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小希是七年級的一名女生,17歲,走讀,重聽不佩戴助聽器。該生平時發(fā)型比較凌亂,比較不注重形象;在班級中不喜言談,沒有親密的朋友,從不參加集體活動;經(jīng)常注意老師是否在看自己,十分敏感。一次,因為與媽媽發(fā)生口角用醫(yī)用刀戳傷自己的牙齦,在學校情緒失控,哭泣不止,口中反復說“都是我不好”,對母親、班主任及教育處、心理老師的話充耳不聞,經(jīng)過心理老師安撫才慢慢平靜。
我們對與她有關的各方面因素作了分析。
生理因素。小希除聽力障礙外無其他身體殘疾,但正處于青春期。
家庭因素。小希為外地借讀學生,因為父母工作忙,一出生就寄養(yǎng)在外祖父母家,又因為聽力殘疾,沒有受到關愛,一直被視為“多余的”。后來,小希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情況后接回自己身邊照顧。但父親幾年前因工傷喪失工作能力,臥病在床。母親是一名醫(yī)生,為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辭去了原籍穩(wěn)定的公立醫(yī)院職務,到北京一家民營醫(yī)院工作。家庭的重擔壓在孩子母親身上,父親因病痛時常埋怨,母親時常愁容滿面。小希能感受家庭氣氛的變化,對父親又心疼又不滿。據(jù)小希母親反映,她在家中很少和父母交流,曾經(jīng)有不再念書去找工作的想法,一和母親發(fā)生沖突便用傷害自己來發(fā)泄情緒。
學校因素。小希所在的班級共12名學生,8人住校,年齡集中在13-15歲之間,聽力損失程度整體比較嚴重。在班級中,同學的年齡比小希小,大部分住校,而其他同學更多使用手語互相交流,這讓更多使用口語交流的小希很難融入班集體,但班上的不少學生愿意和小希交流,也愿意教她手語。
根據(jù)小希的表現(xiàn)及其分析,小希應屬于分裂型人格。分裂型人格的學生表現(xiàn)為膽小、懦弱、自卑、孤僻、害羞、沉默寡言、不愛交往,他們活動能力差,缺乏進取心;對別人態(tài)度冷淡,不愿介入別人的事;活動時好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想入非非,思維缺乏邏輯性,學習不安心;害怕在別人面前說話做事,生怕別人恥笑;他們幾乎沒有自信心,總感到前途渺茫。分裂型人格在學習落后的女生身上表現(xiàn)更為明顯,如不及時糾正,可能發(fā)展成精神分裂癥。因此對其進行心理矯正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小希的情況,我們主要采用宣泄疏導法和代償遷移法進行心理疏導矯正。
宣泄疏導法。其主要作用是將受挫者遭受挫折后所產(chǎn)生和積累的過多的消極情緒宣泄出去,以維持其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形成對挫折的積極適應,并使其獲得應付挫折的適當方法和力量。做法主要是與小希進行交談,因小希不喜人多嘈雜的地方,老師選擇了校園中的綠化帶作為交談地點。交談時,老師與小希手牽手,并排而坐,詢問她的近況,對小希反映出來的不良情緒不做批評,只進行簡單的疏導。不久后,老師得到小希的信任,慢慢地她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了。
代償遷移法。這種方法通過一種有意義的活動來彌補自己受到的某種挫折,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進而增強自信心。根據(jù)日常觀察,老師發(fā)現(xiàn)小希十分喜愛繪畫,于是在班級板報制作過程中,鼓勵她加入板報小組,參與板報插圖的設計和繪畫工作。老師發(fā)現(xiàn)小希在繪制板報時十分認真,畫出的圖案也很生動精致,當她受到同學的肯定后,也會露出短暫的笑容。在集體跳繩比賽時,老師也鼓勵不會跳繩的小希參加,號召全班同學教她,給她加油,每當她成功完成后老師和學生一起打出肯定的手勢,讓小希通過運動和克服困難得到了快樂。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和矯正,根據(jù)小希母親反映,她在家中情緒波動發(fā)泄、傷害自己的次數(shù)減少了,但還是表示想工作不想上學。根據(jù)同班同學反映,小希近來能夠和幾個女生進行簡單的交談,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幫助。
不良人格不是短期而成的,人格上存在問題大多和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成年后人格上仍存在問題的則形成人格障礙,很難通過心理疏導或心理咨詢改善。因此,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矯正十分重要,同時心理矯正也不是一日一時的功夫,需要長期的、滲透式地進行。相信像小希這類學生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情況會日趨改善。
■ 編輯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