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芳[閩南師范大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對于向往大自然、追求自由、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林語堂先生而言,“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啊娨狻谋举|(zhì)就是自由!”①林語堂不以文人的放浪形骸為自由,而注重自立帶來的精神上的放松。他悠閑地棲居在自然的土地上,品茗啖酒,暢談中西,享受藝術人生,同時看似不經(jīng)意地做著繁華富貴夢,作為“詩意地棲居”之前奏——“充滿勞績”②。本文通過其作品中的園林藝術,重點闡述其對自然的敬畏及對人的精神和靈魂的終極關懷。
林語堂喜歡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其作品中凡提到的草木、山水,必定具有吞吐天地之氣、采擷日月之輝的自然之美。無論是童年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大自然的日出月升,還是頤和園、圓明園等規(guī)模宏大、麗景怡人的皇家園林,王府花園、姚家、曾家的優(yōu)雅、寧靜、深邃的私家園林,泰山等人文古跡和文學藝術遺產(chǎn)頗豐的風景名勝,玉泉山、香山等靜穆、優(yōu)美的寺廟園林,西湖等以森林景觀為主體的生態(tài)型郊野公園,在林語堂的筆下無一不呈現(xiàn)出自然美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的樂趣。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映在中國園林中,就是推崇天然去雕飾的大樸之美。亭臺樓閣依山傍水沐浴在風花雪月中,日月星辰此起彼伏輝映著河岳山川,別是一番“移天縮地在君懷”③的自然感。林語堂說:“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④是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經(jīng)典的闡釋。他多次寫到“置身此地,人幾乎可以與天地相接”⑤的故鄉(xiāng)的山,他說:“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偉大。它使人輕忽及一切人為的、虛假的、渺小的東西。這些高山早就成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使我富足,心里產(chǎn)生力量與獨立感,沒有人可以從我身上帶走它們?!雹薰枢l(xiāng)的山已經(jīng)深入林語堂的靈魂,是他“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后盾”⑦,升華為一種鏗鏘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瑣碎、渺小、虛假,它永遠呈現(xiàn)出率真、偉岸、真實的美。這種自然之美使林語堂“建樹一種立身處世的超然的觀點而不致流為政治的、文藝的、學院的和其他種種式式的騙子”⑧。
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林語堂始終傾慕于天人和諧、不露匠心的中國傳統(tǒng)古典園林,而不齒于精雕細刻、修剪整齊的歐洲幾何式園林。他在《春日游杭記》中寫道:“到西湖時,微雨。揀定一間房間,憑窗遠眺,內(nèi)湖、孤山、長堤、寶 塔、游艇、行人,都—一如畫。近窗的樹木,雨后特別蒼翠,細茸茸綠的可愛。雨細蒙蒙的幾乎看不見,只聽見草葉上及四陌上渾成一片點滴聲。村屋五六座,排列山下一屋雖矮陋,而前后簇擁的卻是疏朗可愛的高樹與錯綜天然的叢蕪、 徑、草坪。其經(jīng)營毫不費工夫,而清華朗潤,勝于上海愚園路寓公精舍萬倍?;叵肷虾>用?,家資十萬始敢購置一二畝宅地,把草地碾平,花木剪成三角、圓錐、平頭等體,花圃砌成幾何學怪狀,造一五尺假山,七尺漁池,便有不可一世之慨真要令人痛哭流涕?!雹岽翱蚨ǜ?,將細雨中的遠景、近景、動景、靜景、人物、建筑、草木鑲嵌在一起形成一幅畫,從而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古典美。
1929年6月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的第一屆西湖博覽會,盛況空前,影響久遠,是近現(xiàn)代以來在中國內(nèi)地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博覽會,也可以說是中國會展業(yè)的開端,意義非凡。博覽會中修建了紀念塔點綴湖山景色,林語堂卻認為“丑陋不堪,十分礙目,落在西子湖上,真同美人臉上一點爛瘡”⑩。大型塔在園林藝術中具有“凌空聳秀”的風姿,兼有點景和觀景的雙重功能,往往建在曲水轉折處或山之巔峰,以控制取勢。林語堂以文人的感性和率直,加之自童年時銘刻于靈魂深處對自然美的崇尚,容不得在西子臉上橫沖直撞的紀念塔,是可以理解的。其實,正如我國著名學者陳從周先生所言:“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園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小令,皆以少勝多,有不盡之意,寥寥幾句,弦外之音猶繞梁間?!彼?,要欣賞中國古典園林需要文化修養(yǎng),而林語堂恰有這種修養(yǎng),能品園,能游園,鐘情山水,能“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讓棲居充滿詩意。
在《京華煙云》里,他把北京城的自然美寫到了極致,突出表現(xiàn)了這座園林城市的“棲居”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霸诒本松钤谖幕校瑓s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nèi),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為一體,保存而未失,猶如在有理想的城市,頭腦思想得到刺激,心靈情緒得到寧靜……”?林語堂作品中的中國古典園林,寥寥數(shù)筆,將天人合一的至趣揮灑在紙上,給人一種大氣之美,這與他的胸襟有關,就像畫家一樣,要把握住名山大川的特色,必先儲于心,再形于手。“玉泉河兩岸,楊柳依依,濃蔭蔽日,沿河良田片片,村女跪于水畔滌洗衣衫。平民徘徊來往,有坐在岸上執(zhí)竿垂釣的,有在水上劃船的,北京西郊田園之美,大有江南風味?!?儼然是一幅江南水墨畫。另外,林語堂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自然主義審美理想與園林“自然”藝術精神是相通的,老子說,“大巧若拙”,反映在園林中就是不求精雕細刻的自然化的粗獷美。林語堂一生“兩腳踏東西文化”,但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推崇東方的生存智慧,他認為,“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種重要的生活藝術,而且因個人的性情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樂趣,甚至有一種化積效驗,能使人清心凈慮,精神愉悅”?。他在《京華煙云》里有過這樣的描寫:“在那高山之上,云霧之間,木蘭覺得真是適心怡性,如鳥歸深林,如魚返深淵。這時春風吹來,使人精神爽快,小鳥也像木蘭一樣,覺得突然精力充沛,在山谷中飛來飛去,鳴聲充滿了天地?!?
