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奎,車 琦,葉啟彬,2,張新宇,王冠軍,匡正達
臨床病例討論
頸椎腫瘤還是結核?
杜明奎1,車 琦1,葉啟彬1,2,張新宇1,王冠軍1,匡正達1
頸椎;結核;腫瘤;跌傷;CT;MRI;PET-CT
患者,男,28歲,主訴:外傷致頸部疼痛、活動受限、雙上肢疼痛1天半?,F(xiàn)病史:于36 h前工作時從椅子上摔倒在地,頸部屈曲枕部著地,當即出現(xiàn)頸部疼痛不適,頸部前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運動均明顯受限,雙上肢疼痛不適,受傷當時有頭暈、頭痛,無明顯惡心、嘔吐,無昏迷,急送北京燕化醫(yī)院,經影像學檢查后,診斷為“C6椎體骨折”,給予頸部支具外固定后,建議轉院治療。曾到北京某大學醫(yī)院就診,診斷為:“頸椎外傷、C6椎體腫瘤”,因無病床,未予住院治療,遂來我院就診,門診以“C6椎體骨折”收入我科。自受傷以來,無咳嗽及咳痰,精神緊張、未進飲食,大便未解,小便正常。受傷前1個月曾出現(xiàn)頸部酸痛不適,以后半夜為甚,無發(fā)熱及盜汗,精神可,體重正常,食欲可,未予特殊處理。入院查體:36.5 ℃,臥位,頸部頸托固定中,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頸項肌痙攣,C5-7棘突、椎旁壓痛(+),放射至雙側前臂、雙手疼痛、麻木。頸椎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運動明顯受限。雙側上肢感覺未見明顯異常。雙手握力4+級,雙側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力5級,雙側Hoffmann征(-),雙側肱二頭肌肌腱反射存在,雙側肱三頭肌肌腱反射、橈骨膜反射存在。胸腰部未見明顯異常。雙下肢各肌肌張力正常,雙側下肢肌力正常,雙下肢感覺正常。雙側腹壁反射及提睪反射存在。雙側膝腱反射亢進、雙側跟腱反射存在,雙側巴賓斯基征(-),雙側髕陣攣(-),雙下肢末梢循環(huán)良好及足背動脈搏動可觸及。既往史:體健,否認結核等病史。影像學檢查見圖1-11。
圖1 頸椎正側位X線片(2013-05-17) C6骨折,骨質破壞(箭頭所指)
圖2 頸椎CT C6椎體骨折,C6椎體部分骨質破壞,未見明顯膿腫
圖3 頸椎MRI(2013-05-17)
圖4 頸椎平掃加增強MRI(2013-05-21)C6椎體骨折,C6椎體骨質破壞,棘突附近有高信號改變。C6椎體周圍有強化
圖5 胸片正位片(2013-05-19)兩上肺陳舊性結核索條影伴鈣化
圖6 肺CT左肺尖結節(jié),左肺尖胸膜增厚
胸外科會診后認為:患者左肺尖病灶較小,不能明確診斷是否為腫瘤。腹部臟器彩超(2013-05-19)示:右腎實質回聲增強,錯構瘤(?)。血腫瘤標志物檢查:未見異常。血沉(2013-05-18)11mm/L,CRP(2013-05-18)9.3mg/L,蛋白電泳α2/TP 12.2% 高,余正常。尿本周蛋白(-)。
圖7 胸椎MRI T12椎體信號異常
圖8 全身同位素骨掃描C6、T10及T12椎體核素濃聚
圖9 胸腰椎增強CT T10、T12椎體信號異常,成骨明顯
圖10 胸腰椎增強CT T12椎體信號異常,成骨明顯(大箭頭所指)
圖11 胸腰椎增強CT T10椎體信號異常,成骨明顯(大箭頭所指)
