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 要】BIG6模式運用到微型課題的研究中,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開展研究,其應用流程可以概括為:提出課題→明確價值→調(diào)查現(xiàn)狀→找出策略→付諸實踐→結果評價。
【關鍵詞】微型課題 BIG6模式 應用流程
微型課題,或稱之為教師個人課題,作為教師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類型,有著研究問題切口小、周期短、見效快等特征,研究的問題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體現(xiàn)了教與研一體。同時教師的微型課題研究一般采取的是問題解決模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符合人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也較容易為人接受。因此微型課題研究受到廣大教師的普遍歡迎。BIG6模式是一種已經(jīng)得到普遍應用的網(wǎng)絡主題探究模式,也屬于“問題解決”式的研究學習,是美國邁克·艾森堡(Mike Eisenberg)和鮑勃·伯克維茨(Bob Berkowitz)兩位學者首先提出的。在世界各國的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到大學或成人學習,都在采用這種方法,運用網(wǎng)絡資源來幫助解決問題或完成自己面對的任務。教師在初次進行微型課題研究時,對課題研究的程序或者研究內(nèi)容無法理清,運用BIG6模式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開展微型課題研究。
一、BIG6模式
BIG6模式的全稱是“BIG6信息問題解決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屬于“問題解決”式的研究性學習。BIG6把學習重點放在對信息的“搜索、閱讀和理解”上,充分體現(xiàn)了對人的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根據(jù)美國教育學者的說法,所謂BIG6,確切地講是取其6個步驟英文名稱的首字母,然后組合而成(B-I-G-S-I-X),如下所示:
1. 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Task Definition
確切地了解探究的問題——任務定義
2. Identify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確認信息資源——信息搜索策略
3. 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Location & Access
獲取相關信息——定位和搜索
4. Select a solution. Use of Information
選擇一個答案——運用信息
5. 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a product. Synthesis
把觀點整合到作品中——綜合
6. Examine the result. Evaluation
檢查結果——評價
因此,BIG6問題解決的流程可以簡化為:任務驅動→尋找搜索策略→收集信息→運用信息→ 表達信息→結果評價。
二、教師微型課題研究的BIG6模式
BIG6模式首先是一種網(wǎng)絡主題探究模式,是對一個已確定的主題,主要通過網(wǎng)絡信息搜索、處理、表達和評價完成對該主題的認識。教師微型課題的研究過程是一個比BIG6模式研究更為復雜的過程,但是BIG6模式能夠為教師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指引。BIG6模式強調(diào)對信息的獲取,而在教師微型課題的研究中,對信息的獲取體現(xiàn)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從研究課題名稱確定到文獻搜索與現(xiàn)狀調(diào)研,再到提出問題解決辦法,最后進行結論檢驗等都需要進行信息的搜集。將BIG6模式進行適當?shù)剞D換,能夠為教師提供一個詳細的、流程化的模板,幫助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教師微型課題BIG6模式”,應該是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
1. 確定理解所提出的問題(B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problem you raise)
第一步:教師應當能夠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題,并確切地了解所提出問題的涵義。對于廣大基層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教與學各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思考和研究。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恰當?shù)姆椒ɑ虿呗詠斫鉀Q問題,因此并不將這些問題視為可以研究的問題,更談不上總結自己的問題解決策略了。研究問題的提出正是將這些問題擺出來,形成一個確切的研究主題。這時教師要能將這個問題用一個課題名稱來表述,并能對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課題名稱進行很好地解讀。
2. 明確問題的研究價值(Identify the worth of the problem)
第二步:教師要明確所提出的研究主題是有研究價值的,這種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能夠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微型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是同一領域研究中的新觀點、新結論或新做法。教師的微型課題的研究,由于研究的問題切口小,并且研究的對象范圍比較小,所以在問題研究價值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期望獲得較高的理論研究價值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教師開展微型課題研究的意義或價值也要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能夠很好地解決教與學中的實際問題即體現(xiàn)了微型課題的研究價值。
3. 收集與研究課題相關的信息(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question)
第三步:通過文獻法、調(diào)查法等多種方法獲取與本課題相關的信息,綜述課題研究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在教師微型課題研究中,常用的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文獻搜索、經(jīng)驗總結和調(diào)查研究。這一步驟對于了解研究對象的現(xiàn)實狀況至關重要,也是對研究對象的前測。這里所說的“前測”,通俗地來說,類似于教師在課前的“備課”——教師在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微型課題研究的“前測”就是首先了解研究對象在某個問題上,如學生的學習習慣、注意力上的現(xiàn)實狀況等,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同時了解類似主題已經(jīng)有了什么樣的研究,其研究的程度如何,結論如何等。在充分掌握現(xiàn)實狀況的基礎上,要能夠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剖析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方便下一步提出問題解決的策略。
