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寧 孫小兵[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1]
2013年,趙薇的電影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該片改編自辛夷塢的同名暢銷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吨虑啻骸纷?013年4月26日上映以來一路走俏,首映日票房已超過4500萬元,破了《泰 》的首日票房紀錄,最終票房以7.26億完美收關,成為內地票房影史前十名。①其實,《致青春》并不是青春片成功的首例,2010年泰國電影《初戀這件小事》、2011年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都曾掀起過青春片的熱潮。在當下這個消費社會中,市場是最有發(fā)言權的。制作方看到了其中商機,青春題材成為編劇和導演的新寵,小投資大回報的誘惑令人神往,即便如《山楂樹之戀》那樣的個別現象也賺足了關注度和曝光率。因此,從消費文化的語境下對青春題材電影加以解讀,探尋其消費文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國青春電影的發(fā)展 “青春電影”,廣義上說,就是以青年人為題材和表現對象,觀眾對象多以年輕人為主,同時具有鮮明的青年文化性的電影;狹義上說就是由青年人編、導、演的電影作品??梢哉f“,青春電影”的第一特性是具有鮮明的青年文化特征。青春電影在我國電影發(fā)展史上大致出現了幾次熱潮。
首先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電影史上,出現了第一批可以被稱為青春電影的影片。它們大多以表現革命戰(zhàn)士或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情感為主要題材,如《青春的腳步》《戰(zhàn)火中的青春》等。雖然在影片中出現了青年的形象,但是影片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色彩十分濃厚,個人化的情感和青春成長過程被政治歷史話語所覆蓋,缺乏青年個體的鮮明存在。
到了80年代,青春電影出現了第二次高潮?!肚啻褐琛贰稄]山戀》等青春片以青年人的生活、情感和心理作為觀照點,“青春”的意義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在這種高喊“青春萬歲”的理想主義時代,卻是青年人、青春嚴重失語的時代,青年個人的成長淪落為國家和革命宏大敘事的附庸品。
90年代初期,青春電影迎來了第三次高潮。以姜文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用《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作品,以青年和青春作為描述對象,訴說當代都市青年成長中的反叛、迷茫、殘酷。
進入21世紀以后,青春電影有了自己的定位,以“80后”為主要受眾群體,《80后》《初戀這件小事》《那些年》《致青春》等一系列叫座的影片掀起了一股懷舊熱潮。如《80后》這部電影中最讓同齡人動容的是,在那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80后”觀眾面前展現了頗多的記憶碎片,讓觀眾找到了至今頗為熟悉的事物,以及短暫的青春共鳴。
綜上所述,我認為青春電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特征不盡相同,它的發(fā)展很顯然會受到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經濟發(fā)展情況以及青年人價值觀念的影響。在如今這樣的消費社會中,青春電影的發(fā)展也必然受到了消費文化的影響,青春電影的消費文化特征是很明顯的。
二、青春電影的消費文化特征 關于消費文化,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思通認為:“消費文化顧名思義,即指消費社會的文化?!备鶕U德里亞的觀點,消費社會就是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消費文化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下被孕育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即“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②。電影作為影像符號文本,必然帶有這種特征。那么在消費文化的語境下,青春電影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
1.主打“懷舊”符號 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鮑德里亞在他的著作《消費社會》中借助索緒爾的符號論,提出了商品的符號價值概念“,消費者不會再從特別用途上去看這個物,而是從它的全部意義上去看全套的物”。即消費不再被視為使用價值向交換價值的轉化,而是被視為交換價值向符號價值的轉變。在鮑德里亞的視野里,物已經成為象征性的符號,并且只有成為符號才能夠被消費。而電影則是作為一種影像符號被消費的,制作人或導演編碼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義符號的影像,他們?yōu)橛^眾編織了一個看起來美麗而又虛幻的夢境,令觀眾在消費的同時可以產生快感,從而對電影中的故事流連忘返,久久不能忘懷。
