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民 楊麗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實施依普利酮的治療效果
楊愛民 楊麗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術后實施依普利酮的治療效果。方法PCI術后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50例,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早期給予依普利酮治療。治療12個月后超聲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舒張末期左室后壁 (LVP)、室間隔厚度 (IVS)、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LVDD), 并比較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6%優(yōu)于對照組8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實施依普利酮治療療效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脈介入治療;依普利酮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閉塞導致血流中斷、心肌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壞死, 在臨床上具有發(fā)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的特點, 并伴有乳頭肌功能失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 嚴重威脅人類健康[1]。PCI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一種安全有效再灌注方法, 具有再通過率高和殘余狹窄少的優(yōu)點, 為了更好的進行PCI術后治療, 作者采用依普利酮進行治療,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4月經PCI手術治療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實驗組男31例, 女19例, 年齡45~85歲, 平均年齡(57.2±4.6)歲;對照組男34例, 女16例,年齡47~83歲, 平均年齡(60.7±5.4)歲。經檢查兩組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疾病, 組間資料在年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PCI術后實行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6410)75 mg/d, 1次/d;口服的辛伐他汀片(河南天方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123381)20 mg/d;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口服依普利酮 50 mg/d 。兩組均治療12個月后,觀察患者的LVEF、LVP、IVS、LVDD變化情況及心力衰竭發(fā)生率。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個月后心功能指標變化及心功能改善情況。根據心功能評價標準:心功能改善Ⅱ級為顯效, 改善Ⅰ級為有效, 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采用美國GE公司RT-6800型彩色超心儀, 探頭頻率為7.0 MHz。在PCT術后與治療12個月后分別觀察左心室功能和心臟變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心臟重構變化 實驗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 LVEF增加、LVP減少、IVS厚度減少、LVDD減小。其變化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兩組在治療12個月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6%,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實施依普利酮治療效果顯著。詳見表1。
表1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實施依普利酮治療效果 [n(%)]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狀動脈突發(fā)完全性閉塞, 心肌細胞發(fā)生缺血性損傷引起的心肌壞死, 多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發(fā)病率低于男性[3]。血脂出現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載脂蛋白B(ApoB)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載脂蛋白A(ApoA)降低, 心臟負荷增加(如體力活動、情緒激動、血壓升高、用力排便等), 心排血量急劇減少(如低血壓、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等)等誘因都極易誘導心肌梗死的發(fā)生。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指運用心導管技術, 疏通閉塞的冠狀動脈, 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4]。包括股動脈和橈動脈兩種途徑,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原則是盡快回復心肌的血液灌注, 所以在理想狀態(tài)下, PCI應在患者入院90 min內進行, 時間越早越好, 最遲不能超過12 h。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突發(fā)性, 家屬應懂得識別心肌梗死的先兆癥狀, 一旦發(fā)生, 立即送往醫(yī)院進行救治。依普利酮為選擇性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其化學結構與醛固酮相似, 競爭性阻斷醛固酮與其受體結合, 從而達到降壓、改善心肌重構的功效[5]。具有耐受性好、副作用小的特點。本研究顯示, 用依普利酮進行治療,能明顯改善心功能和心肌重構, 組間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實施依普利酮進行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 趙麗萍.68例藥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吉林醫(yī)學, 2013, 34(6):1078.
[2] 李艷玲.依普利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 71 例療效觀察.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2, 48(13):31-32.
[3] 趙玉紅.依那普利葉酸片治療非TS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的療效觀察.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16):2103-2104.
[4] 陳露.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3, 8(4):316-317.
[5] 張曉丹.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應用研究進展.航空航天醫(yī)藥, 2013, 17(4):241-242.
2014-06-12]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yī)院特需一療區(qū)(楊愛民);吉林工商學院校醫(yī)院(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