤其是宋徽宗時期現(xiàn)象更崇尚工整的紋樣,深受時代審美思想的影響,與寫實化的形式相協(xié)調(diào),突出輕淡自然、典雅莊重的時代風格。唐代的艷麗、活潑生動等造型已不再流行。整個社會強調(diào)平淡的天然之美,人們寄情于世外自然風景、山水花鳥的隱逸生活,更重視個體內(nèi)在心靈的自由。這一時期牡丹花在裝飾造型中以穿枝花式與折枝花式最為常見,吉祥意義也更加成熟,并在繡品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1975年,福州浮倉山南宋黃昇墓,出土的“褐色羅地金彩紙貼繡纏枝花紋花邊”為在褐色羅地上繡牡丹、荷花、山茶等紋樣,花頭為貼繡金色彩紙、葉為貼繡暗綠色調(diào),色彩典雅,紋樣生動。同年,在江蘇金壇茅麓南宋周瑀墓出土了“絳色羅貼繡牡丹紋褡褳”,此件褡褳完整用貼繡工藝技法制作,先用薄絹剪成牡丹花連枝葉的形狀,貼于褡褳正面,然后用辮子股針法沿花枝葉的邊緣補繡整體圖案。
遼金、蒙元時代的刺繡圖案,在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融會吸收了許多中原地區(qū)的技藝、色彩及造型,民眾受其影響也普遍追求其代表的“富貴吉祥”祈福觀念。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元代的“褐色紗刺繡山石、花卉紋帶”,這條用來扎系袍子或裙子的刺繡帶子,在長近158厘米的棕色紗地上,運用了網(wǎng)針、釘針、套針、辮子股等刺繡技法,在寬僅5厘米的空間,橫向延伸疏朗有致地繡出山石、牡丹花枝葉。整體圖案形象質(zhì)樸,顯示了元代高超的織繡技藝。
“世人愛吉祥,畫師工頌禱。諧聲而取譬,隱語戛戛造。”清代乾嘉時期詩人蔣士銓的《費生天彭畫<耄耋圖>贈百泉》詩描繪了明清時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現(xiàn)象。民眾把祈福心理繪成吉祥圖案,充分表現(xiàn)在群體審美的各種生活物品上。這一時期牡丹繡樣與各種動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幾何形等組成的圖案,賦予了超越不同社會民眾和宗教背景的吉祥意蘊,其表現(xiàn)的文化象征符號——吉祥物,是以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通過象征意義反映了人們的祈福觀念和心理愿望。
明代牡丹繡樣脫離了唐宋時期的形狀,通過刺繡技藝的日趨成熟,創(chuàng)造出了比自然牡丹還要繁縟的花枝造型,充滿了生動的美感。明代著名的“露香園顧繡”,繼承宋代“閨閣繡”的藝術(shù)特色和刺繡技巧,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奥犊磮@顧繡”選擇高雅脫俗的名畫作為藍本,對表現(xiàn)對象深刻觀察、細心揣摩,技法上創(chuàng)造出散針、套針、滾針等針法用以極力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由顧繡代表人物韓希孟所繡的“花鳥冊頁八開”中,其中第五、八開頁用細膩傳神的技法,繡制了兩種造型截然不同的牡丹圖案,直追自然界中牡丹的富麗堂皇。
清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四大繡種”,刺繡中牡丹的圖案更為普遍,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牡丹紋樣與其它吉祥紋樣結(jié)合,已經(jīng)成為服飾、各類裝飾畫屏、帷帳等生活刺繡用品上最常見的一種圖案。清代乾隆朝蘇繡“富貴吉祥”畫屏,畫中牡丹花采用打籽繡針法增加了立體感,并運用三暈色的漸暈表現(xiàn)手法,來達到牡丹花瓣的立體感。
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性,還是現(xiàn)代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的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約定俗成的固定格式,在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里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并不斷發(fā)展變化,推陳出新。牡丹圖案也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其“百花之王”的富貴身姿, 在與其它吉祥物的組合中,形成了“花王”地位的“富貴”系列:牡丹與動物、植物、文字、幾何形組合表意的“大富貴”“富貴綿綿”“和氣富貴”“平安富貴”“富貴吉祥”“耄耋富貴”“雞鳴富貴”等紋樣;與佛手、花瓶、幾案、幾何形的組合表意的“吉祥富貴”“平安如意,“富貴長壽”等紋樣;“白頭富貴”“鳳戲牡丹”“花蝶牡丹”等紋樣,象征婚姻美滿、夫妻恩愛、白頭偕老。在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中,還有“蝶戀花”“富貴花開”“富貴姻緣”“富貴萬年”“滿堂富貴”“富貴迎春”“長命富貴”等,象征愛情、婚姻、平安、財富、長壽等文化含義。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存,刺繡藝術(shù)品是其中的一部分。刺繡品上的牡丹吉祥圖案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造型藝術(shù)樣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承載了廣大勞動者對生活的祈福觀念,映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風貌、審美情趣、美學觀念以及民俗習慣等。吉祥圖案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是中華民族普遍的理想化觀念,對于未來始終懷抱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往往借助寓意圖像來寄托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