入院后經過各種檢查,綜合討論后認為:患者C6椎體骨折為病理行骨折,頸脊髓有損傷。至于是何種病理性骨折,當時考慮轉移性腫瘤的可能性大。經過術前準備后,行經前路C6椎體切除,病理活檢,鈦籠支撐,骨水泥填充,鋼板螺釘內固定術。術中發(fā)現(xiàn):C5/6、C6/7椎間盤組織基本正常,C6椎體破壞,局部有骨折,局部有“魚肉樣”破壞組織,未見膿液及明顯的干酪樣組織,有少許淤血,同后縱韌帶及硬膜囊間未見明顯界限,然后用髓核鉗及咬骨鉗對C6椎體進行次全切除(取出組織送病理檢查),清除局部壞死組織,椎管充分減壓。術后11 d時復查血沉及C反應蛋白,兩者均在正常范圍。血沉(2013-06-05)9 mm/L,CRP(2013-06-05)6.6 mg/L。我院病理科結果報:送檢破碎的骨及纖維軟骨組織中見纖維組織增生、片狀壞死及肉芽腫性病變。解放軍總醫(yī)院病理診斷為:不排除軟骨肉瘤的可能。積水潭醫(yī)院病理會診:脊柱結核可能性大。術后行全身PET-CT示:肺部散在高信號影,C6、T10、T12有濃聚灶,考慮為炎性改變(圖12)?;颊叩奖本┬夭磕[瘤醫(yī)院及結核病研究所會診,診斷為“頸椎結核”。給予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頸椎正側位片顯示:頸椎內固定佳,固定好(圖13)。
圖12 術后行全身PET-CT肺部散在高信號影,C6、T10、T12炎性改變
圖13 頸椎正側位片頸椎內固定佳,固定好有濃聚灶
出院后患者規(guī)律、足量、按時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術后未嚴格遵醫(yī)囑佩戴頸托。術后3個月復查頸椎正側位X線片,見鈦籠向后傾斜,壓迫脊髓(圖14)?;颊咭浴邦i椎骨折術后”再次入院治療。入院后復查血沉顯示:血沉(2013-09-06)2 mm/L,CRP(2013-09-06)3.4 mg/L。
圖14 術后3個月頸椎正側位X線片,見鈦籠向后傾斜移位
入院經過術前準備后行了“經前路C6內固定調整,取髂骨植骨,鈦板螺釘內固定術”。術中發(fā)現(xiàn)瘢痕將鋼板包繞,局部未見明顯膿液或干酪樣組織浸潤。顯露鋼板,用配套工具取下4顆螺釘及鋼板,見鋼板與鈦籠之間瘢痕增生,用髓核鉗、刮勺小心清理鈦籠前方及兩側瘢痕組織,并取組織行病理檢查,取出鈦籠,然后取髂骨于C5-7椎體間進行支撐植骨,再于前方行鋼板螺釘內固定(圖15)。術后病理報告為:頸椎結核。術后手術切口痊愈出院,繼續(xù)抗結核治療。
圖15 頸椎鈦籠取出、取髂骨植骨術后
經過抗結核治療6個月后復查頸椎正側位片顯示(圖16):頸椎未見骨質繼續(xù)破壞,植骨塊位置佳,愈合好。頸椎CT掃描顯示(圖17):頸椎未見骨質繼續(xù)破壞,植骨塊同C5和C7椎體融合好。T10和T12椎體CT掃描顯示(圖17-20):骨質未見破壞,T12右側椎弓根骨質破壞處骨質基本接近正常。肺部CT掃描顯示(圖21):左肺結節(jié)同術前?;颊咭话闱闆r良好,無潮熱、盜汗,血沉、C反應蛋白正常。
圖16 頸椎返修術后6個月
圖17 頸椎返修術后3個月骨愈合佳,未見骨質再破壞
圖18 術后6個月側位CT片T10,T12未見骨質破壞
圖19 術后半年椎體CT T12左側椎弓根骨質破壞處痊愈
圖20 術后半年CTT10未見骨質破壞
圖21 術后半年肺部CT左上肺結節(jié)同術前
針對本例患者,我科多次進行了討論,主要內容如下。
