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中笑
國家頒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以來,給學前教育事業(yè)帶來了又一股春風。政府的高度重視,促進了學前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教師是影響幼兒園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核心競爭力。
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幼兒園質量國家頒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以來,給學前教育事業(yè)帶來了又一股春風。政府的高度重視,促進了學前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教師是影響幼兒園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核心競爭力。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兒童成長之初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呢?
一、為幼兒提供早期經驗
作為幼教工作者,每個人都希望做好教師,好教師是什么樣的?好教師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了解并滿足幼兒發(fā)展的需求。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早期經驗很重要。童年只有一次,兒童的發(fā)展是不可逆轉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不斷地改過,但對兒童來講,是不能重新來過的。因此,教師要盡量減少失誤,把最好的教育給每個兒童。首先就是要為幼兒提供有價值的早期體驗。
1.早期經驗是認識世界的基礎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教師應該給這個階段的兒童什么呢?首先是經驗。經驗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人的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感性經驗的積累是發(fā)展的基礎。感性經驗需要發(fā)展感性器官。也就是說,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聽、手腳要多動,需要開放兒童的各個感知感官,接觸與感受各種事物。兒童的發(fā)展,總是在一定的經驗基礎上,兒童認識事物必須有早期經驗作為基礎,這是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早期經驗可以刺激人的大腦,促進大腦功能的發(fā)展。人的大腦由許多神經細胞組成,它們的生長需要豐富而有效的刺激。打個比方,人大腦中的神經細胞與外界刺激好比燈泡和開關的關系,燈泡能否亮起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刺激”,只有提供很多“刺激”腦神經細胞才能被激發(fā)起來,大腦就能興奮起來。也就是說,神經細胞原本各自是相互獨立的,經過外部刺激,細胞和細胞之間建立起各種聯(lián)系,兒童如何獲得刺激?很重要的,就是為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兒童與環(huán)境反復互動,互為刺激。在互動中積累經驗,認識客觀世界。
2.感性經驗促進智力發(fā)育
兒童智力的發(fā)育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所謂智力發(fā)育,更多側重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包括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力等。就像我們要學習跳舞,就要有身體協(xié)調力、音樂律動力等基本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fā)展除了一定的遺傳因素外,更多是經驗積累和練習的結果。在兒童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他們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問題,對問題進行比較和分析。要讓他們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和區(qū)別的,比如在認識圖形的時候,需要去觸摸和感受,圖形有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這些都是不一樣的,并且在同一種圖形中也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寬有窄。兒童在認識圖形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與概括,抽象出圖形的基本構成要素,比如三角形是由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構成的,無論圖形是大還是小,只要具備三個要素就是三角形。試想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沒有對各種事物的多方面感受就很難抽象出三角形這個概念。一些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會這樣做:拿出一些三角形并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然后要求孩子從眾多圖形中找出三角形。這種教學方式過于簡單和機械。孩子們主要是靠感性的視覺對應進行判斷,一旦把三角形換一個角度和位置,孩子就不能正確判斷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將概念的形成建筑在充分的感性經驗基礎上。
3.感性經驗促進情緒發(fā)展
孩子的情緒發(fā)展也需要經驗積累。要讓他們在接觸各種事物的過程中,去獲得內心真實的感受。不管快樂的還是悲傷的情緒,都是有必要的。切忌用一種情緒代替所以感受,該悲傷時就讓他們悲傷,該焦急的要讓他們焦急,各種情緒的體驗是兒童情商發(fā)展的基礎。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二、為幼兒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經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選擇。我們要分析孩子需要什么樣的經驗,知道什么樣的經驗可以支持和促進兒童的發(fā)展。有些經驗不但不利于兒童發(fā)展,反而扼殺孩子的天性,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些家長強迫孩子學琴,孩子會砸琴;或是強迫孩子學習奧數(shù),孩子非常反感;或是把小學化的東西下放到幼兒園,這些都違反了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欲速則不達,甚至會傷害孩子的心靈。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如我們讓孩子學習用腳寫字,孩子可能會學會?;蜃尯⒆颖匙值洌麄円材軐W會,但這種學習有價值嗎?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發(fā)展經歷是不可逆轉的,如果你用大量沒有價值的經驗擠占了孩子寶貴的時間,耽誤了孩子的成長!那么,哪些經驗是有價值的呢?
