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真
一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學類文本的選編,特別是高中語文教材,80%以上的課文都是文學性很強的作品。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也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讓學生品味鑒賞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人物形象、語言風格上,至于那些論述類、實用類文本則被忽視了。事實上,論述類、實用類文本是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讀寫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教學談談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知文本,引導學生概括、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努力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處理好整體把握文本與局部切入分析的關(guān)系。
這里的整體感知,主要是指通過朗讀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個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現(xiàn)代閱讀學的理論和實踐表明,對文本的閱讀一般有四個層次:直覺的閱讀、理性的閱讀、評價的閱讀和創(chuàng)造的閱讀。初步的整體感知屬于直覺的閱讀,是文章閱讀的基點,也是閱讀者理解和感受的起點。學生在閱讀論述類文本的初始階段,要對文本形成一個整體感知,這既符合閱讀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首先,教師要做到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整體感知文本的思想觀點。在簡短的導課后,教師便用“讀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問,迅速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本文“重點寫了馬克思的偉大精神和貢獻,恩格斯表達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贊美”;接著,教師又通過追問“除了恩格斯的悼念與贊美之情,你們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進一步引導學生提煉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也就是整體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的語句“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的無產(chǎn)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樣,學生便從整體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內(nèi)容。其次,在學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后,教師追問“除此之外,還有敘述馬克思貢獻的句子嗎?”引導學生根據(jù)論據(jù)認識到馬克思是一個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也較好地把握了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再次,處理好整體把握與局部切入分析的關(guān)系。整體把握與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整體與局部也并非絕對的,文本的各層次相對于整個文本來說是局部,但相對于其內(nèi)部的層次來說又是整體。
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中,學生首先對文本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即明了本文“重點寫了馬克思的偉大精神和貢獻,同時表達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贊美”;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文本進行更進一層的局部分析,認識到本文寫馬克思的偉大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其革命實踐和理論貢獻兩個方面;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分別就馬克思的革命實踐和理論貢獻進行具體的深入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其革命實踐體現(xiàn)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從事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其理論貢獻體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等等。如上所述,從閱讀的思維過程看,閱讀文本大體都要經(jīng)歷“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過程,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再由細致到完善的認知過程。高中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中,重視和加強這兩個不同層次,尤其是后一層次的整體感知,具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二,要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體會論述類文本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處理好概括提煉與感受體驗的關(guān)系。
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教學,雖然偏重內(nèi)容邏輯方面概括提煉的功夫,但也要同樣重視對文本的感受體驗的過程。教師要反對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對于那些文學性較強的論述類文本(如演講稿等),更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品味語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體現(xiàn)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要“體會語言的準確性”的要求。論述類文本講究觀點科學、鮮明,說理嚴謹,因此準確是論述類文本語言的生命,如果不準確,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品味“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這個恩格斯對馬克思深情地贊美和悼念的句子,進而追問:“江總書記在鄧小平同志的追悼會上說的是‘鄧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沒有說‘將永垂不朽。同學們想想,這里恩格斯為什么要說‘將永垂不朽?”這句巧妙的對比追問,激發(fā)了學生對“將”字的好處的品味和體會。其次,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品味語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們知道,雖然論述類文本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講究準確、嚴密地闡明事理,但它還要以情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說理時往往要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和適當?shù)男揶o手法,來增強說理的感染力,這就體現(xiàn)出語言的生動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說:“我們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若是表達不出,誰能知道那思想與感情是怎樣的好呢?”
第三,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所闡發(fā)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處理好基本理解與多元解讀的關(guān)系。
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中所選的論述類文本大都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或經(jīng)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與文學類文本相比,論述類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對確定的特點,這類文本的閱讀教學當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觀點為主。教師更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大膽質(zhì)疑探究,對文本闡發(fā)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不迷信不盲從,通過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更新、豐富、糾正文本中陳舊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補充、發(fā)展、完善文本正確的觀點,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明真問題和偽問題,防止牽強附會式的無意義的批判。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設(shè)計中,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論述類文本閱讀中基本理解與多元解讀的關(guān)系,特別是在本堂課的學習即將結(jié)束時,教師可以用一個富有情感沖擊力和思維啟發(fā)力的問題進行引導:“走進馬克思的心靈就是對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偉大是跨越時空的美麗!在我們的心中,馬克思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請大家四人一個小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馬克思是怎樣一個人,另外,如果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你會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學生分別用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對馬克思的看法,這些比喻無一重復,使馬克思的形象漸漸豐滿起來,強有力地體現(xiàn)了多元解讀和個性化解讀的巨大生命力,同時,這些比喻又都表現(xiàn)了作為思想家、科學家、革命家的馬克思的崇高、偉大、無私、無畏……,都符合歷史上馬克思的真實形象,都符合文本內(nèi)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體現(xiàn)了基本理解與多元解讀的關(guān)系。
論述類文本對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高中學生概括、提煉、分析、判斷、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深化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認識,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作用必將越來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