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雅爾塔體系的確立,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戰(zhàn)后美蘇兩國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斗爭的實質。
了解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歸納概括戰(zhàn)后美蘇兩國斗爭的特點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現。
通過對戰(zhàn)后美蘇兩國的冷戰(zhàn)對抗的了解,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形勢發(fā)展的雙重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搜集有關美蘇爭霸的材料,探究問題,理解其斗爭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確立、發(fā)展及其演變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學會通過閱讀學術著作、搜索學術網站上的相關材料的方法,學會按照材料的來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處時代、社會身份、政治態(tài)度、國家)等多方面鑒別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戰(zhàn)”對抗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學會列表、歸納、概括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冷戰(zhàn)局面的出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的了解分析,認識戰(zhàn)后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發(fā)展斗爭的必然結果。它們的斗爭既加劇了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緊張局勢,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冷戰(zhàn)”形成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難點:“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的作用和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教學要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形勢,理解美國推行“冷戰(zhàn)”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美蘇“冷戰(zhàn)”的開始。
第二目“美蘇‘冷戰(zhàn)”。教學要點: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的對峙;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相互威懾。
第三目“‘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教學要點:德國的分裂;朝鮮問題;越南問題;古巴導彈危機。
第四目“兩極格局的影響”。教學要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簡單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從結果導入新課。問題導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導入新課。
2.從盟友到對手
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師簡單介紹美、英、蘇等國為處理戰(zhàn)爭遺留問題而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注意區(qū)分雅爾塔會議與雅爾塔體系,強調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必要條件。
材料一:“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講話
材料二:從一切能得到的指數來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許多美國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認為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著美國式的民主資本主義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羅斯《全球主義的興起》
材料三: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戰(zhàn)爭中實際增長了50%以上,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蘇聯)卻下降了25%。到1953年絕大部分制造業(yè)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后,整個歐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國達44.7%。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3)利用教材上的兩段材料(富爾敦演說、斯大林的反應),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導學生分析“杜魯門主義”和“冷戰(zhàn)”兩個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蘇戰(zhàn)后由盟友到對手的過程”。
3.美蘇“冷戰(zhàn)”
調整教材順序,按照經濟、政治軍事兩個方面介紹美蘇“冷戰(zhàn)”,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補充相關材料,分析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影響;利用教材“學思之窗”上的兩段材料,了解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分析其對戰(zhàn)后世界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指導填表:
■
4.“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順序(歐洲、亞洲、美洲),也可以調整教材順序(在歐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戰(zhàn)”、在亞洲的局部熱戰(zhàn)),介紹相關史實,了解“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德國分裂的全過程(柏林危機、德國分裂、柏林墻);區(qū)別朝鮮問題、朝鮮戰(zhàn)爭與抗美援朝,分析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的原因;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越南問題的最終結果;適當補充相關材料,研讀美、蘇兩國政府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時的態(tài)度,分析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強調美、蘇兩國領導人的克制態(tài)度)。
5.兩極格局的影響
組織學生從兩個方面分析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正面影響參見人教版教材,反面影響參見岳麓版教材。
6.小結
演示PPT“兩極世界的形成”,小結兩極世界形成的背景、過程和對世界的影響;也可以聯系國際時事,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評價建議
1.采取學生互評的辦法,重點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參與程度、思維活躍程度、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搜集運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討論:二戰(zhàn)后美蘇為什么會從戰(zhàn)時盟友走向對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概括說明美蘇兩大國冷戰(zhàn)對抗的表現。
3.布置學生完成歷史小論文一篇(題目:冷戰(zhàn)時代的美蘇對抗及其歷史影響),考查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雅爾塔體系的確立,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戰(zhàn)后美蘇兩國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斗爭的實質。
了解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歸納概括戰(zhàn)后美蘇兩國斗爭的特點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現。
通過對戰(zhàn)后美蘇兩國的冷戰(zhàn)對抗的了解,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形勢發(fā)展的雙重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搜集有關美蘇爭霸的材料,探究問題,理解其斗爭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確立、發(fā)展及其演變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學會通過閱讀學術著作、搜索學術網站上的相關材料的方法,學會按照材料的來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處時代、社會身份、政治態(tài)度、國家)等多方面鑒別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戰(zhàn)”對抗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學會列表、歸納、概括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冷戰(zhàn)局面的出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的了解分析,認識戰(zhàn)后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發(fā)展斗爭的必然結果。它們的斗爭既加劇了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緊張局勢,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冷戰(zhàn)”形成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難點:“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的作用和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教學要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形勢,理解美國推行“冷戰(zhàn)”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美蘇“冷戰(zhàn)”的開始。
第二目“美蘇‘冷戰(zhàn)”。教學要點: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的對峙;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相互威懾。
第三目“‘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教學要點:德國的分裂;朝鮮問題;越南問題;古巴導彈危機。
第四目“兩極格局的影響”。教學要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簡單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從結果導入新課。問題導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導入新課。
2.從盟友到對手
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師簡單介紹美、英、蘇等國為處理戰(zhàn)爭遺留問題而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注意區(qū)分雅爾塔會議與雅爾塔體系,強調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必要條件。
材料一:“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p>
