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贏家?
失敗見“人心”
哲理的故事:
2014年3月14日,《最強大腦》國際賽的第一場,中國隊對戰(zhàn)意大利隊。12歲的李云龍作為中國戰(zhàn)隊的一員,對陣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記憶51隊新人的站位順序。由于一個小誤會,李云龍一度認定自己擺放錯誤,在現(xiàn)場崩潰大哭,反復強調著:“我記對了,但是我擺錯了”。他的哭,起初讓人心酸,接著就讓人覺得焦躁,進而感到煩心。
同樣是12歲,意大利男孩安德烈的表現(xiàn)則令觀眾相當意外。比賽中安德烈一直表現(xiàn)得很從容,雖然李云龍速度要快得多,但安德烈仍然不慌不忙,完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當李云龍失聲痛哭時,安德烈也隨之落淚。
當李云龍逆襲獲勝時,安德烈送上了大大的擁抱。他說:“我剛才很擔心李云龍,他看起來很難過,我早就想去擁抱他?!卑驳铝易匀涣髀兜膽B(tài)度和想法,令節(jié)目主持人蔣昌建感到驚喜之外,也獲得了現(xiàn)場觀眾的集體支持。他的沉著和友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賽后,很多觀看過節(jié)目的觀眾紛紛表示,投入比賽關心對手的安德里,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贏家”。
故事的哲理:
總是一味求勝,追求智商和理性的成功,注定將很難面對挫折,而注定更加脆弱。如何面對失敗,比如何取得成功其實更重要。人生不只是結果的輸贏,商業(yè)更是如此。沒有淡定的自信,沒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沒有愿賭服輸?shù)膹姶笮睦硭刭|既不會成功,更不會幸福。
腳印的頂端
成功就是超越本我
哲理的故事: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著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過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靜的山頭只聽見腳踩著雪發(fā)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柴,頭頂凜冽的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好不容易爬了許久,滿以為離山頂近了,可是抬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
樵夫沮喪極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xiàn)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盡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遍苑蚱v地坐在地上?!昂冒?,我教你一個辦法?!闭f完,佛祖把手向農夫身后一指說,“你往身后瞧去,看見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遍苑虿唤獾卣f。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后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為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遍苑蚶硭斎坏鼗卮稹?/p>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著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么遙遠,多么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于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闭f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著佛祖的指示,果然輕松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家。(楊喜文)
故事的哲理: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是和他人去比,還是與自己去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著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著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獲多少。
一個關鍵的橘子
領導者的“細節(jié)”辨識力
哲理的故事:
威爾遜是假日酒店的創(chuàng)始人。一次,威爾遜和員工聚餐,有個員工拿起一個橘子直接就啃了下去。原來,那個員工高度近視,錯把橘子當蘋果了。為了掩飾尷尬,他只好裝作不在意,強忍著咽了下去,惹得眾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爾遜又邀請員工聚餐,而且菜肴和水果都和昨天一樣??吹饺硕紒睚R了,威爾遜拿起一個橘子,像昨天那個員工一樣,大口咬下去。眾人看了看,也跟著威爾遜一起吃起來。結果,大家發(fā)現(xiàn)這次的橘子和昨天的完全不同,是用其他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又香又甜!大家正吃得高興時,威爾遜忽然宣布:“從明天開始,安拉來當我的助理!”所有人都驚呆,覺得老板的決定很突兀。
這時,威爾遜說:“昨天,大家看到有人誤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個沒有嘲笑他,反而送上一杯果汁的人。今天,看到我又在重復昨天的錯誤,他也是唯一沒有跟著模仿的人。像這樣對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會盲目追隨領導的人,不正是最好的助理人選嗎?”(艾小荷)
故事的哲理:
領導力關鍵體現(xiàn)在善于“識人”,特別是在一些自然流露的細節(jié)中,能否細致觀察每個人并發(fā)現(xiàn)真正的“人才”。
賣報紙的“大學問”
欲取先與才能“無中生有”
哲理的故事:
韓國三星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李秉喆,小時候家境不好,為了生計,很小就得去賣報紙掙錢。
“你一天要跟我訂多少份報紙去賣?”報亭老板問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孩?!皠e的孩子能賣多少?”他羞澀地問。老板笑道:“這不好說,少的幾十份,多的幾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賠錢的?!崩畋鼏聪胂胝f:“那要100份吧!”老板有點吃驚,但還是給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著手來到報亭。老板納悶地問:“昨天剩下的報紙呢?”“賣完了,我今天想要200份。”李秉喆答。老板很吃驚,但還是給了他。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著手來了,張口要300份。老板十分驚訝,決定跟著他,看看他是怎么賣報的。李秉喆到了車站后,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四處叫賣,而是不停地往候車乘客手中塞報紙,等一個區(qū)域地乘客發(fā)完了,這才回來收錢。然后再到另一個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問:“會不會有人不給錢跑了?”“有,但特別少,因為他們看了我的報紙,就不好意思坑一個孩子的報紙錢了。跟那些把報紙砸在手里的報童相比,算總賬還是我賣得最多??!”李秉喆自信地回答。老板立即對他刮目相看。(成丕德)
故事的哲理:
企業(yè)的第一使命就是獲取客戶,贏利是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兩者絕對不能錯位。否則就只能先甜后苦做一錘子買賣,欲取先予與絕對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一種態(tài)度乃至一種智慧。
點評編輯:鄧純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