2.1 臨床診斷 根據患者的病例特點,考慮診斷為:(1)C6椎體病理性骨折;(2)脊髓損傷。至于患者是何種病理因素導致的骨折主要考慮如下:(1)頸椎腫瘤。患者此前1個月有頸部酸痛不適,并且以夜間為甚,無潮熱及盜汗病史。頸椎椎間盤未見破壞。同時患者頸椎CT掃描顯示頸椎骨質有破壞,未見椎旁膿腫。結合患者C6椎體破壞、骨折,C6棘突附近也有異常高信號。肺部CT掃描顯示:左肺尖有結節(jié)影。全身核素掃描顯示:T10及T12、C6多處核素濃聚,不排除腫瘤的可能。腎臟B超發(fā)現(xiàn):右腎實質回聲增強,錯構瘤?綜上所述,我們考慮腫瘤的可能性最大。腫瘤又分為良性腫瘤及惡性腫瘤。對于椎體的腫瘤,通常轉移性腫瘤多見,T10及T12椎體CT掃描顯示有骨質成骨活躍,T12左側椎弓根是否有骨質破壞。核磁顯示:T12椎體有信號改變。并傾向于轉移性腫瘤。不支持點在于,患者年紀輕,一般情況好,同時血沉和C反應蛋白稍高,不過,目前一些惡性腫瘤發(fā)病也越來越年輕化,同時在惡性腫瘤時血沉和C反應蛋白也可升高[1]。(2)頸椎結核?;颊吣昙o輕,C6椎體有破壞。雙上肺有陳舊性結核病灶,胸膜增厚。應該考慮結核。不支持點在于,患者T10、T12及C6均有信號改變。關鍵在于C6椎體棘突也有信號改變,表現(xiàn)為長T2信號改變,頸椎椎間盤未見破壞,未見明顯椎旁膿腫。無潮熱、盜汗、食欲減退等結核中毒癥狀。同時術中未見明顯干酪樣組織,并且還有“魚肉樣”改變組織。所以導致了誤診。(3)非特異性炎性反應?;颊呶吹侥羺^(qū)生活過,無發(fā)熱及局部紅腫熱痛的炎性癥狀,同時血像不高,故可能性不大。(4)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有多個椎體出現(xiàn)骨質破壞的信號改變,所以應該想到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多發(fā)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源性的惡性腫瘤,好發(fā)年齡在50歲以上。本例患者年齡只有28歲,蛋白電泳只有α2/TP 12.2%高,余正常。尿本周蛋白(-)。故可能性小。
2.2 頸椎結核的特點 在頸椎炎癥性疾患中頸椎結核最為常見。脊柱結核在骨與關節(jié)結核發(fā)病率中居于首位,占40%~50%。脊柱結核發(fā)生于頸椎者較為少見,僅占4.2%~12%[2]。頸椎結核以C6最為多見,上頸椎發(fā)病較少,僅占0.5%。頸椎結核的病灶絕大多數位于椎體,主要由于椎體易勞損,椎體上肌肉附著少,椎體內松質骨成分多,椎體滋養(yǎng)動脈多為終末動脈。病灶發(fā)生于椎體附件非常少見,約占6.3%。椎間盤無血液供應,故無原發(fā)性椎間盤結核,但容易結核感染破壞。大多數(約90%)病例的椎體病灶只有一個。少數病例的病灶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每個病灶之間有比較健康的椎體或椎間盤隔開,因此也叫跳躍型病變?;颊叱S腥聿贿m、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身體消瘦、午后低熱、夜間盜汗、脈率加快、心慌心悸和月經不調等輕度中毒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頸部輕微持續(xù)性鈍痛,后伸則加劇,勞累后加重,臥床休息可減輕。夜間痛不明顯,患者多能較好地睡眠,這與惡性腫瘤不同。頸椎結核最基本也是最早的陽性體征就是頸部僵硬[3]。本病例結核中毒癥狀不明顯,同時有夜間疼痛,并出現(xiàn)多椎體骨結構信號變化,椎間盤未見破壞,C6椎體棘突信號有改變,T12椎體左側椎弓根是否有密度減低,有破壞的可能,同時左上肺有結節(jié)影,故容易漏診及誤診。