——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講話
材料二:從一切能得到的指數來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許多美國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認為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著美國式的民主資本主義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羅斯《全球主義的興起》
材料三: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戰(zhàn)爭中實際增長了50%以上,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蘇聯)卻下降了25%。到1953年絕大部分制造業(yè)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后,整個歐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國達44.7%。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3)利用教材上的兩段材料(富爾敦演說、斯大林的反應),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導學生分析“杜魯門主義”和“冷戰(zhàn)”兩個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蘇戰(zhàn)后由盟友到對手的過程”。
3.美蘇“冷戰(zhàn)”
調整教材順序,按照經濟、政治軍事兩個方面介紹美蘇“冷戰(zhàn)”,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補充相關材料,分析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影響;利用教材“學思之窗”上的兩段材料,了解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分析其對戰(zhàn)后世界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指導填表:
■
4.“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順序(歐洲、亞洲、美洲),也可以調整教材順序(在歐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戰(zhàn)”、在亞洲的局部熱戰(zhàn)),介紹相關史實,了解“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德國分裂的全過程(柏林危機、德國分裂、柏林墻);區(qū)別朝鮮問題、朝鮮戰(zhàn)爭與抗美援朝,分析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的原因;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越南問題的最終結果;適當補充相關材料,研讀美、蘇兩國政府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時的態(tài)度,分析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強調美、蘇兩國領導人的克制態(tài)度)。
5.兩極格局的影響
組織學生從兩個方面分析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正面影響參見人教版教材,反面影響參見岳麓版教材。
6.小結
演示PPT“兩極世界的形成”,小結兩極世界形成的背景、過程和對世界的影響;也可以聯系國際時事,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評價建議
1.采取學生互評的辦法,重點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參與程度、思維活躍程度、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搜集運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討論:二戰(zhàn)后美蘇為什么會從戰(zhàn)時盟友走向對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概括說明美蘇兩大國冷戰(zhàn)對抗的表現。
3.布置學生完成歷史小論文一篇(題目:冷戰(zhàn)時代的美蘇對抗及其歷史影響),考查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雅爾塔體系的確立,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理解戰(zhàn)后美蘇兩國以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斗爭的實質。
了解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歸納概括戰(zhàn)后美蘇兩國斗爭的特點及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表現。
通過對戰(zhàn)后美蘇兩國的冷戰(zhàn)對抗的了解,認識其對戰(zhàn)后世界形勢發(fā)展的雙重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搜集有關美蘇爭霸的材料,探究問題,理解其斗爭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確立、發(fā)展及其演變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學會通過閱讀學術著作、搜索學術網站上的相關材料的方法,學會按照材料的來源、作者本人的信息(所處時代、社會身份、政治態(tài)度、國家)等多方面鑒別材料的方法。分析“冷戰(zhàn)”對抗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學會列表、歸納、概括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冷戰(zhàn)局面的出現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的了解分析,認識戰(zhàn)后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發(fā)展斗爭的必然結果。它們的斗爭既加劇了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緊張局勢,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冷戰(zhàn)”形成的原因及對世界的影響。難點:“冷戰(zhàn)”對國際關系的作用和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教學要點: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戰(zhàn)后初期的世界形勢,理解美國推行“冷戰(zhàn)”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美蘇“冷戰(zhàn)”的開始。
第二目“美蘇‘冷戰(zhàn)”。教學要點: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的對峙;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相互威懾。
第三目“‘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教學要點:德國的分裂;朝鮮問題;越南問題;古巴導彈危機。
第四目“兩極格局的影響”。教學要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簡單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從結果導入新課。問題導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導入新課。
2.從盟友到對手
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
(1)教師簡單介紹美、英、蘇等國為處理戰(zhàn)爭遺留問題而召開的一系列國際會議,注意區(qū)分雅爾塔會議與雅爾塔體系,強調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補充戰(zhàn)后美、蘇實力增強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必要條件。
材料一:“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講話
材料二:從一切能得到的指數來看,……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許多美國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認為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著美國式的民主資本主義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羅斯《全球主義的興起》
材料三: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戰(zhàn)爭中實際增長了50%以上,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蘇聯)卻下降了25%。到1953年絕大部分制造業(yè)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后,整個歐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國達44.7%。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3)利用教材上的兩段材料(富爾敦演說、斯大林的反應),引導學生分析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的原因。
(4)引導學生分析“杜魯門主義”和“冷戰(zhàn)”兩個概念。
(5)制作PPT演示“美蘇戰(zhàn)后由盟友到對手的過程”。
3.美蘇“冷戰(zhàn)”
調整教材順序,按照經濟、政治軍事兩個方面介紹美蘇“冷戰(zhàn)”,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補充相關材料,分析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兩大經濟集團對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影響;利用教材“學思之窗”上的兩段材料,了解北約與華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分析其對戰(zhàn)后世界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指導填表:
■
4.“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可以按照教材的順序(歐洲、亞洲、美洲),也可以調整教材順序(在歐洲和美洲的全面“冷戰(zhàn)”、在亞洲的局部熱戰(zhàn)),介紹相關史實,了解“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運用課本材料,并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德國分裂的全過程(柏林危機、德國分裂、柏林墻);區(qū)別朝鮮問題、朝鮮戰(zhàn)爭與抗美援朝,分析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fā)動朝鮮戰(zhàn)爭的原因;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了解越南問題的最終結果;適當補充相關材料,研讀美、蘇兩國政府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時的態(tài)度,分析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強調美、蘇兩國領導人的克制態(tài)度)。
5.兩極格局的影響
組織學生從兩個方面分析美蘇“冷戰(zhàn)”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系發(fā)展的影響:正面影響參見人教版教材,反面影響參見岳麓版教材。
6.小結
演示PPT“兩極世界的形成”,小結兩極世界形成的背景、過程和對世界的影響;也可以聯系國際時事,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評價建議
1.采取學生互評的辦法,重點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參與程度、思維活躍程度、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搜集運用材料的水平等)。
2.思考、討論:二戰(zhàn)后美蘇為什么會從戰(zhàn)時盟友走向對手?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概括說明美蘇兩大國冷戰(zhàn)對抗的表現。
3.布置學生完成歷史小論文一篇(題目:冷戰(zhàn)時代的美蘇對抗及其歷史影響),考查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