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平
“最家長”雜志常常接到家長的求助電話(信)。我們無法給出標準答案時,家長就焦慮了,我們理解,咱們都是看標準答案長大的哈。
漫畫看與不看?癡迷到啥程度?應該看到幾歲?大家希望答案像元素周期表一樣,一目了然才好呢。但正如每一片樹葉都有各自的形狀(哪怕極微?。恳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因人而異的。
我們小的時候是放養(yǎng)的。因為家長對孩子沒有那么大的企圖心,想讓孩子成為巴菲特或比爾·蓋茨;也沒有那么大的擔心,怕孩子成為黃洋或馬加爵。現(xiàn)在想想,是我們的福氣。那時我們還是作為一個活蹦亂跳的人,一個生命而成長,這樣的成長,被尊重了。也走過彎路,也摔過跟頭,爬不起來的時候爹娘拉了一把,也是順著孩子那個勢推了一下。
一個孩子的問題,如果不破底線,能有多大呢?生命自會找到它們的出口。
記得小時候是看漫畫的。院里有大字報,劉少奇的鼻子上點了不少紅點,我一直認為是酒糟鼻子。后來又有林彪,眉毛是“八點二十的鐘表”狀。報紙上的工農(nóng)兵三個拳頭伸出來像三座山。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符號,人人都是看漫畫長大的一代,鄉(xiāng)村墻上寫的 “結(jié)扎好結(jié)扎好結(jié)扎就是好”,小孩子哪能理解結(jié)扎是啥,還不是旁邊簡筆畫的一頭肥豬幫了大忙。
西方名著的木刻插畫,是那一代人的記憶,《包法利夫人》拉著手風琴的人,《呼嘯山莊》讓風吹起的裙子。小人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釣魚的時候,冬妮婭躲在樹后喊:“咬鉤了,咬鉤了!”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僅次于列維坦的俄羅斯偉大的世俗風情畫。不同風格和口味的漫畫伴隨我們成長。
不記得我們家長會荒唐地認為看漫畫書會毀了孩子。媽媽如果撕了書,必定有別的原因,可能是爸爸沒把工資全交給媽媽,也可能是奶奶又護了孩子的短。
如果一個孩子給毀了,那必定是因為爸媽連日的戰(zhàn)爭,摔盤打碗指桑罵槐,或者大人間無休止的冷戰(zhàn)。孩子擔著他們的小膽兒無法承受的心七上八下,心思沒法用在學習上,再交上兩個惡友引他們下道,就徹底毀了。
至于說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只看漫畫,別的啥都不看,也應該有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某一門課程一個階段沒學好,知識鏈斷了,干坐在課堂上啥也聽不懂,漫畫書或許還能讓他熬下去,那時候家長應該想辦法給孩子補課了(此處略去N個“或許”,還是那句話,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漫畫應該作為幼年階段的讀物,還是可以終生看下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從技術(shù)角度的分析,前面的文章已經(jīng)說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對于沉湎于漫畫不可自拔的孩子,家長需要審視一下: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太單調(diào)了,除了功課,別無他物:四季不去野游,父母沒有愛好(為稻糧謀的工作不是愛好),又沒有朋友,甚至孩子打球、看場電影都被剝奪了,一心訓練他們成為一架考試機器,生命沒有彈性,不給他們減壓。他們就一心只想逃到漫畫的世界中去,在閱讀中得到滿足。這樣想一想,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孩子沒瘋掉沒跳樓,還多虧了漫畫。
又或孩子是不是除了課本,家里沒有閑書可看,爹娘下了班,除了電視就是麻將,要么就是八卦扯淡,孩子自己攢下錢買漫畫書看,是小小的樂趣。
以上種種,都需要家長反思自己的生活。不要拿“俺年輕時就是這么悲催地學習過來的,現(xiàn)在還應該感謝過去的悲催”來自欺欺人,這樣的話孩子根本就不要聽,他們還會看不起咱們。
還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漫畫中的人物,照著那些人物的形象打扮自己,如果只是一個階段也很正常,就像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偶像,有的去追星,有的去追虛擬的人物(似乎比追星更有一些想象力呢)。但如果就此拒絕成長,活到30歲了還拿著娃娃音說“我們女生就喜歡拿奶瓶喝水”,那是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出了問題。沒有漫畫書,他們也愿意停留在小孩子的階段,或許是他們對現(xiàn)實太失望了。
如果孩子看的漫畫讓家長不安了,先別忙著撕書,向孩子借來看看,像所有的書一樣,有好漫畫,也有壞漫畫。
好的漫畫就像好的藝術(shù),是人間的宗教。好的漫畫是通心的,能讓人的心平靜下來,心生愛和欣喜;不好的會有暴力和色情,讓孩子浮躁或產(chǎn)生邪見。與孩子共讀,才會有共同語言,家長的建議他們才會聽,最不可取的是看也不看就撕書,這一簡單行為,直接就把我們打入“無能”“白癡”之列了。
不少70后是看漫畫長大的,他們中的不少人成為業(yè)界的精英,聽聽他們說說讀過的漫畫,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些人由此喜歡了藝術(shù),有些人有錢之后甚至投奔藝術(shù),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謂由富而貴,就是說除了錢,還應該有更高雅的追求。
退一萬步說,一個窮人喜歡藝術(shù),也比身邊的窮人會多一點錢、多一點閑和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