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岳文
《孔子家語》話真假
◎ 鐘岳文
1.為什么取名《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凹艺Z”是一家之記錄的意思,因為書中所記的都是有關孔子的言論和遺文軼事,所以起名為《孔子家語》。
另一種說法認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xiāng)飲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頃,故所居堂、弟子內,后世因廟。”其中的“孔子冢”應為“孔子家”之誤,這與后面所說的“諸生以時習禮其家”相對應??梢韵胂螅鬃邮攀篮?,弟子后學無法承受失去老師的迷茫和痛苦,他們相聚于“孔子家”,緬懷先師,演習禮儀。在這里,弟子們還將各自整理和保存的先師的言論匯集在一起,編纂成書,取名《孔子家語》。書名一語雙關,既說明此書是“孔子家”的言論集,標明了學術流派,又指出此書是在“孔子家”編輯而成,點明了編纂地點。
2.《孔子家語》的內容
《孔子家語》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共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但此本早已亡佚。如今所看到的《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題為三國魏王肅注。書后附有王肅序和《后序》?!逗笮颉穼嶋H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西漢孔安國(孔子十一代孫)語氣所寫,稱為《孔安國序》;后半部分內容為孔安國以后之人所寫,稱為《后孔安國序》,其中有孔安國之孫孔衍關于《家語》的《奏言》。
《孔子家語》匯集了孔子大量言論,還有一些經過整理的有關孔子家世、生平事跡及孔門弟子的材料,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孔子與弟子、時人談論問題的場景,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作為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孔子家語》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很大程度上與其“真?zhèn)巍敝疇幱嘘P。
1.孔安國寫定《孔子家語》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將各自記錄整理的有關孔子的材料集錄在一起,這就是古本《孔子家語》。此后,這個“集錄”本被儒家弟子傳抄,從而流傳開來。
到了西漢時期,《孔子家語》雖被官府收藏,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漢武帝時,孔安國在京師為官。作為孔子后裔,他了解到《孔子家語》的狀況,很擔心“先人之典辭將遂泯沒”。于是,他設法得到這些材料,抄錄整理,而成《孔子家語》四十四篇。后來,王肅就是依據這個本子作注,并流傳至今。而官府中所藏《孔子家語》則逐漸亡佚。
2.王肅作注,質疑聲起
孔安國寫定的《孔子家語》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而是僅僅作為家傳本流傳。到了三國時期,孔子第二十二代孫孔猛師從王肅,他將家傳的《孔子家語》拿給王肅看,王肅不希望這些材料復歸于無聞,于是為該書作注,使其流傳開來。
然而,王肅以前,《孔子家語》雖然沒有受到重視,卻也沒有什么懷疑之聲。就在王肅注本問世以后,懷疑、指責乃至認定其為“偽書”的觀點便陸續(xù)出現(xiàn)。
首先對《孔子家語》提出懷疑的是與王肅同時代的馬昭。《禮記·樂記》引馬昭疏云:“《孔子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薄锻ǖ洹芬惨R昭的話:“《孔子家語》之言,固所未信?!瘪R昭的觀點代表了當時部分學者對王肅與《孔子家語》關系的看法,即認為此書是王肅按自己的意思改動而成,由此引發(fā)了后世對《孔子家語》的激烈爭論。
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時,在《漢書·藝文志》的“《孔子家語》二十七卷”下注曰:“非今所有《家語》。”這里所說的今本,是指王肅所注的《孔子家語》。顏注的意思是唐代的《孔子家語》與漢代的“古本”不同。這句話也成為后世“王肅偽造《孔子家語》說”的立論根據。
到了宋代,王柏正式提出《孔子家語》是偽書的觀點。他在《家語考》中指出:“四十四篇之《孔子家語》乃王肅雜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記》,割裂前后,織而成之,托以孔安國之名,孔衍之序,亦王肅自為也。”這一說法框定了元明清時期《孔子家語》偽書說的基調,從此,《孔子家語》為偽書一說,逐漸占據了主流。清代四庫館臣修《四庫全書》時,將《漢書·藝文志》中歸入“論語類”的《孔子家語》降級到了“子部”。
近代對《孔子家語》的研究,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他明確指出《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并指出該書“無任何取信之價值”。顧先生的全盤否定,使《孔子家語》被打入冷宮,很少有人問津和研究。
3.并非偽書,頗具價值
時間進入20世紀70年代,陸續(xù)出土的簡牘帛書,打破了人們對《孔子家語》既有的“成見”,使《孔子家語》研究沖破長期疑古的“堅冰封凍”而柳暗花明。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的漢墓竹簡(后被定名為《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出土的漢墓木牘以及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的問世,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的公布,讓學術界開始重新認識這本爭論已久的著作。
著名古文字研究學者李學勤先生撰寫專文,指出:《儒家者言》也可以稱為竹簡本《家語》,而今本王肅所注的《家語》則是在漢朝幾代孔氏學者對孔子言論和事跡進行整理和編撰的基礎上擴充編纂而成。