2.3 頸椎結核的診斷 早期骨質破壞不明顯,或癥狀不典型時,診斷往往有一定困難。診斷需要根據病史、體征、及影像學檢查,以及炎性指標分析確定。病理活檢對于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刹捎么┐提樜顧z及手術探查切取活檢[3]。穿刺針吸活檢往往取材量少診斷有困難。手術探查如發(fā)現(xiàn)膿汁或干酪樣物質,常可確診為結核病,如仍有懷疑可待病理診斷決定。頸椎結核需要同以下疾患鑒別:(1)頸椎化膿性骨髓炎。該病死骨形成較早,而且死骨塊較大,椎體較早可見明顯骨質增生及硬化,晚期椎體間??尚纬纱执蟮墓菢颉W蹬阅撃[較少或無椎旁膿腫,核磁掃描時病灶信號較結核均勻,T2加權像上椎體信號較結核高,Gd-DTPA增強表現(xiàn)為均勻強化或中心均勻強化[4]。而頸椎結核新骨形成較少,頸椎化膿性骨髓炎的膿腫沒有規(guī)則的邊界,易破壞椎旁韌帶、小關節(jié)等。而頸椎結核的膿腫多顯示為光滑的邊界,對韌帶多無侵犯。(2)頸椎腫瘤。該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患者。椎體破壞常先破壞椎體后部、椎弓根和橫突,一般不破壞椎間盤。核磁檢查:信號較結核均勻,病灶邊界多較清楚,軟組織腫塊多成分葉狀,Gd-DTPA增強掃描時腫塊不規(guī)則強化。這同結核的寒性膿腫不同,寒性膿腫時膿腫壁強化,而膿液不強化,腫瘤是整體都強化[3],但也有人認為強化對鑒別結核感染和腫瘤的作用十分有限[5]。頸痛多明顯,且在夜間加重。椎旁陰影多為圓形。椎間盤不受侵犯。休息后、抗結核治療無好轉,且逐漸加重。有時可發(fā)現(xiàn)原發(fā)癌腫。本病例未見明顯椎旁膿腫,椎體后方陰影為圓形,椎間盤未受破壞,顯示多處病灶表現(xiàn),容易誤診[6]。術前診斷性穿刺活檢應該更好一些,但是穿刺活檢也因穿刺組織少有假陰性可能。應該重視術前穿刺活檢。本病例由于外傷導致C6棘突出血,出現(xiàn)信號改變,也是導致誤診的原因。
2.5 頸椎結核的治療 (1)非手術療法。不少病例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獲得治愈。非手術治療包括:讓患者多休息、加強營養(yǎng),局部制動,抗結核藥物治療。(2)手術治療在抗結核藥物的控制下,及時徹底地清除結核病灶,可以大大縮短療程,預防畸形或截癱的發(fā)生,大大提高了頸椎結核的治愈率。同時應強調手術適應證,不應濫用手術。手術適應證包括如下:(1)有較大的寒性膿腫;(2)影像學顯示病灶內死骨及空洞形成者;(3)有脊髓壓迫癥狀者;(4)竇道經久不愈者;(5)脊柱不穩(wěn)定者。本病例有C6椎體骨折、脊柱不穩(wěn),頸椎管受壓,椎管狹窄,因此,應該手術治療。手術可行經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植骨通常取髂骨進行支撐植骨。術后需要頸托外固定3~6個月,同時需要規(guī)律、足量、足程(9~12個月)的抗結核治療。直至血沉、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3~6個月以上,同時影像學檢查,證實骨愈合后才停藥。
