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梅
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在于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fā)展,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育資源,增加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而在教學中加強同伴間的交往互動,能大幅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頻率,使個體之間充滿激情的燃燒和智慧的碰撞。
一、同伴交往與兒童的良好閱讀習慣
1.同伴交往與兒童社會化
簡單地說,同伴交往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xié)作的過程。隨著兒童進入小學,他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明顯增加,同伴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大量國內外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及健康人格的發(fā)展;而且這些實驗成果和這種觀點本身也在不斷地獲得新的理論支持。
2.同伴交往對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意義
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受用終身。至于如何培養(yǎng),專家學者們也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很多理論觀點和操作性的建議已經在有效地指導著我們的實踐。
本文所思考的是,既然如上所述,同伴交往對兒童的身心成長、對其社會化發(fā)展有著特殊的作用,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培養(yǎng)兒童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兒童尋求“閱讀同伴”,彼此之間進行經常性的“閱讀性交往”,充分發(fā)揮同伴交往在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上的積極作用,也許會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已有成功實踐經驗基礎上的又一有價值的嘗試。
二、同伴閱讀性交往的幾種方法與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在兒童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和家長可以有目的地引導他們與其相應的同伴交流信息、表達思想、合作探究、相互評價,開展同伴互動學習,使他們在閱讀性交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人際交往的能力也將相應地得到提高。下面探討同伴交往的幾種方法,以及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1.參照模仿
兒童正處于初步的社會化過程當中,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需要有正確的、可供模仿學習的外部參照物,而同伴這個可大可小的群體正好滿足了這一條件。因為在他們的閱讀活動中,必然有某些個體表現出良好的閱讀行為,比如有小朋友閱讀時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詞,能夠主動地去查字典;或者“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材料上“圈、點、畫、批、注”,等等。這些行為本身算是穩(wěn)定的習慣,足以讓同伴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參照模仿、觀察學習。當然,若此時教師或家長能及時給予肯定,就相當于給了所有成員以正面的強化,還能促使榜樣行為者逐漸形成借助工具書閱讀、邊閱讀邊運筆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師要及時發(fā)現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抓住契機大力表揚,樹立榜樣,讓其他同伴有樣可依。例如在課室里設立圖書角,全天向學生開放,有了這樣的物質環(huán)境,愛好閱讀的學生就如魚得水,在書的海洋里盡情地吸取知識。教師也要走近孩子,一起讀書,贊賞這些孩子。沉湎于游戲中的學生耳濡目染,長期熏陶,玩性勢必收斂,閑暇的精力也將轉移到此。
2.交流討論
閱讀同伴這一群體,較之于獨立的個體而言,最明顯的優(yōu)勢就在于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可以進行經常性的交流討論,這對于豐富兒童的思想,激發(fā)其思想火花,提高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兒童的閱讀性交往中,應倡導一種“大膽質疑,互助釋疑”的閱讀氛圍,讓孩子暢所欲言。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同伴,自己的視野也就會豁然開朗。這樣,每個兒童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都能體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的合作交流中,那些閱讀有困難的兒童會得到同伴的幫助,增強自信心,克服困難,產生新的學習需要,積極投入到閱讀活動中。相信在這樣的閱讀性交往中,群體成員邊讀邊想的閱讀習慣會得到有效的鞏固。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讀到寫得精彩的文章、段落和詞句。對于這些部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指導其或做摘抄,或畫圖畫,或向別人介紹自己所讀的書,寫“向你推薦……”或寫心得體會,如“感悟”“好書告訴我”等。
3.比較競爭
在一個群體中,個體會有意無意地與同伴進行比較,來評價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在對待閱讀的態(tài)度上更是如此,群體成員會盡量去符合群體內占優(yōu)勢的標準,而且這種傾向在小學階段是不斷增長的。在一個經常性的閱讀群體中,群體成員之間會就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閱讀行為的有效性等進行比較,以此確定自己心目中的“示范榜樣”,從而進行模仿,或者以此確定自己在閱讀同伴中的相對位置,以求獲得更加多的認同,這就是閱讀性交往中的競爭。
也許閱讀同伴中有的成員閱讀量比較大,也積累了較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在同伴交往中經常處于主導的地位。他很可能因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其他群體成員很自然地就會把自己與其進行比較,希望從中得出其優(yōu)勝之處。原來該名成員在其他成人的指導下,給自己作好了讀書計劃,并堅持或多或少地記錄讀書的收獲。此時,教師或家長就可利用同伴交往中“比較競爭”的作用模式,引導這一閱讀群體以“榜樣行為者”為首,作好讀書計劃,從閱讀的目標、數量、內容、評價幾方面制訂具體計劃和措施,使每一成員都清楚明白。計劃的達成可以用表格集中統(tǒng)計閱讀進展情況的形式在群體中展示出來,表格的項目包括書目、閱讀者、閱讀時間、作品特色、閱讀體會等。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不同的群體進行比賽。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和競爭意識,使學生積極承擔集體義務,共同完成閱讀目標,形成濃濃的閱讀氛圍。閱讀要有計劃,要勤于總結,這些良好的習慣要在合作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
4.評價反饋
閱讀性交往中的評價反饋,是兒童閱讀認知發(fā)展的最好矯正形式和督促形式,它能極大地調動兒童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不斷消除不良的閱讀習慣,鞏固已有的良好習慣。因此,引導閱讀群體實施經常性的評價反饋,使兒童從他評中把握自己該學習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逐步學會以自評來規(guī)范自己的閱讀活動,這正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梢哉f,“評價反饋”是同伴間閱讀性交往的綜合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生中最深切的稟質,乃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在學生身上,這種渴望被賞識和表揚的心理尤為明顯。所以不管是教師評價、家長評價,還是學生的互相評價,都要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盡量采取發(fā)展性、激勵性的評價機制,防止評價中的“一刀切”,以及對學生壓指標、重短效的行為。
綜上所述,同伴交往與兒童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