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初中物理課堂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涌動,動手又動腦,積極參與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物理課堂教學 學生主動性 實驗教學
物理新課改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物理課堂教學依靠教師講授,讓學生被動掌握知識,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物理教學過程應該是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構高效課堂的過程,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下面我結合教學實例,針對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探討。
一、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fā)興趣
現(xiàn)在的學生有一種刻板印象或者說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老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模式。這樣就造成課堂氣氛沉悶,老師講得滿頭大汗學生卻沒有反應,教學質量不高,激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被動地學習。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丁肇中先生認為物理教學首先要“喚起興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蹦敲?,如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呢?
首先是課堂引入,現(xiàn)在很多老師都很注重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多媒體視頻、圖片等進行新課引入,激發(fā)學生興趣。除了這些現(xiàn)代化手段外,教師還可以與時俱進,采用當下流行的魔術表演導入新課。對于一些看得到又解釋不了的現(xiàn)象,學生的好奇心會更重,對知識的探究會更有主動性。比如,在引入《磁體與磁場》時,可以采用傳統(tǒng)魔術表演“套圈”,準備兩根較粗的繩子,一端剪開,在內裝兩塊小磁鐵,利用磁鐵間的吸引完成魔術表演,效果非常好。學生會覺得很神奇,產(chǎn)生好奇心和興趣。心理學指出:人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們對新鮮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心理傾向。[1]因為有了探究魔術奧秘的好奇心,學生更能主動地參與到接下來的新課學習中。
教師在介紹一些概念、定理及規(guī)律的時候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例如,講到“音色”時,巧設情境:讓全班學生閉上眼睛,不準偷看,叫起一位同學(可以是學習困難生),讓他朗讀一句課文,請班級其他同學猜一猜,是誰在朗讀。通過這樣一個全班參與的小活動,不僅很好地講解音色是辨別不同聲音的依據(jù),而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主動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興趣。
在講解一些較難理解的物理知識點時,如果能設計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參與。不僅可以活躍課堂,而且可以讓學生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主動參與到知識體系的建構中,化難為易。比如,在講授“光路是可逆”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小游戲:請體育委員站到講臺前幫忙舉起一面鏡子,然后請全班推薦一個最誠實的同學。請這位同學站到某個位置(教師事先選好位置,保證通過鏡子能看到其他同學),請全班猜一猜,這位同學能看到我們班哪幾位同學,并請自己覺得被看到的同學舉手。然后請該同學揭曉答案,并請其中認為被看到的同學說明判斷的理由:“因為我從鏡子里看到了他,所以他也能從鏡子里看到我?!苯處熢倏偨Y:光路是可逆的。順理成章,學生親自體會了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對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體會。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
二、注重課堂提問引導,啟發(fā)思維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學的成敗,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問了多少為什么;不在于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質疑評判了多少?!钡?,在實際物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被忽略。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總想把事先準備好的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生怕偏離軌道,后面的內容來不及講完。所以常常把學生的提問時間用于教師提問。于是很多教師會提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呢?”“有沒有呢?”……聽著好像一直在提問學生,但是這種提問是無效的。學生經(jīng)常是隨口回答:對、不對、是、不是。[2]課堂看似很熱鬧,但是學生真正思考了嗎?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了嗎?還是僅僅浮于表面呢?
課堂的提問,可以是教師主動提問,啟發(fā)學生思維;也可以是學生主動質疑,尋求答案。但不論誰是問題的發(fā)起者,學生都應該是問題的解決者。如果是教師主動提問,那么所提的問題應該是具有引導性的、層層遞進的,能讓學生從不懂慢慢過渡到豁然開朗。例如,在伏安法測電阻的教學中,明確目標之后,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圖、表格,提出問題“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是什么?電阻能否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層層遞進“你有什么能測電阻的方法嗎?能否用R=U/I測電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3]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視的,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面對一些現(xiàn)象能提出疑問,說明他們真正在思考,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比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些比較有趣又出乎意料的事物,或者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釋不了但很想知道的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質疑。例如,“水煮金魚”、“紙鍋燒水”等現(xiàn)象,學生看了會覺得非常神奇,并提出“為什么水開了而魚卻安然無恙?”“為什么紙沒有被燒著?”等問題。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有了疑問,探究原因時更積極主動了。
三、主動參與實驗教學,動手動腦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物理的很多章節(jié)中都充滿了實驗,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教師都應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體會一些原理和概念的產(chǎn)生過程,畢竟物理是來源于生活的。要讓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到實驗教學中,而不是成為一個只動手不動腦的奴隸。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猜想,親身經(jīng)歷實驗設計過程,然后再動手實驗,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
以光的反射定律實驗探究為例。在演示給學生看光的反射現(xiàn)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光的反射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嗎?讓學生邊試著將激光筆發(fā)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鏡上,用白紙接收光斑,并改變入射光束照射到平面鏡上的角度,觀察光斑位置的變化,做出猜想。這樣的猜想有依據(jù)可循,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學生的猜想不一定是教師事先預設好的,但只要是有價值的,不論是否正確都應該得到肯定。而我們在實驗教學中,很多時候就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忽略甚至省略了。學生的猜想往往被教師鎖定在事先設計好的軌道上,為的是節(jié)約課堂時間。其實,讓學生做出有根據(jù)的猜想是相當必要的。學生要掌握的不僅是知識點,還應提高解答疑惑、探究真理的能力,這與新課標提倡的三維目標不謀而合。有了有價值的猜想后,便是設計和完成實驗,教師可以適當引導,突破難點,比如,“如何把光線顯示出來?”“如何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何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等。實驗后展示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是我們都不會忽略的,但是討論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實驗教學中很重要。比如,教師可以提問“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其實,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這一思想,對于一些完成實驗比較快、做得比較好的小組,可以提示他們探索新的發(fā)現(xiàn),以此開拓學生的思維。在這個實驗中,要求白色硬紙板豎直放置在平面鏡上,不豎直會怎么樣呢?以此發(fā)現(xiàn)發(fā)射光線、法線、入射光線所在平面與平面鏡是垂直的。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從提出問題,做出猜想到設計、進行實驗,以及后面結果的總結。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與其他同學分享,收獲了成功。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思維和實驗能力,動手又動腦。
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放心讓學生討論、操作,喜歡讓學生跟著自己的腳印走。有多個要探究的結論時,常常是做一點總結一點,放不開手。正因為教師的不放心,學生永遠“長不大”,不會自己思考,就像學走路的孩子那樣,生怕摔跤,亦步亦趨。其實,學生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差。比如,在初三《磁體和磁場》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放手,應用導學案,讓學生四人一組利用手邊器材,自己設計探究實驗。導學案要有適當?shù)囊龑?,明確學生探究方向:1.用磁鐵吸引銅、鐵、鋁、木頭、橡皮,看它能吸引什么物質?2.輕輕撥小磁針,讓它在水平面內自由轉動,看靜止時指向什么方向?3.磁體兩端磁性與中間磁性強弱一樣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驗證嗎?4.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是什么?5.被磁體吸引的鐵釘能否吸引回形針?讓學生組內完成五個探究小活動,利用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得出結論,分享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初中物理課堂應該是學生綻放光彩、探求真知的舞臺。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由此可見,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主動性是極其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潘陽.好奇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J].都市家教,2010,(7).
[2]毛成陽.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習慣[EB/OL].http://www.fwsir.com/jy/HTML/jy_20130701131651_220104.html.
[3]曲香梅.初中物理“問題引領”式教學設計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學文摘,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