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琴
提問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教學技能,提問的歷史幾乎與教育的歷史一樣久遠。從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這些大師無不是提問的高手,他們的弟子也正是在這一問一答中悟出真理。到了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教學形式和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但不變的是提問仍然是使用得最頻繁的一種課堂教學技能。我們幾乎找不到一節(jié)自始至終沒有提問的課,難怪日本教育家齋藤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
提問又是一門復雜的藝術(shù)。大凡優(yōu)秀的教師也都必是課堂提問的高手,從他們對課堂提問技巧的嫻熟程度,我們不僅可以領(lǐng)略到教學藝術(shù)的魅力,更能夠從中體會出他們的學生觀、教學觀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因為課堂教學中對問題的處理往往是教師教學思想的一種折射。對于著名特級教師斯霞教學思想的研究,提問藝術(shù)很自然地成為我們探析其思想的合適途徑。本文擬就斯霞老師的課堂提問藝術(shù)作為切入口,進行一次對斯老師教學思想的初步解讀,希望盡可能地挖掘出斯霞教學思想的真正價值。
一、以提問構(gòu)筑課堂對話平臺
先讓我們回顧斯霞老師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課時的一些片段:
(學生讀完第一、二小節(jié)后)——
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zhí)岢鰜怼?/p>
生:小壁虎是動物,不是人,為什么用單人旁的“他”,不用寶蓋頭的“它”?
師:問得很好,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寫書的叔叔把小壁虎當人來寫,所以用單人旁的“他”。
生:小壁虎的尾巴為什么會斷?
生:“墻角”是什么意思?
生:“告別”是什么意思?
……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強調(diào)教師教學理念的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倡導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其標志之一就是把提問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我們看到在斯霞的課堂上,教師用自己樸實的語言,真誠地用心為學生構(gòu)筑了與教師、文本平等對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發(fā)言踴躍,提出的問題是五花八門,其中也出現(xiàn)了非常有價值的關(guān)于“他”和“它”的問題,可謂問得有水平,更妙的是老師又把這個問題轉(zhuǎn)引給其他學生。在這個平臺上,教師或點撥、啟發(fā),或把解答的機會讓給全班學生。高明的教師不是拉著學生的手走近文本而是為學生構(gòu)筑一個平臺,給他們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演繹自己對課文的解讀。這樣,課堂的活力也就凸顯出來了。由此可見,當學生可以自主地與教師、文本進行直接對話的時候,當學生不再是仰視而是平視文本的時候,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會更多,獲得的感受會更深刻。斯霞老師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積極地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xiàn)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說明她的學生觀、教學觀是具有前瞻性的。這也正是她的教學思想能煥發(fā)不竭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以提問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無疑不進?!眴杹碓从谝桑蓙碓从谒?。提問作為“教學的生命”,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的一種有效方式。
讓我們欣賞斯霞老師提問的巧妙之處:
教《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課時,當教師讓學生提問而學生又尚未提出重點問題時——
師:我提個問題,請你們想想,為什么寫“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邊”,連用幾個“爬”字,而不是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
生:“小壁虎爬呀爬”說明爬的路途很遠。
生:小壁虎爬的時間很長。
師:對,過去學過哪些類似的句子?
生:《燕子飛回來》一課中的“燕子飛呀,飛呀”。
生:雪花飄呀飄。
……
教學中有的問題可以由學生來發(fā)現(xiàn),但學生畢竟是學生,當學生自己提的問題沒有點到課文的關(guān)鍵之處時,教師此刻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斯霞老師和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不僅學生提問,老師也有問題要問,她是以一種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姿態(tài),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思考比較重要同時又比較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連用幾個“爬”字?這一問題能夠立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是聰明的,老師稍作點撥,他們就體會到這“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說明小壁虎爬的路很遠”。學生能夠順著老師的指引向前走了,有價值的思考也就出現(xiàn)了。斯霞老師并未就此止步,在肯定學生的同時,她進一步追問道:“過去學過哪些類似的句子?”學生的思維不僅深入了,同時聯(lián)系舊知學習新知在不知不覺中也得到了落實。學生此刻不僅有解決問題后的喜悅之感,更感受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因自己能夠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而獲得一種成就感。斯霞老師的提問善于抓住最佳時機,不僅問得及時而且問得扎實,學生的思考不僅深入而且有價值。
三、以提問讓學生經(jīng)歷“憤”“悱”過程
現(xiàn)在的教學不僅關(guān)注學習的結(jié)果,更倡導關(guān)注學習的過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斯霞老師教學《我們愛老師》的一個片段:
師:你們可知道“祖國”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國”?
生:祖國是南京。
(很多學生笑了,知道祖國不是南京。)
師:不要笑。祖國是南京嗎?不對!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想想什么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
師:噢!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對嗎?
生:不對?。ù鹇曋幸灿姓f對的。)
師: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
生:不能!
師:那什么叫祖國呢?誰能再說一說?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模糊地知道祖國的含義,但又說不清楚,斯霞老師善于利用這個詞語,讓學生自己經(jīng)歷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并且始終處于一種“憤”“悱”狀態(tài)。當有學生說“祖國就是南京”時,其他學生笑了,因為他們知道祖國不是南京,但又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此時處于欲說無言狀態(tài)。經(jīng)老師啟發(fā),學生知道祖國是一個國家的意思,理解上了一個臺階。但還是不夠準確,所以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又處于眾說紛紜狀態(tài)。教師再加以點撥,和美國、日本一相比,學生終于弄清楚祖國的確切含義了。當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之后,他們對于祖國這個比較抽象的詞語的理解已經(jīng)到位了,并且印象也非常深刻。學生可能會忘了老師告訴他什么,但肯定會記得老師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和經(jīng)歷。斯霞老師的課堂怎能不讓那些孩子回味無窮呢?
提問是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斯霞老師的提問藝術(shù)爐火純青,常有神來之筆,以上只是擷取了幾個小片段,加以自己不成熟的解讀,希望能探知斯霞老師教學思想之一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