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對學齡前的孩子,執(zhí)行規(guī)則時,有幾點要注意:
少用語言,避免反復地講道理,說白了就是“少嘮叨”。一般情況下,用簡潔的語言提醒一兩次就夠了,孩子再不遵守,大人就應該有所行動。我們常見的情況是:大人越說,孩子越不做,孩子越不做,大人就誤以為沒“說明白”,于是變著花樣地繼續(xù)“說”,孩子被越說越煩,大人自己也越說越氣,直到一方情緒爆發(fā)(一般都是大人先受不了),另一方也跟著引爆。
真心接受并安慰孩子的哭鬧。幼兒學步時摔倒,摔疼了就會本能地哭,此時我們只需要給他揉一揉摔疼的地方,而不會去指責他“為什么總是學不會走路”,因為我們認為學步時摔倒是很正常的,并堅信他將來一定能學會走路。同樣,既然還是孩子,他就不可能處處言行得當,一旦犯錯而被約束時,他就會本能地不高興。此時我們只需像“揉揉摔疼的地方”那樣,安慰并陪伴他度過這段心情低落的時間,然后用滿懷信心的神情和語氣告訴他:將來你一定能做好。
安慰情緒時,孩子經常會說一些無理的話,比如:你是世界上最壞的爸爸。但這些話正說明,孩子依然相信:在爸爸媽媽這里可以“盡情傾訴”。面對孩子的無理指責,報以寬容的微笑,孩子平靜下來后,一定會激勵自己在將來更加負責。
另外,要允許孩子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即使他是明知故犯地試探我們。這時,只需要準備好這樣的心態(tài):沒關系,他還是個孩子;沒關系,他一定會長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