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人們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抓住教學改革這次契機,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從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牢固學生對問題的掌握等三個方面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進行了探究。
新課改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其對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引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思維方式的訓練,課堂教學往往停留在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上。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接受的知識往往停留在表面,一旦知識點稍有變換,學生便會茫然不知所措,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是低下的。新課改強調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庇纱丝梢?,新課改更加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之中,從而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根據多年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實踐,結合初中生物新的課程標準,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進行了探究,望與同行共斟酌。
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由此可見,在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生物知識,而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上。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建立一種良好的、與學生互動的初中生物課堂。在互動型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學生忙碌記筆記,“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
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不斷地進行著交流與互動,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讓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學生則能更好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無疑是高效的。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充實教材內容
初中生物課內容較為淺顯,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有著較大的聯(lián)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緊扣生活實際,補充鮮活的教學內容,例如選擇一些學生相對而言比較熟悉的,又能夠理解的生活知識到課堂上來,使學生將學習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尤其要注意到所選用的實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素材必須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否則適得其反。例如,在講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和影響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問:蚯蚓對環(huán)境有什么影響?大雨過后,蚯蚓常常露出地面,這是為什么呢?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讓學生理解保護蚯蚓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又如,在講解人的性別遺傳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科學方法來分析男女染色體XX、XY的組合差異,使學生明白真正決定性別的因素是什么,并引導學生去聯(lián)想身邊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去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改變教學觀念,將學生利益放在首位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富有情感和個性的主體,因此,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基本的生物知識,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課余時間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所想,盡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生物實驗活動,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搜集資料,了解生物界的成功人士和事件,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習的重要性,以促進學生自愿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就意味著教師應該處于教學的輔導地位。教師應該拋棄以往教師決定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被動接受這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看成是合作方或者是服務對象,在設計教學方案中,要將學生的需求考慮進去,通過建立合作討論小組或者實驗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某一生物現(xiàn)象,自由討論并總結,或者親自做生物實驗的方式,觀察生物現(xiàn)象,教師及時引導和參與交流,這比學生聽老師灌輸知識的學習效果明顯很多。
四、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改進教學技術
生物課直觀性較強,很多內容通過單一的語言教學難以闡述清楚,而且生物課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實驗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很多初中生物實驗難以開展,而必須通過再現(xiàn)其他經典實驗過程和結果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這就需要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這樣既能突破實驗條件的限制,又能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較為復雜的生物知識。例如,細胞分解課,不論教師如何天花亂墜地解釋,都比不上讓學生親自通過觀察多媒體演示細胞分解過程來得有效,另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的方式,學習到更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生物知識。然后,教師也應該認識到,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強烈,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生物現(xiàn)象,再通過多媒體的分解過程,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去,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不會以講解和板書等枯燥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整個講解過程就更加直觀化。
五、讓學生學以致用,牢固學生對問題的掌握
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更加注重生物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新課改強調:“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的生物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觀動手、動腦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這也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初中階段是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意識,這也符合現(xiàn)代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抓住這次契機,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