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圖書館地方文獻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內容和任務,并結合青田的實際情況,地方文獻對地方經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方文獻;收集工作;地方經濟發(fā)展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document security system Service qingti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hou Pingping
(323900) library of qingtian, zhejiang qingti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ibrarys local literature work guiding ideology and target, content and task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qingtian,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l literature in local af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work;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抓好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不僅有利于保存青田的歷史文化典籍,通過整理、研究與展示。還有利于傳承與弘揚青田的歷史文化,服務青田的經濟社會建設。根據(jù)省文化廳的要求,在“浙江省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實施”的指導下,回顧我縣的地方文獻工作,并結合本縣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規(guī)劃。
1 我縣地方文獻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1.1 指導思想
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快我縣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進程,加大文獻工作采集力度,重視對文獻自己的有效保存,重視對文獻的整理,研究與有效利用,使之為傳承和弘揚青田的歷史文化服務,為青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
1.2 工作目標
1、建立有效的文獻采集機制,從青田三鄉(xiāng)文化(僑鄉(xiāng)文化、名人文化、石雕之鄉(xiāng))的實際出發(fā),總結前期的工作經驗、逐步建立一個涵蓋全面、種類完整、切實可行的地方文獻采集機制。
2、建立有效的文獻資源利用機制、對采集的文獻料經過整理加工,使大部分資料能面向社會開放,逐步在全縣范圍實現(xiàn)分工協(xié)作,共建共享。
3、建立推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工作保障機制,加強對地方文獻工作的領導,人員財物必須到位,以保證地方文獻工作的順利開展。
4、建立以數(shù)字技術為重點的地方文獻保存和傳播,對珍貴的歷史文獻和有較高流通需求的文獻資料,要利用數(shù)字技術,以電子圖書或數(shù)據(jù)庫的形式,加以保存,并對讀者免費開放。
2 我縣地方文獻工作的主要任務
2.1 加大文獻的采集力度
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征集范圍是本縣文獻、縣內各鄉(xiāng)、鎮(zhèn)的圖書類、報刊、影像類文獻資料。
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采集范圍是縣級文獻以及縣內的街道(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自然村)的圖書、報刊影像類以及印發(fā)的其他資料。
全縣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實行縣、鄉(xiāng)兩級架構,各司其職自成體系、各楊所長、分工協(xié)作、特色鮮明、共建共享,逐步在全縣范圍構建一個涵蓋全面、種類完整,結構合理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
2.2 有效利用采集的地方文獻
建立文獻的利用機制、采集的地方文獻的有效利用,是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所在,有效利用地方文獻,才能體現(xiàn)文獻本身的價值所在,因此我縣要在加大地方文獻采集力度的同時,也要積極做好文獻的整理加工和面向公眾開放。
1、我館設有專門地方文獻室。面向公眾開放并積極做好宣傳和推廣工作,服務于公眾,服務于青田的經濟社會建設。本縣地方文獻年借閱率達到館藏地方文獻總量的80%(按冊計),年文獻復印率達每冊一頁(按已借閱的文獻計或人均5頁,按讀者到閱仁統(tǒng)計)
2、重視青田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傳
①、征集和挖掘青田的歷史文化資料、如名人、華僑、石雕。
②、廣泛開展青田歷史文化的宣傳活動,設置陳列室、舉辦各種展覽活動。
③、舉辦專題展覽活動。如:青田老照片、青田名人專集。
3、重視地方文獻數(shù)據(jù)庫和數(shù)字化的建設,地方文獻的數(shù)字化工作,要遵循總的規(guī)劃,要以重點優(yōu)先,逐年遞進、形成規(guī)模的進行。
3 地方文獻與本土結合, 服務青田經濟社會發(fā)展
通過地方文獻的研究,確定青田的名人文化、石雕文化、華僑文化、農業(yè)文化(稻魚共生系統(tǒng)獲聯(lián)合國農業(yè)遺產)是青田發(fā)展中的一種獨特資源,具有強大的優(yōu)勢,對現(xiàn)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制定了正確的發(fā)展政策。
1、針對青田華僑歷史三百年、與現(xiàn)在23萬分布世界120個國家的現(xiàn)實,青田制定了“華僑要素回流工程”、朝著“華僑總部經濟”邁進,取得了可喜成績。每年回流僑資超過青田國民生產總值。2007年舉辦青田華僑大會,吸引意向投資81億元。2009年舉辦華僑總部經濟發(fā)展論壇,屆時將有50個國家400名僑胞參加。
2、通過對青田籍名人劉伯溫、章乃器等人的文獻研究,青田提出“文化青田”的建設方針,建立劉基廣場、恢復劉府寺等舉動,贏得民心。
3、通過對青田石雕文化發(fā)掘,提出了“石雕之旅”旅游線建設,促進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青田石雕旅游線是全國首創(chuàng)。2013年上半年,青田接待游客5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比去年增長24.6%,石文化產業(yè)帶來的收益份額約占1/5。
4、通過對聯(lián)合國農業(yè)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tǒng)文獻結合,做強了該區(qū)域的旅游,做大了田魚品牌,使田魚制品達到50個國家。
參考文獻
[1]陳慕榕主編《青田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2] 戴建陸,地方文化利用與地方文化建設[J].文化學刊2012.5.
[3]熊焰.地縣公共圖書館地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和利用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5
[4]黃有鐸. 論地方文獻[J].圖書館員,1992.4.
作者簡介
周萍萍(1962-),女,2007年畢業(yè)于中央黨校本科,青田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