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英姿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系 湖南懷化 418008)
“印象劉三姐”民族文化傳遞與藝術創(chuàng)新
歐陽英姿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系 湖南懷化 418008)
“印象劉三姐”作為地方文化與旅游業(yè)結合山水實景劇是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典范。在其編排和演繹過程中融入了多種地方文化元素, 實現(xiàn)了民族文化全方位的展示和傳遞。演出中大量運用先進現(xiàn)代電子技術手段和精美的舞美設計, 從藝術創(chuàng)新形式上使觀眾有了全新的審美體驗。
印象劉三姐;文化品牌;山水實景;審美
“印象?劉三姐”經過創(chuàng)作團隊5年的艱苦編創(chuàng),作為山水實景的開山炮,一鳴驚人,開創(chuàng)了中國演藝產品的全新形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自2004年正式公演以來,近10年間,每天演出2場,場場爆滿,旅游旺季時每天3場仍出現(xiàn)一票難求的現(xiàn)象。
該項目2004年入選全國首批42個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先后榮獲第二屆中國演出盛事獎、中國鄉(xiāng)土文化藝術貢獻獎和文化部首屆創(chuàng)新獎,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地、會議、最佳旅游體閑度假推薦項目?!坝∠髣⑷恪敝阅軌虮蝗绱硕嗟拇蟊娊邮?,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點:
山水實景音樂劇其核心就是主題創(chuàng)意。即主題創(chuàng)意就是生產力。眾所周知,壯族自古以來就有歌圩之俗,“歌仙”劉三姐實質上就是壯族歌圩的女兒,是壯族人民能歌善舞者的“典型形象”尤其是。其實,無論是歌劇、舞劇、采調劇、劉三姐早已聲名遠揚。特別是在上世紀1961年代長春電影制片廠又將“劉三姐”搬上了銀幕,從此“劉三姐”這一品牌形象更是紅遍大江南北,傳到五湖四海,聞名天下。
無數(shù)事實證明,一個品牌的打造,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積累,才能顯出特色,深入人心。那么,如果借助原有的“老牌”來打造“新品牌”,就不僅切實穩(wěn)妥,而且事半功倍?!坝∠髣⑷恪鼻擅钪幎荚谟诮栌昧恕皠⑷恪边@一獨特的品牌資源和名冠天下的桂林山水來大做文章,以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內涵為“原點”,以壯族著名的“劉三姐文化”為出發(fā)點來創(chuàng)造現(xiàn)代的壯族歌謠文化。通過對當?shù)孛褡逦幕M行深刻的挖掘,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等元素創(chuàng)新組合,不露痕跡地融入山水,還原于自然。在縱向上加以延伸,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自古以來,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而陽朔山水又是桂林漓江風景最有代表性的。因此,利用這么得天獨厚迷人的山水風光,在山水中體驗廣西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印象劉三姐”首次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tǒng)的演出場地的模式。第一次以真實的山水為背景。在方圓約兩公里的漓江水域演出,以12座山峰為背景,附近是桂林市陽朔縣的木山、田家河、木山榨、貓仔山等幾個小山村,突破了“一面舞臺三面墻”的傳統(tǒng)劇場結構。該劇中將歌仙“劉三姐”的山歌、廣西少數(shù)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多種元素創(chuàng)新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帶給了觀眾全新的視聽感受,整場演出氣勢磅礴,詩情畫意,實現(xiàn)了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人們回歸到以天為幕,地為臺,山為屏,歌舞為媒的自然原生態(tài)當中。