4. 選擇問題的解決方法(Select a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第四步:教師要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步的要求很高,也是整個研究的重點。這一步驟的任務是在前期充分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歸納和經(jīng)驗總結而提出問題解決策略。這些策略要能夠在實際教育教學中解決研究對象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這些策略、方法或技巧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累積的,是對不同的“病癥”所下的各種藥方,只是在微型課題研究中,將其中的一個問題提出來,并把這個問題的若干解決方法提煉出來而已。但是對于一些初次進行課題研究的教師來說,這一環(huán)節(jié)卻很難實現(xiàn)。這些問題解決策略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僅體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法或策略——這固然是一種絕對的創(chuàng)新;對一個老問題提出了新的解決策略或是對現(xiàn)有的問題解決策略的實際運用達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5. 將結論付諸實踐(Integrate the ideas into practice)
第五步:在這一步驟中教師要將策略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也就是把第四步驟中提出的問題解決策略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一過程通常使用的是行動研究法。由于微型課題研究的周期短,因此在課題設計之初,就要將行動研究的時間合理地安排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如有些個人課題的研究時間為一年,那么課題實踐的對象和時間就很容易確定下來,就是某個年段的學生或教師,一個學期或學年。課題研究同時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并不像實驗過程中有諸多可以設定的常量,因此要事先設想到并控制好一些變量,以便開展課題實踐。
6. 驗證結論(Examine the result of the solution)
第六步是對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實踐后的檢驗和評價。在教師微型課題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能夠將提出的問題解決策略進行實踐,即完成了課題研究的全過程,而檢驗和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經(jīng)常被忽視,或評價僅僅是一兩句話一帶而過。但是,這些問題解決策略的實踐效果如何,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大多數(shù)教師的課題研究的結論是正確的,在教育教學中的效果是積極的,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證實”了結論的可靠性。然而有些研究中,意料不到的“證偽”也體現(xiàn)了該研究的價值。在這一步驟的研究中,教師一般通過“后測”(與第三步驟中的“前測”對應)的方式進行效果的測試,以判別結論的真?zhèn)位虿呗缘挠行c否。
三、BIG6模式在教師微型課題研究中的應用流程
“教師微型課題BIG6模式”的應用流程可以概括為:提出課題→明確價值→調(diào)查現(xiàn)狀→探求策略→付諸實踐→結果評價。下面以“運用記憶規(guī)律,提高初中生詩文記誦能力的策略研究”(該課題為南京市第九中學朱晨逸老師的個人課題,研究內(nèi)容有修改)這一課題為例,闡述其研究內(nèi)容和過程。
第一步:提出課題“運用記憶規(guī)律,提高初中生詩文記誦能力的策略研究”。這個課題有幾個關鍵詞:初中生、記憶規(guī)律、詩文記誦能力、策略研究?!俺踔猩泵鞔_了研究的對象和范圍,“記憶規(guī)律”明確了理論基礎,而“詩文記誦能力”則是具體的研究問題,“策略研究”是研究的結果。該課題研究的是從初中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中找出方法或策略,來提高他們的詩文記誦能力。
第二步:明確這個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該課題研究針對多數(shù)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詩文而事倍功半的現(xiàn)狀,試圖尋找出一些新的記憶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和學習。從人的發(fā)展上來看,掌握幾種符合人的記憶規(guī)律的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終身學習,這個課題的研究價值就在于此。
第三步:了解學生詩文記誦的現(xiàn)狀。采用文獻法查閱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過度學習法、及時與間隔復習、集中與分散復習、順序變換等方法。同時采取問卷調(diào)查與訪談法了解學生通常使用的記憶方法,并從客觀出發(fā),找出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難以背誦的詩文。
第四步:根據(jù)所掌握的資料信息,以及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選擇問題解決策略。將日常所使用的幫助學生記憶的方法進行歸類,提出情景記憶法、集中和分散記憶法、位置變換記憶法、及時復習法、組塊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回憶記憶法等方法。并對這些方法進行解釋,標明適用的知識內(nèi)容。
第五步:對所提出的各種方法進行實踐行動。這個研究過程事實上是一個對方法或策略的具體實施,因此首先要對初中三個年級教材中的詩文的內(nèi)容特點進行分析,接著針對不同的詩文特點將不同的記憶方法進行歸類。然后將這些方法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教給學生,指引學生分析各類詩文的特點,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詩文內(nèi)容。
第六步:對這些記憶方法的使用效果進行檢測。檢驗方法和策略使用的效果如何,一般可以通過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來實現(xiàn)??梢酝ㄟ^設計問卷來了解對于不同類型的詩文,學生在記誦過程中花費的時間以及遺忘的時間等,以此來檢測記憶方法的優(yōu)劣。這一過程也是對研究的結論進行進一步完善的過程,根據(jù)實際使用的效果可以修正相關的策略,以求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可靠性。
“教師微型課題BIG6模式”首先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它符合一般問題解決模式的流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該模式的提出可以為初次開展微型課題研究的教師提供一個模板。當然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還有其他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局限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模式;更多有效的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總結和挖掘,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微型課題研究。
【參考文獻】
[1]Big6網(wǎng)絡主題探究詳解[DB/OL].http://www.cst21.com.cn/2/wq-big6-0.htm
[2]BIG6:信息時代的信息素養(yǎng)[DB/OL]. http://www.blog.edu.cn/user1/13199/archives/2005/155808.shtml
[3]微型課題[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1305.htm
(作者單位:南京市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