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娜 (廣西民族大學 530000 )
廣西南寧的芭蕉香火龍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民間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南方稻作文化在民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源于古代壯族傳統(tǒng)社會的祭祀活動,幾經(jīng)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民間節(jié)日慶典活動,借助它,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芭蕉香火龍是民間記憶重要的一部分,在2011年的“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大賽”上,壯族芭蕉香火龍由開始的不被人看好到最后金榜題名獲得了金獎,沉睡已久的芭蕉香火龍以不可阻擋的氣勢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
廣西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東鄰經(jīng)濟發(fā)達的廣東,西南接壤越南,南瀕北部灣,是中國南部沿海的一個高速發(fā)展龍頭省份,其系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和熱量豐富,四季宜耕,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首付南寧素有“美麗綠城”之稱。區(qū)內交通便利,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廣西充滿魅力,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當?shù)馗髯迦嗣穹笔⒌纳?,他們?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龍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香火龍分為三部分:龍頭、龍身、龍尾,其以木棍為支撐,麻繩為紐帶,全身布滿綠色芭蕉葉,栩栩如生。關于香火龍的來源,當?shù)赜幸粋€美好的傳說。上古時代,長塘大旱,農作物顆粒無收,農民饑寒交迫,在死亡邊緣苦苦掙扎。當時南海龍王太子巴龍在邕州境內修煉,善良的他雖憐憫百姓,可是修煉功夫還未達到呼風喚雨的程度。于是他化身芭蕉林成為食物解救眾生。缺糧的百姓靠芭蕉葉、芭蕉桿存活下來,但巴龍卻因為百姓解難元氣大傷,雖說是行善,卻觸犯天條要受到懲罰。于是長塘百姓為巴龍請愿,集體身著芭蕉葉起舞,以使巴龍免受責難。在壯族人民心目中,龍是至高無上的形象,是人們心目中神奇威嚴的吉祥象征。
芭蕉香火龍儀式整體分為三部分:儀式前的準備、進行中的儀式以及儀式后續(xù)。儀式前主要是一些準備工作,籌集資金、置備祭品、邀請師公、準備飯菜等。儀式舉行階段最為重要主要有:
(一)開壇請圣。立幡朝幡,燃放鞭炮,擺上三牲、水果、點心及酒等供品,師公在祭壇前燒香燃紙,各種樂器一齊響起,聲音震天動地,寓意已做好準備,迎接各位神仙蒞臨。
(二)廟前點睛開光。師公在特定的時間用朱砂為香火龍點睛,炯炯有神的大眼仿佛在觀看著群眾的朝拜。
(三)師公安龍。師公身著象征吉祥的大紅師服,手拿香火,雙眼緊閉,嘴里默默叨念著“請龍王到位”的咒語,然后按照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將各個龍王安置好。
(四)儺戲娛神。伴隨著大小鑼及大小鈸的節(jié)奏,師公變換著舞步穿梭繞行,表情莊重。
(五)舞龍。這一步娛樂性質比較強,師公退場,旗手舉著標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彩旗緊隨其后,香火龍在旗幟后面或翻滾或跳躍,場面甚是震撼。
(六)謝龍,請龍歸潭。巡游儀式結束,在香火龍周圍燃放鞭炮禮花,旗鼓喧天,煙霧繚繞,似乎龍在騰云駕霧,回歸龍宮。
儀式后續(xù)則是人們爭先拿龍須龍筋,放到自家屋中,保佑平安,鎮(zhèn)宅辟邪。
任何一種儀式都與當?shù)亟?jīng)濟、政治、文化密切相關,南寧芭蕉香火龍是壯族地區(qū)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功能。
(一)祈福功能
不管芭蕉香火龍怎樣演變,祈福是其永遠不變的宗旨。通過香火龍儀式人們希望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希望家人平安事業(yè)順利,通過婦女抱著小孩爭著觸摸龍頭龍身就可以看出,人們是希望沾龍氣,驅邪禳歲,獲得福氣。
(二)精神蘊藉功能
人們在毫無規(guī)律的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在不可預知的未來面前,人們需要精神的寄托。芭蕉香火龍能給人們一種信仰的幸福,從而獲得平安的共鳴。
(三)娛樂功能
現(xiàn)今的芭蕉香火龍儀式宗教性和儀式性逐漸降低,娛樂性明顯增強?,F(xiàn)在的香火龍表演集唱、跳、舞、念等諸多元素于一身,更多追求的是舞臺效果,強調舞臺的整體美。人們在觀看儀式時,不僅可以享受視覺的盛宴,從中亦可獲得心靈的放松。
(四)族群維系功能
舞龍非一人能完成,它是世世代代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芭蕉香火龍展示出了壯鄉(xiāng)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壯鄉(xiāng)人民的團結和向心力。在舞龍狂歡的氛圍中,濃郁的民族文化增強了壯族人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激發(fā)民族豪情。
(五)文化傳播功能
芭蕉香火龍在儀式展演中釋放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如服飾飲食等,外來的游客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這無疑在潛移默化中擴大了壯鄉(xiāng)的知名度,促進了壯鄉(xiāng)的文化傳播。
芭蕉香火龍儀式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的傳統(tǒng)民俗民間活動,以娛神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是壯民農耕生活的縮影,是壯民龍崇拜信仰在民俗中的活態(tài)體現(xiàn),芭蕉香火龍凝聚著壯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具有祈福、娛樂等社會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芭蕉香火龍面臨著創(chuàng)新失傳等問題,在重視保護民族特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加強對芭蕉香火龍儀式的研究,無疑是保護傳承壯族特色文化的一種手段。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2]李柳赟,許燕濱.論南寧民俗節(jié)慶文化中民俗主義問題——以香火龍民俗文化旅游為例[J].文學界,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