當全劇音樂開始響起時,“印象劉三姐”的舞臺從遠處的山間順著江水蜿蜒到觀眾所在的梯田型180度全景視角的江上半島,岸邊優(yōu)美的鳳尾竹、水中隱藏的棧橋,隨著四季的變化,可融入天上群星或漓江煙雨或四時之季象,通過光影、色調、明暗等對比手法,虛實結合,體現(xiàn)無限延伸的魅力,烘托出一個極富層次感的變化的大舞臺。山水實景大舞臺需要舞臺更多的演員才能與之匹配。據了解,該劇中參與演出的所有演員達600余人,他們是沿江的漁民,還有少數(shù)民族姑娘,演出服裝多姿多彩。當舞臺、燈光、服裝、演員、道具在同一時間展示出來,“印象劉三姐”給人展示出了天大、地大、人多的視覺盛餐。
在科技日益發(fā)展的現(xiàn)代,科技的運用已經成為了一場演出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F(xiàn)代光影技術的運用十分普遍。色彩除了可以帶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外,還可以結合演出來表現(xiàn)劇情發(fā)展的節(jié)奏和所要表達的情緒。
“印象劉三姐”由于陽朔山水實景舞臺的特殊性,對于燈光舞美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谶@種特殊性,在演出中創(chuàng)作者大量的使用了先進的光影技術來渲染所要表達的氛圍。”印象劉三姐”采用環(huán)境藝術燈光工程、煙霧效果工程燈、天然環(huán)境形成的立體聲效果,突破了傳統(tǒng)的劇場結構,從視界上延伸、創(chuàng)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在燈光舞美等方面運用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手段,配合自然山水,靈活展示亦真亦幻的藝術情景,營造出強烈的視聽效果。遠處的山在追光燈下隱現(xiàn)出柔和的輪廓,近處緩緩展開滿江被漁民拉扯的條條紅稠,在漓江夜色煙霧的背景下讓人視覺備受沖擊。飛揚的冷色被導演用到極致,月亮上仙女飛舞旋轉著,一群代表本土文化特色的演員在優(yōu)柔的水面翩翩起舞,用獨特的舞蹈語言演繹著劉三姐的生活方式。壯、苗、侗、彝、瑤、松佬等民族的艷麗服飾隨燈光的變化,給觀眾呈現(xiàn)出各個不同的視覺效果。
“印象?劉三姐”劇目總體結構分為:“序?山水傳說”“紅色印象?對歌”“綠色印象?家園”“藍色印象?情歌”“金色印象?漁火”“銀色印象?盛典”和“尾聲?天地唱頌”幾個章節(jié)板塊組成,整個劇目充分的體現(xiàn)了導演張藝謀式的文化藝術色彩觀,用色彩解構了整部作品。
印象演出開始時,在萬籟俱靜的江面上,“劉三姐”舒緩的前奏隨著大屏幕由遠及近,緩緩地渲染了整個空間。突然,一聲清脆的女聲打破了寂靜的夜空,隨之響起嘹亮的歌音把觀眾帶入了壯鄉(xiāng)的柔美。紅色印象中在燈光的映襯下,浩浩蕩蕩的漁民劃著竹筏從各個不同的方向駛進漓江,幾百位漁民拿著紅綢再現(xiàn)了他們勞動生活打漁撒網的生活場景。紅色充斥著我們的強大的視覺,帶來了震撼的內心的效果,體現(xiàn)了漓江兩岸的勞動人民熱火朝天,辛勤勞作的火紅場面。
綠色印象中,竹排在彩色的江霧中漂蕩,構成一幅幅夢幻煙的漓江圖。當漁火把“劉三姐”鑲嵌在山水中,緩緩向觀眾駛來。隨后的幾百艘漁船上的漁火,把江水點綴得如點狀星火,靠攏又連成片,場面浩大。
銀色印象中,遠處從江岸各個角度,在一盞盞漁火的引導下,駛向江面中央。突然燈光一亮,眼前一片銀色,利用燈光和色彩交錯變化,加上背景音樂的襯托,此時演員與天、與地,如此貼切地融合在起,創(chuàng)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美到極致。
每一次色彩的變化代表一個章節(jié)部分的結束,下一個部分的開始。在“印象劉三姐”中,全劇就是這樣傳遞出審美的體驗和特征。繽紛色彩的變化營造詩如夢的視覺效果,劉三姐的民族文化主題與印象主義風格完全融合在一起。將藝術元素無形地融入于山水之間,再現(xiàn)山水的朦朧迷幻的印象美,以致升華到人、山、水的靈魂美。
總之,“印象劉三姐”的藝術創(chuàng)新不單單是一些民間歌舞、風俗、儀式的展示,它是用高雅的藝術形式對當?shù)氐拿褡逦幕M行傳遞和滲透,用生命與自然的對話來更大程度地滿足游客對旅游文化的需求在天人合一的情景中,讓觀眾真正體驗到了藝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內心巨大的震撼。
[1]王慧.“印象之美”談“印象劉三姐”的“印象”美[J].人文論壇.
[2]張潔夫.試論旅游實景演出中文化意象傳遞與試聽美的融合[J].旅游論壇,2011.4.
[3]張中波.山水間的藝術——略論藝術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的山水實景演出[J].四川戲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