協(xié)和醫(yī)院骨科葉啟彬教授:本例患者頸椎結核不典型,未見通常所見的椎間盤破壞及病灶內形成較細小死骨,其內僅見較大的邊緣不規(guī)則的、周圍為低密度影環(huán)繞的有死骨的特點高密度影?,F(xiàn)在看來,由于同時有外傷,所以,我們首先考慮腫瘤的C6椎體后方棘突附近及T10及T12椎體信號改變,可能都是外傷后改變,忽視了跳躍性結核存在的可能,雖然發(fā)病率低,僅占3%~9%[7]。在中心型結核(雖然成人少見)中,早期往往就是椎體骨質破壞,可無椎間盤的破壞,應該引起重視。本病例治療的經驗與教訓:
(1)術中見局部有“魚肉樣”破壞組織,同后縱韌帶及硬膜囊間未見明顯界限,未見膿液及明顯的干酪樣組織(這在頸椎結核病例中是少見的),而沒有進行手術中冰凍檢查。當然冰凍檢查也很難給出肯定報告(但如報告有壞死及肉芽腫性病變,未見腫瘤細胞則有參考意義)。因此,在上述不典型的情況下,導致誤診為腫瘤,手術按照骨腫瘤處理,用骨水泥填充鈦籠,不敢植骨,引起術后不穩(wěn)定,在下頸椎外固定不好的情況下,出現(xiàn)鈦籠移位,從而需要二次手術翻修治療。
(2)影像學檢查回顧分析:頸椎CT平掃 (2013-05-17) (圖2)。示:C6椎體內骨質破壞,見其內有較大的、高密度骨塊影,周圍為低密度影環(huán)繞著,高密度影邊緣明顯不規(guī)則,雖然不典型,但有死骨的特點。 頸椎MRI(2013-05-17)示:頸脊髓及硬膜囊受壓,壓迫陰影多為圓形的壓迫擴張,類似腫瘤的壓迫,但本病例圖4圖片顯示腫瘤壓迫陰影呈三角形,并向上下延伸,是不支持骨腫瘤的,應該注意。
[1] 郭立新,馬遠征,李宏偉,等. 脊柱結核圍手術期ESR及CRP多樣性臨床分析[J].中國骨傷,2010,23(3):200-202.
[2] Turgut M. Spinal tuberculosis(Pott’S disease): its clinical presentation,surgical manage- ment, and outcome.A survey study on 694 patients [J].Neurosurg Rev, 2001,24(1):8-13.
[3] 施建黨,王自立.非典型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20(8):432-434.
[4] 何仁建,程方東,胡定祥,等. 全脊柱核磁檢查對脊柱結核的診斷價值[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18(8):609-612.
[5] Pui MH,Mitha A,Rae WI,etal.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spinal infection and malignancy[J]. J Neuroimaging,2005,12(2):164-170.
[6] 關海森,樊艷偉,趙 鵬,等.不典型脊柱結核誤診16 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9(25):6147-6148.
[7] 薛海濱,馬遠征,陳 興,等. 跳躍型脊柱結核的外科治療[J]. 中華骨科雜志,2009,29(9):827-831.
