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奇芳[山西傳媒學院編播系編播系, 太原 030013]
中國的民族戲曲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文化的巨大載體。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融會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舞臺表演等多種文藝因素,凝聚了中國特色的美學特征。它對中國的文化思想、道德情操、審美情趣、音樂心態(tài)、民風民俗等各方面曾經產生的巨大影響,是歷史上任何一種藝術都難以企及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意識的轉變,戲曲的生存面臨重重危機,特別是時代進化到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古老的戲曲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但是,冷落與挑戰(zhàn)同在,困窘與機遇共生。電視的出現在搶奪了戲曲觀眾的同時,也給戲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會,電視與戲曲結合,產生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豐富了熒屏,也振興了傳統(tǒng)戲曲藝術。
電視戲曲,如果不能稱之為中國電視文藝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也完全可以稱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最為獨特的一種形式。一些電視工作者和戲曲工作者聯(lián)合起來,將戲曲舞臺的演出根據電視藝術特點和電視藝術的表現手段加以創(chuàng)作,逐漸實現了戲曲藝術的電視化處理,而這個實現者就是電視戲曲的創(chuàng)作者。
一是戲曲藝術主要的幾大劇種及風格特色。如京劇、評劇、昆劇、梆子戲、越劇、豫劇、黃梅戲、秦腔、川劇、粵劇等。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不可能只拍單一的劇種,面對全國的受眾,其對戲曲劇種的喜愛、偏好不同,俗話說”家鄉(xiāng)人愛看家鄉(xiāng)戲”,對各大劇種有基本的了解才能滿足我國東西南北中廣大戲迷觀眾的收視需求(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藏戲、蒙古劇等不含其內);二是熟悉掌握戲曲的唱、念、做、打、舞基本表演手法,以及上場、下場等戲曲藝術的基本舞臺調度。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前期拍攝多機切換,與此關系相當密切,不熟悉掌握就不知道如何調機、如何切換;三是熟悉掌握大劇種戲曲音樂的聲腔、板式、曲牌、鑼鼓經,以及主要音樂特色。例如:京劇的“西皮”“二黃”等。另外包括熟悉主奏樂器,如京劇主奏樂器是京胡,評劇、梆子的主奏樂器是板胡,昆劇則是笛子;四是熟悉掌握戲曲主要行當生、旦、凈、丑的劃分和表演的主要特點;五是熟悉掌握各大劇種主要藝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藝術特色。如京劇生行譚派(譚鑫培)、余派(余叔巖)、馬派(馬連良)、言派(言菊朋)、麒派(周信芳)、高派(高慶奎)、楊派(楊寶森)、奚派(奚嘯伯)。旦行的王派(王瑤卿)、梅派(梅蘭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張派(張君秋)。凈行的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壽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袁派(袁世海)。再如評劇的白派(白玉霜)、新派(新鳳霞)。豫劇的常派(常香玉)、陳派(陳素貞)、馬派(馬金鳳)、崔派(崔蘭田)。越劇小生行的尹派(尹桂芳)、范派(范瑞娟)、畢派(畢春芳)、徐派(徐玉蘭)。旦行的袁派(袁雪芬)、王派(王文娟)、傅派(傅全香)、戚派(戚雅仙)、金派(金彩鳳);六是熟悉掌握戲曲服裝知識。如蟒袍、靠、褶子、帔、官衣、開氅、厚底靴、彩鞋、盔頭、帽巾、水袖、髯口、翎子;七是熟悉掌握戲曲化妝知識。如凈行、丑行的臉譜,旦行的梳大頭、貼片子;八是熟悉掌握戲曲道具知識。如刀槍把子、船槳、馬鞭、酒壺、燭燈、刑枷、棍杖、扁擔、水桶,還有門簾大帳、桌椅帔、帥旗、車旗、傘蓋、令旗、龍?zhí)灼斓?。此外,還應了解戲的大意,是文戲還是武戲,是傳統(tǒng)戲還是現代戲,全劇共有多少角色,主要角色是哪幾位,場次變化,舞臺基本調度,樂隊的狀況,服裝、化妝概況,舞臺布景,燈光等各個方面。以上各項戲曲知識對于稱職的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即便不能系統(tǒng)掌握,也應該初步熟悉了解,否則在電視錄制工作中會遇到很多麻煩,出現很多差錯。