1.有效的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兒童的反映和表現(xiàn)一定要給予積極的反饋,不能漠然對待。因為教師的反映就是一種刺激,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經驗。但是刺激不應是簡單的鼓勵,一定要表達準確而具體。言之有物,不可大而概之。
2.調動孩子的感官
眼睛、嘴巴、耳朵,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感官,要讓兒童從小就多聽多看,刺激和發(fā)展感官比給很多“死”的知識更有價值。
3.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情緒
教師的情緒很重要,應該帶給孩子什么樣的情緒呢?應該是積極的、樂觀的、飽滿的,這些正向的情緒會給兒童一個幸福人生的底色。反之,孩子會更多表現(xiàn)出消極的、悲觀的負面情緒。
4.營造情境
教師要給孩子有準備的環(huán)境,包括規(guī)律的、秩序的環(huán)境。我們常常講自由和秩序的關系,給孩子自由是放飛心靈,并不是沒有要求。馬路設置了紅綠燈,車輛會走得更快。孩子的行為也要設置“紅綠燈”,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建立規(guī)范是讓兒童學會社會規(guī)則,不是限制兒童的發(fā)展,我們要給兒童提供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開放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
5.啟發(fā)幼兒的獨立性
智力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要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尊重每個孩子的發(fā)展特點。在教導孩子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要啟發(fā)孩子說出自己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每個人的想法都是有價值的。
三、做幼兒社會化的啟蒙者
好的教師是幼兒社會化的啟蒙者。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過程,而教師正是孩子這個過程的引路人。雖然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老師是術有專攻者。幼兒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有幾個需要“緊走幾步”的關鍵階段,教師恰恰是這“緊走幾步”的關鍵人物。就好比孩子從河上的小橋走過,要想不掉進河里,就需要學會平衡和控制,老師正是幫助孩子掌握平衡和控制的引導人和教導者。
1.社會化決定人的幸福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而能力卻無法彌補道德的缺憾。幼兒是否能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一個受歡迎的人,主要取決于他的社會化水平。幼兒的社會化過程有一個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其中,外化更多是一種簡單的模仿。比如孩子喜歡某位老師,他會情不自禁地去模仿老師的聲音、動作,這些都是外在的。直到他把這些行為轉化為自己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時,才達到內化。很多人為什么不幸福?這和他的社會化程度分不開,比如社會化程度不高的人,始終停留在模仿水平上,一直達不到內化,這樣不免會出現(xiàn)心理沖突,內在和外在的不統(tǒng)一和不和諧。一個人,只有他是發(fā)自內心地自主地接受社會的東西,包括道德規(guī)范,他們才能從中找到樂趣,從而實現(xiàn)外化向內化的轉化。比如,孩子入園前在家里約束少,相對自由些,入園后則要學會過集體生活,要遵守各種規(guī)則,剛開始有一個適應過程,慢慢地就形成習慣,達到內化。
2.如何形成社會化
社會化不是教會的,而是實踐的結果。因為僅通過認知是不會達到社會性的內化的。幼兒社會化的形成,需要教師為他們營造各種情境來實踐。同時還要訓練兒童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如我們問孩子是馬跑得快還是企鵝跑得快,孩子的回答肯定是馬跑得快。假如給孩子們看一部關于南極的紀錄片,孩子們就會看到企鵝靈巧地在冰雪上行走而馬卻寸步難行。再問,馬跑得快還是企鵝跑得快,孩子們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企鵝跑得快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孩子們最后發(fā)現(xiàn)任何事物都處在一種社會情境和關系中,快和慢不是絕對的,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與情景。如果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他的思維會更靈活,會容易適應社會。
3.給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氣場”
引導兒童,老師并不需要做太復雜的事,但要給他們創(chuàng)設有效的環(huán)境,孩子們一踏入這個環(huán)境就會驚喜,就能表現(xiàn)出無比興奮。我在美國曾經看到這樣一件事情:在一個幼兒園里,孩子都穿好外衣去做戶外活動,只有一個小女孩始終穿不好外衣,這時候老師輕輕走到她身邊,把她的衣服鋪在地上耐心地告訴她如何才能穿好,老師做了示范,又讓孩子自己穿,直至這個小女孩學會為止,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沒有著急和催促孩子,而是不斷地幫助她、鼓勵她。
在很多時候,教師要給孩子理性的東西,給得到不到位就是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好的老師善于運用表情、語言、動作等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出一個能激活幼兒情緒的氣氛,也就是俗話說得“氣場”。
4.給幼兒智慧和藝術
一定要給兒童智慧和藝術。這就需要老師本身就是智慧的和充滿藝術的人。兒童是活生生的個體,生動而充滿活力,我們的教育不是冰冷的、機械的,而是豐富的、生活的,讓兒童能不斷地能體會到成長中的煩惱和快樂。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
第一,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家長有時候會要求教師做一些事情,那么我們就要看家長的要求是否符合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比如,一些家長認為“不打不成材”,只有在高壓下孩子才能有出息,追捧“虎媽”的教育模式。但是很多研究告訴我們,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長和教師的目標是一致的,一定要協(xié)調統(tǒng)一。一些家長把孩子“扔”給幼兒園,自己圖個一身輕,這是不可取的。兒童成長需要家園互動。
第二,發(fā)掘幼兒的潛能。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吹降闹皇怯變猴@現(xiàn)出來的能力,只有好教師才能發(fā)現(xiàn)并激發(fā)孩子潛在的能力,把兒童潛在的能力變成現(xiàn)實的能力。教師是幼兒成長路上的導師和專業(yè)指導者。
最后,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責任很重,十分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