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坤 尹婧
(1.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401520;2.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35000)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是發(fā)生認識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要論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階段及每個階段的特點,他認為兒童每個階段的心理特點不同,認知發(fā)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之前經歷的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14、15歲)。在第一階段兒童只能感知光和運動,在第二階段后期兒童開始有認知能力,有信號接收,并且愛模仿周圍人或物,直至最后階段其認知水平已基本達到成人的思維水平。動畫片中生動的故事內容、鮮明的色彩以及動畫人物夸張有趣的表演,適合了兒童在第2、3、4幾個階段成長過程中幼兒審美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同時,兒童在觀賞動畫片的過程中是一個自我認知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自我認知及對社會的認知,很大程度會受到動畫片的影響。
施拉姆(美國傳播學學者)曾提出,兒童是主動的信息需求者,并不是孤立的、被選擇的個體。兒童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特征去選擇適合的媒介內容。媒體影像中的動畫片可以各種各樣的提供信息,提供給兒童以取舍。兒童觀賞動畫片是娛樂的需要,再者就是其認知發(fā)展,交際交往的需要。動畫片中夸張的人物造型、表演,鮮明的色彩,非常貼近兒童心理及思想情感的特征,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審美求要及心理接受能力。據(jù)調查所知,75%的兒童喜歡看動畫片,并且會模仿動畫片中的人物說話或者表演。這是因為,在觀看動畫片的過程當中,正是兒童在進行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過程。他們會將自己類比成某個動畫人物,去理解人的交際交流方式方法或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動畫片中人物的交流方式、語言表達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自己的交流表達方式。可以說,動畫片是兒童認知世界的一個平臺,在兒童的世界里透過動畫片中人物的表演來刺激引導兒童認識客觀世界、認識自己。
兒童從母體脫離出來后,并未能認知世界,并且對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感到無法理解、恐慌和不安。兒童并不能分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對客觀世界沒有概念,兒童處在對自我的一個理解過程當中。動畫片中很多故事情節(jié)都會涉及到“我”與他人的關系,兒童借助動畫情節(jié)將自己進行類比,來實現(xiàn)對自我、他我和客觀世界的認識。例如,動畫片《尋找小丑魚nimo》中小丑魚與其他魚長相不同,后面因為好奇心離開他的爸爸。兒童從母體出來后,不能分清自己與母親的差別,會以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自己是母親,母親也是自己,所以當母親遠離自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而在動畫中,小丑魚離開父親這樣類似的情節(jié),映射到兒童心理,讓其了解到自己與他人的區(qū)別,自己總是要與母體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樣兒童會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在動畫中找到答案,以消除自己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動畫片塑造出的鮮明的人物形象,會對兒童產生深刻的印象。如超人英雄、好人與壞人。動畫故事情節(jié)中經常會展示出與人為好,幫助他人就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如,《超人總動員》中,超人總是樂于助人,在人為難的時刻出現(xiàn),解救人于任何艱難險阻,同時超人的行為受到了所有人的夸贊、表揚和喜愛。這樣的情節(jié)會映射兒童心理及行為表現(xiàn),其在日常生活中會主動去與他人示好或幫助別人,希望自己也收到別人的喜愛。這樣,兒童的人格及價值觀念在動畫片中人物關系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摸索真實社會中的真、善、美、惡與丑等觀念。
動畫片中的語言結構簡單、意思簡潔明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兒童喜歡模仿動畫角色的語言或表演。在這種模仿的過程中兒童去了解學習語言的表達,逐漸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動畫中的人物的交往方式,會為兒童提供一些交際法則或規(guī)則參考。如活潑開朗善良,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等行為會得到贊揚,做了壞事要受到懲罰等。這些都會對兒童的心理或行為產生描述或強化,引導兒童自我的交際方式、價值觀念的形成。
當然,動畫片對兒童的心理及認知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動畫片的質量良莠不齊,優(yōu)秀的、具有正面積極向上的動畫片會對兒童產生正確的認知向導。但是有些動畫片中含有暴力、血腥等因素,則會對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產生反方向的影響。兒童過度的沉溺于動畫中易對其產生視力、行為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因此,極向上健康的動畫會幫助兒童認識自己、認識客觀世界,反之則背道而馳。
動畫是兒童成長時期不可或缺的部分,兒童在動畫中的情節(jié)、角色表演、語言表達、交際關系中將自己生活中的困惑進行類比,并理解歸納自己的思維和邏輯,形成自己特有的交際方式并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價值觀念。動畫片是兒童認識自己和客觀世界的窗口,是自我學習和成長的一種方式。
[1][瑞士]讓·皮亞杰,付統(tǒng)先譯.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許政援,沈家鮮.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3]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