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光亮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人民醫(yī)院,山東濟南 251400
本院就針對近年收治的32例WG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同期選擇32例正常人作為對象,對兩組對象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意義進行分析,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韋格納肉芽腫患者32例,作為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7:15,患者年齡在21~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5.52)歲;患者均經(jīng)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分類中WG患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其中,非活動期患者 11例,BVAS3=0分;活動期患者 21例,BVAS3>0 分。
同期選擇32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5,年齡在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4.78)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取EDTA抗凝靜脈血 10mL,于 1200轉(zhuǎn)/min的室溫離心10min,并用 PBS洗滌3min3次,通過 100μL PBS重懸對細胞進行沉淀,再依次加入流式抗體APC-抗IL-17R+PE-抗CD19+FITC-抗 CD20,APC-抗 IL-17R+PE-抗 CD19+FITC-抗 CD38;同型對照為:APC-IgG1+PE-IgG1+FITC-IgG1,于4℃溫度下避光孕育30min;取3mL紅細胞裂解液,于4℃溫度下避光孕育10~15min,并于 1200轉(zhuǎn)/min的 4℃室溫下離心 10min,棄其上清,對細胞于500μL流式緩沖液中重懸。之后,再采用貝克曼庫爾特Navios流式細胞分析儀對其進行檢測,并用CELLQUEST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通過對兩組外周血免疫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檢測發(fā)現(xiàn),IL-17R在兩組外周血免疫中性粒細胞、總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的表達無明顯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WG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漿細胞的表達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正常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活動期21例患者中,采用甲氨喋呤治療的有12例,采用環(huán)磷酰胺治療的有9例,通過對兩種不同用藥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不同藥物治療下的兩組患者,IL-17受體在其多種細胞中的表達無明顯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 1。
32例WG患者中,活動期患者21例,非活動期患者11例,對兩者外周血免疫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進行檢測?;顒悠诨颊吲c非活動期患者在外周血免疫總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比較中無明顯差異(P>0.05),而活動期患者在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較非活動期患者要低,但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IL-17受體是指輔助性T細胞TH17分泌的特征性細胞因子,其在抵抗胞外細菌、真菌感染的宿主防御及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當中,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1-2]。從1993年至今為止,醫(yī)學家們在共同努力下,總共發(fā)現(xiàn)了6個IL-17家庭成員,而IL-17受體(IL-17R)主要是由其家族的5個成員所組成(IL-17A—IL-17E所組成),IL-17受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指其起著促炎因子的作用,其可以刺激IL-6、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等產(chǎn)生,也可以輔助IFN-γ、腫瘤壞死因子等其他炎癥因子,加劇或是放大患者局部的炎癥反應(yīng),并可介導單核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趨化至炎癥部位[3]。
表1 比較不同藥物治療下活動期患者外周血免疫細胞上的陽性率(%,s)
表1 比較不同藥物治療下活動期患者外周血免疫細胞上的陽性率(%,s)
甲氨喋呤組(n=12)環(huán)磷酰胺組(n=9)B淋巴細胞 漿細胞 總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 中性粒細胞23.1±3.76 22.3±3.57 34.6±5.98 32.5±4.73 1.6±0.44 1.8±0.52 18.7±5.46 16.9±4.82 2.9±1.21 3.6±1.07
本院將32例韋格納肉芽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外周血免疫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進行檢測。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IL-17參與了自身免疫疾病-韋格納肉芽腫(WG),但其作用與機制尚不是十分清楚,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臨床研究資料,本院認為IL-17受體的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誘導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有一定的關(guān)系。而在David等人的研究中,腎小球腎炎模型鼠-BXD2里,IL-17受體可以直接對生發(fā)中心的B細胞起到作用,促使其發(fā)育,進而遷移,直到分化為抗體并產(chǎn)生細胞。
而在本次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韋格納肉芽腫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前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要顯著高于后者,因此也提示IL-17受體對韋格納肉芽腫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發(fā)育的初始階段、分化成抗體產(chǎn)生細胞的終端階段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另外,韋格納肉芽腫患者體內(nèi)增多的Th17比例與其IL-17受體的濃度相同,由此可見,Th12通過與B淋巴細胞上IL-17受體的相互作用,從而啟動下游信號如抗體產(chǎn)生等參與了WG的發(fā)病。
另外,針對采用兩種不同藥物治療的活動期患者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12例采用甲氨喋呤治療的患者與9例采用環(huán)磷酰胺治療的患者,其外周血免疫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無明顯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兩種免疫抑制劑的療效差異中,IL一17受體的表達并非起著決定性的因素。但是,通過檢測也發(fā)現(xiàn),活動期患者外周免疫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也較低于非活動期患者,此種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明確。臨床上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為了有效控制活動期患者的病情,采取具有較強效果的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而非活動期患者一般只采用較為緩和的免疫抑制劑維持。由此也使得免設(shè)抑制劑的藥理作用,對患者外周免疫B淋巴細胞與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此種說法只是一種猜測,還有待進一步去證實。
綜上所述,同正常人相比,韋格納肉芽腫(WG)患者外周血免疫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IL-17受體的表達有明顯的提高。
[1]姜波.韋格納肉芽腫病患者樹突狀細胞蛋白酶活化受體-2的表達[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2(2):83-84.
[2]黃剛.肺部韋格納肉芽腫MSCT征象與ANCA的相關(guān)性及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6(6):393-394.
[3]王海燕,劉茜,文仲光,等.韋格納肉芽腫病26例臨床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3,7(3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