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大自然逐漸地被人們排擠在生活之外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無情征服使自然異化,也使人性荒蕪,然而“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而是存在的看護者”?。林語堂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并且“詩意地棲居”在大自然的土地上,“我們是屬于這塵世的,而且和這塵世是一日不可離的……如要獲得精神的和諧,我們對于這么一個孕育萬物的天地,必須有一種感情,對于這個身心的寄托處所,必須有一種依戀之感”?。由此可見林語堂的未來焦慮是有先見之明的。天然和諧的自然美往往讓人感到無拘無束,悠然自得,在生態(tài)的自然中歸復人性的自然,使心靈恢復健康,從而實現(xiàn)對人性異化的抗衡。即所謂“靜然可以補病”?。
林語堂不僅欣賞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與天人合一的中國園林之美,還孜孜不倦地在這和諧美麗的天地間鑄造著自己的繁華夢。作為中國文人的林語堂,反對“文人應窮的遺說……不主張紅顏薄命,與其紅顏而薄命,不如厚福而不紅顏”?。他把“為人生而藝術”改為“為飯碗而藝術”?。他演講賺錢,寫文章要賺錢,編詞典賺錢,辦雜志賺錢,不懈地追求著一種繁華的人生?!毒┤A煙云》里王府花園、姚家、曾家的私家園林,宅邸宏偉壯觀的外形,門前的長墻、石獅,門內(nèi)的屏風、深院、石板路、花木、假山、魚池、景門、小溪、戲臺、池塘、屋內(nèi)古董、字畫……曾姚兩家家道殷實,游覽名勝、郊外避暑、螃蟹宴席、喬遷試 、西湖購房……這些描寫無一不表現(xiàn)出作者的贊美和憧憬之情。
林語堂“建造”了這些繁華的宅邸,因為這宅邸就在他的心底,只要他寫作,它們就會浮雕一樣印在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在這美麗的塵世上……假如我們不盡力使生活美滿,那就是忘恩負義了”?。所以要努力使生活更美好。林語堂認為,理想的人生姿態(tài)應為悠閑地享樂人生,藝術地生活著。他告訴人們怎樣享受生活,怎樣游山玩水,怎樣品茗閑聊,怎樣吃煙啖酒,怎樣擺弄花草?!拔幕緛砭褪强臻e的產(chǎn)物,所以文化的藝術就是悠閑的藝術……智慧的人決不勞碌,過于勞碌的人決不是智慧的,善于優(yōu)游歲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生難免有繁瑣和悲涼,林語堂先生幼時家境并不寬裕,父親賣掉房子才能供他讀書,這不僅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樂觀的人,反而使他決心做個有出息的、出名的人,同時也促成了他的繁華夢。老年痛失愛女,悲痛可想而知,他亦是靜水深流,詩意地生活著。
總之,林語堂一面悠閑地、樂觀地詩意棲居,一面書寫著這種詩化的閑趣,同時“充滿勞績”地為繁華人生的夢想而努力著,不辜負這美麗的塵世。
① 章仁彪:《“道法自然”: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國研究》2000年第2期,第15頁。
②?[德]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德興選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
③ 朱建寧:《中國文化與園林藝術之特征》,《風景園林》2010年第3期。
④⑤⑥⑦⑧ ⑨⑩? ??????? 林語 堂:《林語 堂名著全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 劉炎生:《林語堂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 莊子:《莊子·外物》,李翰文主編,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