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白紙坊小學是首批北京市科技示范校。近幾年來,學校進一步加強科技教育,在原有的科技活動基礎上,依據教育目的、學生需求、科技發(fā)展、生活實際、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大力開發(fā)各種資源,使學生綜合利用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關注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校內外基地為科技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學校在科技教育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立足實際,整合資源,構建了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體系,制定了《“感受人文,親近科學——實踐體驗營”活動方案》。依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針對不同學段,設置了校內外基地活動的目標、內容、實施途徑以及評價方式,并圍繞“實踐體驗營”活動方案,開展了相對穩(wěn)定的主題基地科普實踐活動,形成了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基地實踐運行模式。教師們參照“實踐體驗營”活動方案,帶領學生走近科普基地,參與一項又一項的實踐體驗,使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更加系統(tǒng)化和序列化。
例如,全校師生走進北京教學植物園、麋鹿苑,“暢游神秘的動、植物世界”;參與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拓展,感受科技飛速發(fā)展,培養(yǎng)自信與拼搏向上的精神;走進宣武園林局,了解檢測和防控蟲害的知識與技能。此外,各學段還有自己的活動。低年級以校內基地活動為主,組織學生走進機器人工作室,參觀中高年級學生機器人制作成果;走進信息教室,了解高年級學生課題網頁制作內容;走進學校種植園,了解花草名稱,為樹木澆水,美化校園。中年級開展以走進科技博物館為主的參觀、體驗活動。除了每學期學校組織的一次集體參觀體驗外,學校還借助家長資源,倡導家長帶領孩子走進博物館。學校為家長提供博物館的相關資料,下發(fā)參觀記錄單,要求學生粘貼參觀門票,并寫一段參觀感受或粘貼參觀照片,開學后進行全校展示。高年級以探索、發(fā)現為主,在基地開展小專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探索的能力。
校外人力資源庫為科技活動提供支持
學校挖掘人力資源,使其建立“箏形”關系,即以學生為核心,由專家引領、教師指導、家長協(xié)助和其他社會各界人士支持,形成資源體系,拓展有利于學生活動的載體,營造開放、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學校建立了動態(tài)的校外人力資源庫,以便于隨時查找、調用、更新和補充。當開展科技活動需要校外人力支持時,學生和教師可借助資源庫找到需要的人,并立即同其聯系,求得他們的幫助。學生還可以自主聘請輔導員。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能使校外單位的人士更加關注學校的少先隊活動。
科研項目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
從2010年起,我校參與了“北京市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作為項目學校,我們以“雛鷹計劃”和“青少年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工程”等項目為依托,利用首都科研院所與高校的科技資源優(yōu)勢,確立了以“尋找我們的碳足跡”為主題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通過該項目的研究,為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打好基礎。學校依托專業(yè)引領,進一步開發(fā)科技教育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
家庭科技教育資源助力專題研究
發(fā)掘學生家庭的科技教育資源,鼓勵家長關心和參與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將我??萍冀逃岣叩揭粋€新的層次。比如:“1+3+6”家校聯動節(jié)水行動中,由1個學生帶動3個家庭,調研6所單位。這無疑要調動校外科技教育單位和家長及單位的支持。我們先通過宣傳取得家長的理解,再請家長幫助聯系單位,調動了可運用的各方資源,為專題研究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宣傳學??萍冀逃某晒尭嗟募议L和社會人士參與到學校的科技教育之中。
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科技教育的思路,豐富科技教育的內容,建設科技教育的師資隊伍,探索科技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實現學?!叭宋呐c科技并重,品格與能力共生”的特色發(fā)展目標,把學校建設成學生智慧開啟的學園、實踐探索的樂園、健康成長的家園。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