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中,父親和兒子在家中的地位從來就沒有平等過。從孔子的“父父子子”規(guī)范,到孟子的“五倫”學說,再到董仲舒的“三綱”原理,父親始終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兒子只能屈從,否則就是無道和不孝。近代以來,西風東漸,科學、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但中國人的父子關系似乎仍停留在封建時代,兒子對平等的強烈要求仍被稱為“逆反”。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做順應時代要求的父親?讓我們先來聽聽著名演員朱時茂的教子故事。
1991年,朱時茂中年得子,喜不自勝,自然把兒子朱青陽視為掌上明珠。在爸爸的溺愛下,朱青陽漸漸長大,卻身體單薄瘦弱,患有嚴重的哮喘,心理素質更是不濟。朱時茂不得不承認,溺愛是兒子健康成長的最大障礙。他狠了狠心,決定采取“隔離政策”,把夫人和8歲的兒子送到美國去讀書,讓浩渺的太平洋暫時隔開他們父子。
到美國不久,朱青陽迅速適應了環(huán)境。他的哮喘不治而愈,幾年后成了當?shù)氐慕治韪呤?,還練就了一身中國功夫,兼任著學校的武術教練。
見不到兒子,朱時茂頓感煎熬,實在忍不住了,他就打越洋電話,和兒子聊個沒完。每年的兩次赴美探親,成了父子倆的節(jié)日,但是每次離別,又是父子倆的斷腸時刻。從美國回來,朱時茂總要意志消沉好幾天,同時,大洋彼岸的朱青陽也會好幾天不高興,爸爸用過的杯子、碗,他不讓媽媽動,就連爸爸用過的牙刷,他也要癡情地用一用。
朱青陽進入了青春期,他與爸爸的越洋電話成了他的“情感熱線”,身邊發(fā)生的事,他都急不可待地告訴爸爸,心里有了困惑,他更愿意向爸爸請教。比如,朱青陽收到了女孩的情書,不知如何應對,就向爸爸討主意。朱時茂在電話里建議道:“你可以給那個女孩回封信,信寫得要委婉,不要傷了女孩的心,明確表示自己現(xiàn)在不想涉及情感方面的問題,還要感謝人家的欣賞。”朱青陽依計而行,難題果然圓滿解決。還有一次,朱青陽在舞會上向一個韓國女孩示愛,遭到拒絕,他內心失落,借酒澆愁,習慣性地打通了爸爸的電話。朱時茂勸慰道:“兒子,這事很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異性類型,也許人家有男朋友,也許看不上你。這點打擊算什么?也許你喜歡也喜歡你的女孩就是下一個!”聽了爸爸的話,朱青陽頓覺釋然。
或許是家庭熏陶的結果,朱青陽從小喜歡表演,理想是像爸爸那樣成為電影明星。朱時茂尊重兒子的選擇,還有意識地帶兒子參加演藝活動,讓兒子對表演藝術有更多的感性認識。他告誡兒子:“想當明星就得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
2009年,朱青陽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紐約大學電影學院錄取。從此以后,父子倆變成了同行,熱聊的話題自然變成了拍戲、表演、鏡頭……現(xiàn)在,朱青陽已經學成歸來,父子倆正準備聯(lián)袂執(zhí)導一部電影。
父子關系由尊卑變?yōu)槠降仁巧鐣M步的必然,因為它能使家庭關系更融洽,教育效果更明顯,因而成為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礎。朱時茂的教子經,精華正是與青春期的兒子平等相待,充分交流。本刊認為,最好的父子關系應如汪曾祺先生所描述的那樣:多年父子成“兄弟”。讀者朋友,您同意這個觀點嗎?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