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富
運用數(shù)學思維考察經(jīng)濟生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要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準確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間正反比關(guān)系,才能正確解題。
數(shù)學思維正反比公式高考政治試題中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考察,特別是以計算形式考查學生對經(jīng)濟生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與運用。基本題型包括兩類:一類是顯性計算題,直接用相關(guān)公式解答。一類是隱性計算題,運用概念間的關(guān)系來分析,基本規(guī)律是“正比乘,反比除,升加降減”。計算型試題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的特點,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正確解題。
一、價值量和價值總量計算
價值量和價值總量計算主要考查基本理論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chǎn)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guān),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成反比”。價值總量=單位商品價值量×使用價值量(商品數(shù)量)。
例如,某行業(yè)2012年生產(chǎn)A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如果2013年從事A商品生產(chǎn)的勞動者數(shù)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13年A商品的價值總額為
A.110億元B.120億元C.130億元D.132億元
解析:根據(jù)價值總量公式求單位商品價值量和使用價值量,根據(jù)條件求出12年單位商品價值量為10元。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反比除,升加降減,13年社會勞動生產(chǎn)率提高20%,價值量為10/(1+20%)元;使用價值量受兩個因素影響:勞動者數(shù)量和勞動生產(chǎn)率,且都與二者成正比。所以,13年商品使用價值量為10×(1+10%)(1+20%)億件。綜合運算價值總量為110億元,選A。
二、紙幣發(fā)行及其升價貶值、物價變動計算
1.關(guān)于紙幣發(fā)行量或紙幣購買力的計算問題紙幣發(fā)行量計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shù)。
例如,某國全年商品價格總額16萬億元,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2萬億元。假如今年商品價格總額增長10%,其他條件不變,理論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
A.1.8萬億元B.2萬億元C.2.2萬億元D.2.4萬億元
解析:設流通次數(shù)為x,依據(jù)公式計算16/x=2,則x=8,今年價格總額增長10%,其他條件不變,16×(1+10%)/8=2.2因此,應選C。
2.紙幣貶值(升值)率的計算:紙幣貶值(升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發(fā)行量)×100%
例如,假設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為5萬億元,因經(jīng)濟發(fā)展,貨幣實際需要量應增加20%,但實際紙幣發(fā)行量為8萬億元,這時貨幣的貶值幅度為(),原價15元的商品,現(xiàn)在價格是()
A.28% 22元B.25% 20元C.22% 18元D.25% 18.75元
解析:貨幣實際需要量增加20%,則需要5×(1+20%)=6萬億;依據(jù)公式計算紙幣貶值率=(1-6/8)×100% = 25%。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根據(jù)反比除、升加降減,原標價15元的商品,現(xiàn)價為15/1-25%=20元。答案選B。
3.物價漲幅率計算:物價漲幅率或通脹率=(紙幣發(fā)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1)×100%。
例1:某國待售商品1000億件,每件商品價格10元,據(jù)測定該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當年流通中需要貨幣量是___億元,當年政府實際發(fā)行了4000億元紙幣,這時的1元錢相當于____元紙幣,通貨膨脹率為____下列答案正確的是()
A.4000、0.25、100%B.2000、0.5、100%C.2000、2、50%D.2000、0.5、50%
解析:依據(jù)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數(shù)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shù),求得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為(1000×10)/5=2000億元。而實際發(fā)行的紙幣量為4000億元,此時1元錢的購買力只相當于2000/4000=0.5元,根據(jù)通貨膨脹率計算公式得(4000/2000—1)×100%=100%。故選B。
有時題目的數(shù)據(jù)不是貨幣發(fā)行量,而是物價,原價看做是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現(xiàn)價看做是紙幣實際發(fā)行量,計算公式相同。
例2:一個國家去年的商品平均價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價格150元,那么,通貨膨脹率=(150/100—1)×100%=50%,紙幣貶值率=(1-100/150)=1/3
三、匯率計算:匯率計算一般屬于隱性計算,題型設計一般有兩種
1.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兌換另一國貨幣減少,反之增加,二者成正比,所以,正比乘,升加降減,也可記住口訣:誰動誰不動,對方相乘,升加降減。
例題:王某按1歐元兌換10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歐元,兩年后歐元兌換人民幣的的匯率下跌了20%。王某又將1000歐元換回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王某()A.損失了人民幣2000元B.減少了人民幣損失2000元C.損失了歐元200元D.減少了歐元損失200元
解析:1︰10兌換1000歐元需10000元人民幣,因為前后都是1000歐元,所以歐元無增減。兩年后歐元兌換人民幣的的匯率下跌20%,根據(jù)“口訣”,1︰10×(1—20%)化簡1︰8將1000歐元再換成人民幣,1000×8=8000元。損失人民幣10000—8000=2000元,選A。
2.當一國發(fā)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時,理論上兌換另一國貨幣會減少(增加),二者成反比,所以,反比除,升加降減,化簡后也可以用這樣口訣:誰動誰就動,本身乘,升加降減。
例題:假設2007年1單位M國貨幣/1單位N國貨幣為1︰5.5。2008年,M國的通貨膨脹率10%,其他條件不變,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則兩國間的匯率為()
A.1︰4.95B.1︰5C.1︰5.6D.1︰6.05
解析:根據(jù)口訣,M國發(fā)生通貨膨脹,所以1︰5.5/(1+10%)或1(1+10%):5.5,化簡得1︰5,選B。
計算題表面看復雜,實際上只要準確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間正反比關(guān)系,并熟記公式,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