(2013-10-15收稿 2013-11-20修回)
(責任編輯 武建虎)
《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雜志征稿啟事
《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創(chuàng)刊的專業(yè)雜志, ISSN號為2095-6274,刊號為CN10-1158/R,中文,月刊,16開,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后勤部主管,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yī)院主辦,全國公開發(fā)行。雜志由中國工程院鄭靜晨院士為主編兼總編輯,并邀請災害救援醫(yī)學相關的軍事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公共安全,危機管理學等領域的一批杰出專家和院士加盟雜志編委會,入選中國工程院及中國研究型醫(yī)院學會的系列刊物。雜志設有專家論壇、論著、災害救援醫(yī)學實踐經驗、災害救援醫(yī)學基礎研究、綜述、救援醫(yī)學體系建設、救援醫(yī)學繼續(xù)教育、消息,及救援醫(yī)學護理等欄目。圍繞災害救援醫(yī)學這門學科,對該領域的熱點、難點與重點問題進行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和報道,為國內外災害救援醫(yī)學的從業(yè)人員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
1 來稿須附審核證明 附作者單位對稿件的審核證明或推薦信,注明無一稿兩投、不涉及保密、署名無爭議,來稿請自留底稿,除非作者聲明,一律不退稿。已在非公開刊物上發(fā)表,或在學術會議交流過的文稿,或已用其他文種發(fā)表過的文稿,不屬于一稿兩投,但必須注明首次發(fā)表的刊物。
2 稿件格式要求 來稿雙倍行距打印,一式兩份;歡迎以電子郵件方式投稿(請將稿件轉為PDF格式),在郵件主題中注明“投稿”字樣。特殊文字、上下角標符號、斜體字等請標注說明。
3 稿件首頁標注要求 來稿首頁請注明:標題、每位作者姓名、職稱及工作單位(具體到科室),負責與編輯部聯(lián)系的通訊作者姓名及其詳細通訊地址、郵編、電話、傳真和E-mail。注明文稿字數及其表數、圖數。
4 基金課題稿件要求 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基金資助(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
現(xiàn)面向全國征稿,歡迎廣大災害救援醫(yī)學人員投稿。通信地址:北京市永定路69號武警總醫(yī)院《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編輯部;郵政編碼:100039;聯(lián)系人:武警總醫(yī)院醫(yī)務部副主任彭碧波,手機:13311268595,辦公室電話:010-57976103;電子信箱:cjdm2013@sina.com。
2014年《武警醫(yī)學》稿約
《武警醫(yī)學》雜志是武警部隊后勤部主管、后勤部衛(wèi)生部主辦、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醫(yī)藥衛(wèi)生月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tǒng)計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設有專家論壇、論著、臨床經驗總結、綜述、臨床病例討論、護理天地、救援醫(yī)學、醫(yī)院管理、衛(wèi)勤保障、臨床專題及刊中報等欄目,報道醫(yī)學科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進展,著力展示警內、外醫(yī)學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就。歡迎警內、外專業(yè)人士踴躍投稿。
一、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1. 來稿要求具有創(chuàng)新性、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要求資料真實、論點明確、數據可靠、論據充分、層次清楚,語言精煉、通順。論著、綜述類文章的字數一般不超過5000字,其他類文章不超過3500字,個案報道等不超過1000字。以上均不含圖表和參考文獻。
2. 來稿須附單位介紹信。介紹信應注明審評意見及無一稿兩投、不涉及保密、署名無爭議等內容。研究參與者要提供知情同意書,作者要申明無任何形式的利益沖突。一旦發(fā)現(xiàn)一稿兩用或抄襲、剽竊等情況,本刊將立即刊登“取消該文發(fā)表”的聲明,并向作者所在單位通報,在2年內拒絕刊登該文第一作者的任何來稿。
3. 請登陸網站www.wjyx.com.cn投稿,本刊不接受電子郵件和紙質投稿。來稿需用Word軟件處理,格式可參照本刊相應文章類型的格式。請自留底稿,稿件如未采用,將不退稿。
4. 來稿須附50元稿件處理費,可通過郵局匯款,若隨稿件郵寄視為未寄。
5. 來稿首頁頁腳處請注明以下內容:作者姓名,第一作者最高學歷及工作單位,專業(yè)技術職務等,論文如獲某種研究基金資助,請在首頁頁腳處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
6. 論文末一定要寫明第一作者手機號碼、E-mail及詳細通訊地址,便于編輯部及時與作者聯(lián)系。
7. 作者在收到本刊回執(zhí)3個月后,如仍未接到稿件處理通知,表明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改投其他期刊,請與本刊編輯部聯(lián)系。6個月后仍未接到退修通知,可自行處理。
8.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有關規(guī)定,來稿一經接受刊登,由作者親筆簽署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該論文的專有使用權即歸期刊編輯部所有。期刊編輯部有權以電子期刊、光盤版等其他方式出版已刊登的論文,未經期刊編輯部同意,該論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轉載他處。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本刊可對來稿做文字修改、刪減。凡涉及原意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退作者修改稿逾3個月不寄回者,視作自動撤稿。
