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英,懷 靜
(1.嘉興市婦幼保健院,浙江嘉興 314000;2.嘉興學院醫(yī)學院,浙江嘉興 314000)
妊娠是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孕期營養(yǎng)狀況的優(yōu)劣對胎兒生長發(fā)育直至其成年后的健康以及孕婦自身的健康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孕期體重過重,使巨大兒、妊娠期高血壓發(fā)生率增高,難產率、剖宮產率以及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相應增高;孕期體重過輕,低體重兒、胎兒生長受限、早產兒發(fā)生率增加;孕期體重異常還影響母親和子代的遠期健康[1]。循證醫(yī)學證明:孕期體重增長在美國醫(y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薦范圍內的孕婦妊娠結局好于沒有達到標準的孕婦[2]。我國2011年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3]提出了對孕婦營養(yǎng)運動和體重管理的要求,然而圍孕期婦女的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并非通過幾次課堂教育就能達到目的。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4]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改變模型,認為人的行為改變是一個復雜、漸進和連續(xù)的過程,可分為無意識期、有意識期、準備期、行為期、維持期5個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個體有不同的心理特點[5-6],因此健康教育措施需與各行為階段相匹配[7]。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嘉興市婦幼保健院產科門診應用行為分階段理論模型對孕產婦進行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幫助孕產婦糾正不合理的飲食運動行為,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條件:孕6~8周;年齡20~35歲并準備在本院分娩的孕婦,排除孕前高血壓病、糖尿病及其他嚴重的基礎疾病。符合入組條件的孕婦400例,根據早孕建卡號,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00例,對照組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9±2.9)歲,孕早期平均體重(52±7.46)kg;觀察 組年齡(21~35)歲,平 均年 齡(27.2±3.8)歲,孕早期平均體重(53±9.52)kg。兩組孕婦平均年齡、孕早期平均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均>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在孕早期(6~8周)、中期(12~14周)、晚期(28~30 周)各進行1 次營養(yǎng)運動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KAP)調查和孕期營養(yǎng)專題講座,每月進行1次飲食隨訪,并在孕早、中、晚期及產后7d、42d、6個月、12個月各進行1次臨床檢查及營養(yǎng)學調查,建立營養(yǎng)健康檔案,給予相應指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進行行為干預。由產科醫(yī)生、營養(yǎng)??漆t(yī)生、母嬰??谱o士組成孕期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團隊,團隊成員均掌握孕前、孕期保健指南中有關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要求,并認真學習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根據行為改變的不同階段詳細制定圍孕期婦女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方案,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產科醫(yī)生負責產前??茩z查,評估孕期母體情況和胎兒發(fā)育情況;營養(yǎng)??漆t(yī)生根據孕婦3d日常飲食食譜給予營養(yǎng)素攝入分析,作出體重評價、膳食評價,判斷目前營養(yǎng)運動是否合理,給予飲食調整和運動指導;專科護士負責KAP調查和孕期營養(yǎng)專題講座,每月1次飲食隨訪,建立營養(yǎng)檔案,督促遵醫(yī)行為的建立。
1.2.2.1 無意識及有意識階段 即孕早期,干預時間為1個月。此階段應用了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中的意識喚醒、評價自我、權衡決策。母嬰專科護士登記孕婦相關資料,建立檔案,并在孕期保健冊上作好標識。護士發(fā)放調查表,對孕婦進行孕期KAP調查,再由管理團隊討論分析孕早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孕早期營養(yǎng)專題講座內容,護士負責授課指導。在此階段主要給予孕婦平衡膳食、孕期營養(yǎng)素需求等方面的知識宣教,告知如何選擇適宜的食物和烹調方法,指導如何做好每餐的膳食記錄,選擇適宜的運動方法。孕婦如有營養(yǎng)方面的問題可咨詢營養(yǎng)??漆t(yī)生。