然而再優(yōu)秀的電影也不能使所有人都產生快感,不同題材的電影有不同的受眾群體。青春電影的受眾群體就是那些剛剛失去青春的“80后”們。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80后”都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殘酷的現實就撲面而來。人際交往的虛偽、情人的背叛、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比例的工作都讓“80后”的心靈飽受摧殘,因而開始深深地懷念無憂無慮的校園青春歲月。早已洞察一切的大眾媒介把握時機,在宣傳時明確打出“回憶”的符號,令廣大“80后”難以抗拒。《初戀這件小事》上映時打出了“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暗戀情結”的宣傳語,喚起的是對中學時期暗戀的懷念,《那些年》打出的是對初戀的懷念,而《致青春》無疑是對大學生活的懷念,就連時隔15年后再度上映的3 D版《泰坦尼克號》打出的依然是懷念“15年前與你一起看這部電影的他或她”這樣的“懷舊”符號。于是乎青春影片把受眾帶入了一場懷舊的漩渦之中,受眾在“懷舊”符號的誘導下懷念得不亦樂乎。不得不承認的是,大眾媒介制造的這一“懷舊”符號是成功的,因為它使得沒有這么多感情經歷的人也來為青春電影的票房做貢獻,去享受電影帶來的懷舊情結。
2.模式化的生產方式 消費社會消解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藝術不再是單獨的、孤立的現實,它進入了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物或者平庸的現實,都可歸于藝術之記號下,從而可以成為審美的”③。大眾媒介已經將生活轉化為藝術的謀劃。藝術轉換成生活,同時生活也轉換成藝術。電影產業(y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伴隨著電影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看電影的成本也在大大地降低,成為我們日常閑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方式。電影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各種類型的影片應接不暇,如此一來良莠不齊的情況就在所難免。因為電影制作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電影文本本身的質量,從前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是題材的新穎、情節(jié)的緊湊完整連貫、矛盾沖突是否合乎情理等等非功利因素,而如今這些標準通通都要讓位于票房的高低。盲目追求利潤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了媒介產品的生產成為一種批量化、規(guī)范化、模式化的工業(yè)狀態(tài),這正是阿多諾批判的文化工業(yè)理論的主要特征。
縱觀青春電影,服裝大多以各種校服為主,場景離不開校園、圖書館、教室、寢室這些地方,道具一定有自行車,情節(jié)也基本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展開,從相遇到相知再到相戀,最后大多因為現實的壓力或誤會而導致分手。也許這種雷同與我們本身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戲劇來源于生活,不可否認80后的青春確實重復著這樣的狗血橋段,但戲劇還應高于生活,導演和編劇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為受眾展現出更多充滿新意的青春影片,否則這種千篇一律的模式終有一天會被受眾所拋棄。
3.消費的是情感體驗 消費社會中的人們關心的是消費時的情感快樂及夢想與欲望等問題,消費的是一種體驗。而這些體驗是大眾媒介所賦予的,各種消費的影像與場所幫助人們宣泄快感。電影正是作為一種影像而被人們所消費的,我們經常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因為電影里主人公的境遇而跟著波動起伏,我們?yōu)樗麄兛蓿瑸樗麄冃?,這種情感體驗有時會伴隨我們很長一段時間。
青春電影所傳達出的情感是關于青春以及成長的感悟。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再來。還沒有到青春的人希望去了解青春,正值青春的人希望從中得到啟示,而過了青春的人也愿意去懷念自己的青春。出于各種目的,大家走進影院,一次又一次地消費這種青春的情感。每個人都是從年輕走來,向成熟走去,這段時光是處在未成熟的糾結狀態(tài)之中,很容易讓人引起共鳴。只要遇到打動心扉的情節(jié)就能被感動以致潸然淚下,正所謂“由戲觀己”,其實很多人看電影都是在看電影中的自己,與其說是被電影情節(jié)感動,倒不如說是被自己感動,我們消費的不是電影,而是自己的情感,消費那種青春逝去的傷感。青春電影只是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場所。
來自現實社會的競爭壓力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似乎過早地失去了青春的朝氣,如今,許多正值青春的人卻開始了不停地緬懷和悼念青春。微博、電影、電視劇里到處是傷感青春的語調,既然青春終要散場,與其自顧自地惆悵,倒不如把握青春。所謂懷念青春,無非是我們懷念那時為了夢想而奮不顧身的自己,如果我們保持這種心態(tài),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留住青春呢?如果我們的夢想還在,如果我們還年輕,那么只要去做也許一切都還來得及。
① 數據來源于新浪娛樂:http://ent.sina.com.c n/m/c/2013-04-27/01363909405.shtml。
②③[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8頁,第99頁。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