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以往大部分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俗稱的一言堂,老師一味地灌輸,學生缺乏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動地接受。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教學模式強勢推進。在新課程背景下,角色互換,強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自由地學,而老師僅僅起主導作用。這樣的教學狀況無疑是喜人的,學生在積極地動手、動眼、動腦,課堂氣氛活躍了,效率提高了,學生開始熱愛上課了。
但我以為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發(fā)揮老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之上,否則,一堂課學生就在亂動,課堂氣氛就“亂活”。
那么要怎樣讓一堂課“動”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呢?
首先,要把好備課前準備關。在上課前,老師要盡可能多地收集與這篇課文有關的資料,從而可以科學合理地落實課文的教學目標。這是一堂課“動”“活”的根基。老師在備一篇課文時,可以多渠道地獲得資料,比如教學參考書、報紙雜志上的有關課文的論文、網絡資源甚至配套的練習等。閱讀了這些資料后,要深入淺出,博觀約取,從眾多的資料中篩選出適合本班學生的信息來。然后因生制宜,依據班上學生的整體學情,落實整堂課的教學目標。
比如,我在教司馬遷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在熟悉文本之后,就立足于教參及雜志上的論文,放眼于網絡,并結合配套練習,因所教兩班的學情而制宜,落實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在課程目標層面上,我設置了三個目標,1.學習文中一些實詞、虛詞,掌握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2.了解課文在材料的選取,剪裁和組織方面的特點。3.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這是屬于知識與技能的范疇;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形式;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在實施建議層面上,我以為以安排四課時為宜;教學的重點、難點應是掌握文言知識點,并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同時還布置相應的配套練習。
其次,要把好課前預習關。一堂課要“動”“活”,學生的課前預習也很有必要,這是一堂課 “動”“活”的前提。學生只有在課前充分閱讀文本,課上才能積極地動起來,整堂課才能活起來。這需要老師科學合理地布置好課前預習,同時輔之以課前預習練習。
比如,預習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時,我布置學生①掌握文中的詞語、讀準字音。②掌握作者蘇軾的文學常識。③有感情地朗誦全詩。上課后,先進行課前檢測,檢查預習效果。課前檢測我是這樣設置的:從文中找一些易讀錯的字注音,如“綸巾”中的“綸”、“還酹”中的“酹”等;在文學常識上,由于蘇軾是大家,且他的文學常識在高考考試范圍之內,故而我就設置了填空題,讓學生填寫蘇軾的原名及他的主要作品;接著就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再次,要把好課堂問題關。一堂課要“動”要“活”,除了清晰的課堂結構、教者課堂上簡潔的語言和大方的教態(tài)、多媒體教學等之外,我以為最關鍵的是老師要設置一個個明確而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的大腦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讓學生思考的形式可以多樣,例如個體思考、分組討論等,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動起來。同樣,讓學生回答問題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個體回答、群體回答甚至可以上黑板板書回答,課堂亦會活躍。
那明確有效的問題應怎樣設置呢?這點也不難,依據占有的資料,變成自己的教學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后,從而提煉出問題。
比如,在教《金岳霖先生》一文時,我占有了盡可能多的資料后,設置了以下的一些問題:問題1: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同學們預習文章之后,你們所看到的金岳霖先生是個什么樣的教授?問題2:請同學們讀文章,并思考作者是怎樣來刻畫金先生這些性格特點的?問題3: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兩個細節(jié)片段來鑒賞。問題4:請同學們拿出學習資料,閱讀下面幾則文段,挑出自己喜歡的細節(jié)片段來鑒賞。另外,我以為連環(huán)式發(fā)問更能激活課堂氣氛。如我在問題3就是這樣設置的:老師問: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兩個細節(jié)片段來鑒賞。學生找的原文:他(金先生)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彼延沂稚爝M后脖頸,捉出一個跳蚤,捏在手里看看,甚為得意。老師問:這句是從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描寫的?表現了金先生怎樣的性格特點?老師問:如果把原文做一些改寫,改寫如下:有一次,金先生講課時還在身上捉跳蚤。你認為哪一句寫得好?為什么?由此可見,明確有效的問題想使課堂不“動”不“活”也難。
吳群峰,教師,現居江蘇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