1.2.2.2 準備及行動階段 即孕中、晚期,干預時間為6個月。此階段應用了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中的面對面激勵、環(huán)境再評估、基于問題的學習(PBL)、自我效能、刺激控制等。該階段孕婦已了解孕期營養(yǎng)運動體重控制的重要性,并逐步付諸行動,如參加孕婦學校、營養(yǎng)專題講座等,在此階段專科護士負責督促孕婦定期產科檢查和營養(yǎng)門診咨詢,對孕婦進行每月1次的飲食隨訪,作好營養(yǎng)檔案記錄,并對已達孕12~14周及孕28~30周的孕婦再各進行1次KAP調查,匯總調查結果由管理團隊判斷孕婦營養(yǎng)運動行為是否存在偏差,確定宣教內容,對普遍存在問題由母嬰??谱o士集中進行專題講座,個體問題則由產科醫(yī)生、營養(yǎng)??漆t(yī)生建議推薦適宜的食譜及運動,護士負責督促、指導產婦及家屬具體落實到每天、每餐中;并每月電話隨訪評估其依從性,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糾正,對正確的行為給予鼓勵。
1.2.2.3 維持階段 即產褥期及產后1年內,干預時間為12個月。此階段應用了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中的強化管理、幫助關系、社會支持等。該階段產婦通過孕期營養(yǎng)運動體重控制實踐,已養(yǎng)成一定的飲食運動行為習慣,但要防止因為傳統(tǒng)的產后“坐月子”以及產假結束后恢復上班、帶孩子辛苦等原因而導致自我效能下降,不能維持已建立的健康行為。母嬰??谱o士負責在產后7d、42d、6個月、12個月進行產婦飲食史調查及母乳喂養(yǎng)、產后運動、體重恢復等方面的隨訪,加強母乳喂養(yǎng)相關知識和技巧的指導,對產后營養(yǎng)運動體重情況進行監(jiān)測、評估和指導,取得家屬和社會的支持,幫助其解決遇到的難題,從而增強信心,鞏固健康行為。
1.3 觀察指標 由母嬰??谱o士測量兩組孕婦孕早期及孕晚期體重、身高,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kg/m2),孕早期BMI在18.5~24.9為正常[8],孕期增重在10~15kg為正常[9];由醫(yī)生根據孕婦檢查情況確定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由母嬰專科護士根據新生兒體重確定是否為巨大兒、低體重兒并隨訪產后6個月的母乳喂養(yǎng)情況和產后12個月母親體重恢復情況(恢復至孕前體重為正常)。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數(shù)據處理,采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孕婦孕早期BMI、孕期增重正常情況比較見表1;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及巨大兒和低體重兒發(fā)生率比較見表2;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yǎng)及產后12個月母親體重恢復情況比較見表3。
表1 兩組孕婦孕早期BMI正常、孕期增重在正常范圍比較 例(%)
表2 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及巨大兒和低體重兒發(fā)生率比較 例(%)
表3 兩組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yǎng)及產后12個月母親體重恢復正常比較 例(%)
3.1 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適用于孕產婦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 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認為,行為改變并非一次性的,有效的行為改變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針對變化的特殊階段應用行為改變特殊的原則和方法有助于其在不同階段過渡,干預方法必須與變化階段相匹配[4]。妊娠分娩正是一個漸進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孕婦對孕各期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知識的認知可隨著孕周的增加或病情變化而改變,首先要喚醒孕婦孕期合理營養(yǎng)運動重要性的認知,然后逐步付諸行動,在行動中不斷排除困難,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從而達到合理控制體重增長,減少孕產期并發(fā)癥。產后母乳喂養(yǎng)的成功,需做到早吸吮、勤吸吮、堅持夜間哺乳,在此期間可能存在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脹痛、乳頭皸裂、產后恢復上班難以堅持母乳喂養(yǎng)等諸多問題,均有可能動搖產婦堅持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心,1~2次宣教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定期隨訪,隨時提供咨詢和幫助,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增強產婦的個人決策能力,通過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幫助產婦堅持母乳喂養(yǎng)至少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另外,產婦產后由于傳統(tǒng)的“坐月子”方式,普遍活動量減少、營養(yǎng)又過于豐富,使得孕期已建立起來的良好飲食運動習慣有可能不能很好維持,在此階段需重視產后體重管理,告知產后一年內減去增長的體重的重要性,定期對產婦產后營養(yǎng)運動體重情況進行監(jiān)測、評估和指導,幫助其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督促其鞏固良好的飲食運動行為習慣,從而促進產婦產后一年內體重的恢復,做好產后體重管理有益于女性長期的心身健康。
