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清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植根于學生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xiàn)實生活,改善當下生存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為主旨的教學。教學重視知識內容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能使課堂生活豐富,能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知識建構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的。因此,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經(jīng)常收集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實驗素材。在教學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從生活情境入手,或者從科學基礎知識出發(fā),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巧妙地寓于符合學生實際的基礎知識之中,把學生引入一種與課堂有關的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
如在教學“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時,組織學生開展“地球上能源會枯竭嗎?”的辯論,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節(jié)能意識,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兩個學生進行吸一小碟螺螄比賽,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思考,可以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學生身邊的學習、生活用品甚至動植物等進行實驗,它比“正規(guī)實驗”更富有親切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充實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嘗試著把科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講“質量”之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收集課本中沒有的、質量大小不同的物品。學生將家里的雞蛋、鴨蛋、鵪鶉蛋、藥片、綠豆等帶到了學校。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為學生創(chuàng)造好問題的情境。上課時各小組上臺展示、猜想物品的質量大小,頓時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暢所欲言,有的猜雞蛋有半斤、鵪鶉蛋有一兩、藥片的質量更是猜得五花八門。教師趁勢引導學生,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需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驗證。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立即被調動起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天平稱出各種物品的質量,雞蛋的質量大約50克,鵪鶉蛋的質量只有10克——很多學生驚訝了。在猜想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獲取了豐富的知識,對質量的概念和大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后達到了在生活中去尋找科學知識的目的。
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尋找儀器。新課程提倡“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比缬脧U牙膏皮管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用廢舊電池皮制取氫氣等。好的“土儀器”操作簡便,現(xiàn)象明顯,能揭示科學本質,且在引出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三、開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動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我們每學期組織開展學生親自動手的小制作、小實驗、小發(fā)明比賽活動,拓寬動手渠道和動手空間,推動動手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形成自覺動手研究問題的習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紙盒、棉線做出了“土電話”;用筷子和金屬絲制成了比重計;用小木棍、金屬盒、小石頭制成了秤桿;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把各自的小制作帶到教室里展示。通過系列的展示、競賽、交流、評比活動,學生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到非常自豪,這些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七年級上冊“生物與非生物”教學中,有一活動是觀察蝸牛。筆者提前兩天設計了這樣一份家庭作業(yè)——找蝸牛、觀察蝸牛。當作業(yè)布置后,學生很感興趣,有些家長反映這次活動既培養(yǎng)親子感情又增長知識。從學生的反饋作業(yè)來看,他們觀察得很仔細,如蝸牛有較堅硬的外殼,白天在殼內不動,晚上爬出來活動,在潮濕草叢和包心菜地里最多;蝸牛外殼有螺旋線,蝸牛越大,圈數(shù)越多;找到的蝸牛大多是右旋的;蝸牛有觸角,很軟;蝸牛很喜歡吃糖,不喜歡鹽和醋,它是個聾子;蝸牛躲在殼里不出來時,只要在螺旋線中央輕擊或泡入水中蝸牛便能鉆出身子。通過簡易的活動,適時對觀察結果交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開展各種生活化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又動腦,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明白實驗就在身邊,實驗與生活息息相關。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把生活與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構建這種從生活走進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學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學形成會學知識、會用知識的良好習慣,這樣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課堂教學僅完成教學目標是不算完全成功的,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