一是前期錄像技術。主要是在轉播車或組裝的切換導播臺上,能夠熟悉和掌握多機切換技術,并能與攝像師進行默契的技術配合,掌握鏡頭的構圖與運用,實施有序的調機,選擇最佳的拍攝畫面,進行合理的畫面組接。在錄制前根據演出場地的客觀狀況,選擇和設置各攝像機的機位和架設高度,以便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完美展示舞臺上演員唱、念、做、打、舞不同技藝的表演。另外,在前期拍攝過程中,一旦出現失誤(不論是演員方面的失誤還是電視拍攝方面的失誤),待演出結束,都需要進行補錄,以便在后期制作時有素材可用,否則作品的完整性會受到損害;二是后期編輯技術。稱職的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應當熟悉掌握節(jié)目后期編輯制作的程序和技術原理,以及對后期編輯機房設施技術功能、技術指標的了解,并根據客觀技術設備的功能和條件,提出作品后期編輯的藝術構思和技術要求。其中包括:把握整部作品的風格和色調;對作品的片頭、片尾按照劇情要求進行合理的藝術設計,并給以特技美化和包裝;按照對劇情的理解和播出的要求,對全劇結構和場次進行合理的編排,實施巧妙而又適度的裁剪,使其既符合戲曲藝術規(guī)律又符合電視觀眾欣賞規(guī)律;對聲音和畫面按照技術播出的標準進行控制和調整;對前期錄制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失誤進行認真而又得體的修補;修訂作品中所有出現的字幕,使其確保無錯誤,并要在字體、字型、顏色、排列等方面加工美化,使字幕與全劇的風格保持一致;對所有的音樂和唱腔,包括鑼鼓點,在音質、音量上進行美化,并按照劇情的要求對音樂和鑼鼓點進行合理而又適度的增減。
稱職的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需具備合理的組織與協(xié)調各方面的技術力量,合理的運用各項電視技術功能和手段,以確保電視戲曲作品的順利完成。電視是高科技的系統(tǒng)工程,一個人再有能力也難以獨立完成。一部好的電視作品必然是由各個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工種、不同的技術人員協(xié)調一致、聯(lián)手合作完成的。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雖然在電視戲曲劇目的錄制中,對所錄作品的藝術風格、藝術質量負總責,但在具體實施前期錄像和后期編輯過程中,更需要具有卓越的組織能力和綜合協(xié)調能力。他要與各技術部門、各工種(包括轉傳、視頻、音頻、燈光、舞美、化妝等)搞好協(xié)調。比如:攝像機的調試與使用,燈光、音響的調試與使用,用電的規(guī)則,技術指標的衡量與控制等。整個錄像工作要靠不同崗位、不同工種的行家來配合制作。后期編輯機房的制作也是如此,編輯機上的特技功能、制作要領,都掌握在技術員手中,創(chuàng)作者的所有藝術構想和設計意圖,都要通過技術員的手幫你實現,甚至包括聲音及畫面的組接、字幕的修改、顏色的搭配、三維特技的使用等都要靠技術員來完成。
因此,稱職的電視創(chuàng)作者必須具備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具備吃苦耐勞、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具備善于傾聽不同意見、以誠待人、坦蕩無私的人格素質,充分發(fā)揮和施展自己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才能使大家同心協(xié)力,圓滿完成節(jié)目的錄制,否則就會破壞戲曲表演原有的本質美,就會破壞劇情的完整性,就會有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損于全劇風格的統(tǒng)一,進而造成畫蛇添足,甚至喧賓奪主的反效果。
21世紀,我們跨進了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高度信息化時代,也是一個大眾傳媒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對于傳統(tǒng)戲曲無所作為、任其生滅的悲觀主義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我們堅信,由于戲曲這種民俗藝術同傳統(tǒng)文化保持著血脈聯(lián)系,作為本體意義上的傳統(tǒng)戲曲衰落了,不等于它的部分元素完全喪失了生命力。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地域文化豐富多彩的國家,除了統(tǒng)一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外,鄉(xiāng)土文化、地方文化也應該有它的市場。戲曲藝術若要保持它的某些仍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元素而延續(xù)其生命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認,走向電視化是比較穩(wěn)妥的方式之一。
戲曲藝術的電視化對于電視戲曲創(chuàng)作者來說,就是將自己頭腦中獨創(chuàng)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智慧與現代電視高科技的傳媒技術手段巧妙完美地結合起來,運用到戲曲藝術的拍攝和制作中去。戲曲藝術的一切優(yōu)秀精神內核,在電視化的處理后均應以新的面貌加以展現,以現代的美來激活現代人的情感共鳴。中國戲曲藝術的前景是廣闊而美好的,中國電視戲曲藝術的前景是更加廣闊美好的,讓我們共同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