3.2 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框架的健康教育管理優(yōu)于常規(guī)方法 行為干預可預防生活相關疾病的發(fā)生,以理論為基礎的目標行為干預更有效[10]。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指出,人的行為改變或一種健康行為的建立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分階段過程[4],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實現(xiàn)正確的知識-態(tài)度-行為的轉變。我國現(xiàn)階段育齡婦女初產婦多,缺乏孕產期保健知識和相關經驗,常規(guī)孕產婦的健康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提供的營養(yǎng)指導沒有針對性,理論性強,實踐性差,孕產婦即使了解自身的問題,也不清楚如何正確解決;第二,在提供信息的方式方法上,往往以集體上課、分發(fā)營養(yǎng)教育資料為主,但觀念、行為的改變沒有全程、針對性的指導,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對孕產婦營養(yǎng)教育缺乏交流與互動性,我國孕期婦女就業(yè)率高,工作忙碌,而產后一個月內又以“坐月子”方式渡過,因此與專業(yè)人員交流互動的機會更少,導致營養(yǎng)教育的效果欠佳。全程、分期的教育指導,可使孕產婦在不同時段有重點地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參與性和依從性[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孕期體重增長符合標準的概率高于對照組,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病及巨大兒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yǎng)、產后12個月母親體重恢復正常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框架的健康教育管理干預在孕產婦營養(yǎng)運動體重管理中起到了較好作用,使孕產婦形成了良好的營養(yǎng)運動行為。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象其他理論一樣,只能從某一角度來闡明行為改變的規(guī)律,不可能解決行為干預的所有問題。對于孕產婦來說,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不容易將每個階段分得非常明確,故本研究采用了將無意識和有意識階段、準備階段和行動階段干預措施融合,將行為改變分無意向及有意向階段、行動和準備階段、維持階段3個時期,有利于實際情況的操作。由于樣本量和使用該模型知識的局限性,希望更多同仁共同探索,幫助孕產婦建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從中獲得更多的益處。
[1]Plagemann A,Harder T,Dudenhausen JW.The diabetic pregnancy,macrosomia and perinatal nutritional programming[J].Nestle Nutr Workshop Ser Pediatr Program,2008,61:91-102.
[2]IOM(Instite of Medicine).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reexamining the guidecines[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9:1566.
[3]中華醫(yī)學會婦產科分會產科學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2):150-153.
[4]楊廷忠,于文平,黃麗.行為改變的一種策略和方法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模型介紹[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2,11(3):352-353.
[5]Prochaska JO,Diclemente CC.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ofsmoking: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nsulting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1(3):390-295.
[6]Prochaska JO,Velicer WF.The transtheoretie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ehange[J].Am J Health Promot,1997,12(1):38-48.
[7]侯天霞,李欽萍.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在妊娠婦女配偶戒煙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71-72.
[8]Elisabet F.Energy requirements during pregnancy:Old questions and new finding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4,79(6):933-934.
[9]侯杉杉,王燕.孕婦體重增幅與母嬰不良結局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1,28(2):142-145.
[10]Sharma M.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obesity in adults[J].Obesity Reviews,2007,8(5):441-449.
[11]劉忻,何建梅,周琦,等.眼科手術患者的全程分期健康教育[J].護理與康復,2014,13(3):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