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東
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語文教學,可以使教學走出“費、慢、低、差”的困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還學生自信和獨特個性。走進新課程,我們做什么?以下是筆者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語文教學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形成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學習方式,我是這樣操作的:(1)自主探索,走進文本。(2)合作交流,加強思維鍛煉。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或以分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并相互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交流的內容應該是認知與技能方面的、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傾聽發(fā)言,記錄下自己沒想到的,這種交流達到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教師要在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及時引導啟發(fā),使學生思維打開,使問題討論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討論的淺層面、表面化。(3)嘗試遷移,實施探究創(chuàng)新。教學時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豐富課文的思想內容。不但要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關鍵是要引導他們把課文中深刻的人文內涵遷移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來解決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平等、互動關系,指導語文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雙方分享彼此的感受、經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展,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轉變,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處于同一平等地位,與他們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他們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間,想方設法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給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平等參與者。這種新型的平等和諧、互動參與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改變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的被動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要降低重心,平等地參與到學生中去,使學生能分享教師的經驗、知識,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喚起學習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路上“把機會留給學生,把困難留給自己”的陪伴者,這就要求教師不要成為課文的解說員,而要把任何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的機會都留給學生,只有學生無法解決的困難才留給自己,在這種平等的交流中,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新課程改革這種新型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精神與實踐能力,是人的個性發(fā)展價值的需求。
三、樹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理念,指導語文教學
在全球都呼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當今時代,新課程標準明確綜合性學習成為課程目標的一個項目,和識字與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并列。語文綜合性面向變化中的整個生活世界,溝通了語文課與其他課程、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課本與生活實踐等多方面的聯(lián)系,使語文課程走出了“以學科為中心”的狹小天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提出,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發(fā)展。為貫徹落實好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理解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這一活動。其次,熟悉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流程,注意活動的開放性,綜合性,全員參與性。綜合性學習實施難度較大,但它的功效卻遠非一節(jié)普通的語文課能比,因此,教師要敢于迎難而上,把自己的綜合活動課上出特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再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文與社會結合。農村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當地的大環(huán)境,把它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驗基地。讓學生和社會接觸,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眼界,讓學生在學習時期就關心家鄉(xiāng)大事,能以家鄉(xiāng)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家鄉(xiāng)的一切事情。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模式,指導語文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制度。
1.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意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創(chuàng)設新的評價方法,如“成長記錄方式”“語文學習的檔案資料”等。“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并不是指學生語文學習分數的成績檔案,而是所有定量與定性評價資料的綜合,它與“成長記錄”表達的同一個意思,即用成長檔案的方式記錄學生某一項學習任務從開始到結束全過程中的主要活動,以此來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表現。對學生來說,成長檔案評價,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由過去教師的單一評價轉化為多元評價,即注意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及家長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確立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如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認為最能代表本學期語文學習進步的成績,供教師、學生、家長評價;自主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展示自己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圍繞某一教學內容,設計多套試題,由學生或家長選擇或自愿抽取。這些做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語文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我們教師。教師要適應語文課程改革就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行為,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平等、互動關系,樹立綜合性學習理念,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來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為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為語文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