之后,胡平生先生也認為,《家語》的編纂,正是漢代儒家學說發(fā)達及孔子受到官方重視的產物。而《家語》在流傳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亡佚、改易、增益等種種情況,都屬于傳世古籍所能遇到的普遍問題,并不能僅僅依據這些問題來斷定《家語》就是偽書。這更加肯定了《孔子家語》的真實性及其在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王肅在注解《家語》時是否有改竄,學界已有共識:王肅對《家語》的某些語句的確有所改易和添加,但他改寫的范圍并不是很大,還是較大部分保留了《家語》的原始面貌。
至此,關于《家語》的真?zhèn)螤幷摲礁嬉欢温?,《家語》的真實性由于出土材料的佐證而得以明了。
王肅注《孔氏家語》刻本
王肅注本《孔子家語》一經流傳,便遭到了馬昭等人的質疑,以致愈演愈烈,最終被認定為偽書。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經學史上發(fā)生過有名的“王學”和“鄭學”之爭。“王學”指的是王肅的學說,“鄭學”是指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的學說。
鄭玄對多部儒家經典都有注解,是漢代經學集大成者,他的見解被當時人視為非常正確的言論而加以傳播。王肅是鄭玄的后學,但是對鄭學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認為它“違錯者多”。王肅希望將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告訴世人,以推翻鄭學中一些看似權威的見解。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王肅除了用自己的邏輯辯論外,還必須尋求更權威的支持。而在當時,沒有什么人能比孔子更加權威了。這就是王肅注《孔子家語》并公之于世的出發(fā)點之一。今本《孔子家語》序中第一句話即:“鄭氏學行五十載矣……”矛頭直指鄭玄。此外,王肅還自信地說自己與書中孔子的見解是“重規(guī)疊矩”。王肅對鄭玄的否定,引來了當時鄭學學者馬昭的不滿,于是,他認為《孔子家語》一書是王肅為了反駁鄭玄的觀點而自行改編而成的。加之,古人以一己之意改動儒家經典之事早已有之,由此世人對王肅所注《孔子家語》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至于宋代王柏正式提出《孔子家語》為偽書的觀點,則與當時疑古思潮的勃興有很大關系。宋代疑古涉及很多方面,而以經學懷疑最為突出。一部分被稱為唯理派的學者,以己意為理,以理疑經,讓疑古走向了肆無忌憚,王柏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一疑古思潮影響深遠,明清時期,很多學者承其余緒,這便使《孔子家語》是偽書的觀點幾成定論。
隨著《孔子家語》真?zhèn)螁栴}的解決,一個新的問題又提了出來:既然《孔子家語》和《論語》都是對孔子言行的記錄,那么,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嗎?
宋末元初學者馬端臨在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中引用《孔子家語·后序》時說:《孔子家語》這部書,記錄的都是當時公卿士大夫以及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在交流中互相問答的言論。后來,弟子們將言論中“正實而切事”的部分編成《論語》一書,其他的則集錄在一起,取名為《孔子家語》。這一記載說明《孔子家語》和《論語》同源而出,卻各自有別。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對孔子言語和孔子與弟子對話的記錄。但《論語》記錄的是“正實而切事”的言論,這使它較有系統(tǒng)性,且精悍短小,有加工的痕跡;而《孔子家語》只是將未列于《論語》的問答及事跡匯總在一起,因此內容略顯駁雜。
的確,從篇幅來看,《論語》只有兩萬多字,而《孔子家語》卻多出了近四倍,如果說《論語》是“孔子語錄”,《孔子家語》則相當于“孔子選集”。就內容來說,與《論語》的簡略相比,《家語》有完整的場面;與《大學》《中庸》作為專題論文相比,《家語》中的思想更為全面;《史記》記錄了孔子事跡,但《家語》的記錄時代更早,內容更多,更加準確。因此,有學者指出“對于今天的孔子研究來說,《孔子家語》的價值并不在《論語》之下”,甚至有人認為要準確地理解孔子,要真正地走近孔子,決不能舍棄《孔子家語》,此書可稱為“孔子研究第一書”!
1.修身是從政之本
孔子十分看重官員的自身修養(yǎng)。當他的弟子子張詢問要如何做官的時候,孔子回答說:“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fā),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拒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后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保ā犊鬃蛹艺Z·入官》)可見,為官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質,做到“六要六不要”,方能“身安譽至而政從”。
2.了解民情,順應民意,寬以待民
孔子說:“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yǎng)之無擾于其時,愛之無寬于刑法?!保ā犊鬃蛹艺Z·入官》)孔子認為,為官者在制訂政策的時候要根據民情,切合實際,治理民眾的時候要仁愛和寬容。只有用寬仁對待民眾,民眾才會對官員感到親切,從而達到上通下情的效果。
3.順應時勢,懂得權變
在《相魯》《始誅》《冠頌》《屈節(jié)解》等篇中,孔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往往順應時勢,靈活地處理各種事情。他對子路說:“君子之行己,期于必達于己??梢郧鼊t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jié)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jié),志達而不犯于義。”(《孔子家語·屈節(jié)解》)為官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問題,懂得變通而不拘泥于陳規(guī)陋俗,從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