9. 本刊已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收錄,其作者文章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免費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統(tǒng)計分析資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二、撰稿要求
1. 題名 力求簡明,能概括文章的主題。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超過10個實詞。
2. 作者署名及單位 作者人數不宜超過7人,其排名順序由作者自定。其他作者單位依次排在第一作者后,加注1、2、3……序號,并在人名右上方標注對應的1、2、3……序號。應寫明全部作者工作單位及科室名稱、所在地及郵編,論著要寫明全部作者工作單位及科室的英文名稱。
3. 摘要、關鍵詞及中圖法分類號 論著要寫出中英文結構式摘要及關鍵詞,其他文章只列出關鍵詞,置于正文之前。摘要應簡練準確,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部分,中文摘要200字左右,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相對應。關鍵詞3~8個,應按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情報研究所編譯出版的《醫(y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規(guī)范使用,中醫(yī)藥文章參照《中醫(yī)藥主題詞表》。中圖法分類號請根據文章內容的學科分類從《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查取。
4. 縮略語 文中首次出現(xiàn)不常用的縮略語時,應寫出中文全稱,后加小括號寫英文全稱,加逗號后再寫縮略語,再次出現(xiàn)時直接寫縮略語。
5. 層次序號 正文層次不宜過多,一般為3級。第1級標題用1,第2級標題用1.1,第3級標題用1.1.1。序號應左起頂格,空1格后寫標題。段落內的連排序號用(1)、(2)、(3)……。
6. 數字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又很得體的,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
7. 計量單位 按1984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參照《法定計量單位在醫(yī)學上的應用》(中華醫(yī)學會編輯出版部編.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
8. 統(tǒng)計符號 按《統(tǒng)計學名詞及符號》(GB - 82)國家標準書寫。
9. 圖表 凡是能用文字表達清楚的內容,盡量不用圖和表;如果使用圖和表,則文中不應重復其全部數據。統(tǒng)計數據表采用三線表,不加分隔線。應有表序和表題,計量單位符號置于表格右上方(全表單位符號完全一致;不一致的置于相應指標下)。
10.參考文獻 來稿必須引用參考文獻,否則不予刊用。參考文獻數量應為6條/篇以上,且應是近年(一般為4年內)發(fā)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獻。未發(fā)表的資料、未出版匯編的會議論文及個人通信請勿引用。著錄格式(注意:各舉例的標點符號必須照樣書寫)如下:
【期刊】
序號 作者名.文題[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
例如:[1]劉金波,周亞梅,吳蘇霞,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各病房的分布與耐藥性觀察[J].武警醫(yī)學,2003,14(8):483-485.
【專著】
序號 作者名.書名[M].版次(第1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年:起止頁
例如:[1]馬諸榮,蘇德模.藥品微生物學檢驗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7-198.
【會議論文集】
序號 作者名.文題.見(In):文集的編者.文集名,會議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例如: [1]吳川靈.論高校學報模式的改變.見:鄒宜昌,陳國治,錢俊龍等編.上海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學術論文集,上海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上海),1994.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4.16-18.
【專利文獻】
序號 作者名.文題.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例如: [1]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劑的制備方法.中國專利,881056073,1989-07-26.
杜明奎,博士,副主任醫(yī)師,E-mail: dumingkuibj@sina.com
1.100039北京,武警總醫(yī)院骨科;2.100730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骨科
匡正達,E-mail:kuangzd@sina.com
R738.1;R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