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高利珍
【摘 要】分析2004年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發(fā)現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新媒體是近10年來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影響廣泛而深遠,我國廣播電視研究具有關注實踐的傳統,是近10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鮮明的“技術導向”特征的原因。
【關鍵詞】傳播技術 廣播電視研究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從2004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學者對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發(fā)表的學術論文進行搜集匯總,并大致按照涉及頻率的高低,整理歸納出每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他們還采用關鍵詞解讀的方式進行總結概括和評說。經統計,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來學者們列出的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共94個,這些關鍵詞反映了近10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每年的主要選題和聚焦點,對其進行縱向梳理和分析,可以發(fā)現,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新媒體的產生是近10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
一、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是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梳理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發(fā)現涉及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發(fā)展、廣播電視新媒體的關鍵詞達19個,如移動電視、數字電視、手機電視、視聽新媒體、“iRadio”、網絡電視、3D電視、融合廣播等,占這一階段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鍵詞總數的近五分之一,而且每年都有涉及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發(fā)展、廣播電視新媒體的關鍵詞,具體見下表:
年份(關鍵詞數量) 關鍵詞
2004(1) 移動電視
2005(2) IPTV,手機電視
2006(1) 手機電視
2007(3) 視聽新媒體,網絡電視,數字移動電視
2008(1) 視聽新媒體
2009(2) 3G手機電視,數字電視
2010(1) 網絡電視臺
2011(3) “iRadio”,視頻網站,云電視
2012(3) 3D 電視,社交電視,3G手機電視直播
2013(2) 融合廣播,OTT TV
以上這些關鍵詞充分說明,近10年來的我國廣播電視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圍繞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不斷產生的新的廣播電視傳播技術、新媒體而開展的。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不斷產生的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新媒體是10年中每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之一,具體如下:
在2004年,從6月1日起,北京首批1000輛裝有移動電視接收設備的公交車開始行駛在北京各主干道上;年底,全國首家覆蓋全省的省級數字移動電視頻道——廣東數字移動電視頻道正式開播。這標志著我國移動電視傳播技術的成熟和移動電視這種新媒體在我國的誕生,2004年的廣播電視研究也較多地聚焦于移動電視,學者對移動電視的特征、收視環(huán)境、節(jié)目制作策略以及影響等多有研究。于是,“移動電視”成為2004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在2005年,電信部門將這一年確定為“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發(fā)展年”。4月,中國網通在IPTV中國峰會上宣稱將在全國大規(guī)模開通IPTV業(yè)務;4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將第一張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頒發(fā)給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這也意味著IPTV內容提供環(huán)節(jié)的空白得以填充,IPTV產業(yè)鏈已經初步形成。上海文廣與中國網通率先在哈爾濱開始合作,哈爾濱網通在數月時間內發(fā)展了3萬用戶。截止到2005年10月,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已經開始在超過40個城市開展IPTV試商用。這標志著網絡電視傳播技術在我國正式推廣應用和網絡電視這種新媒體在我國的正式產生,學者們也紛紛圍繞IPTV的特征、發(fā)展前景以及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對廣電與電信行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開展研究,于是“IPTV”成為2005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此外,2005年2月6日,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與上海移動聯合策劃制作的我國第一部“手機短劇”——《新年星事》正式播出;5月13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與中國移動通信在北京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議,推出“手機電視”業(yè)務,共同啟動了移動媒體的娛樂平臺;9月28日,上海文廣與中國移動共同宣布,正式開通手機電視“夢視界”,提供下載點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機電視節(jié)目。這些標志著手機電視傳播技術在我國正式進入應用階段和手機電視的正式誕生,“手機電視”也成為了2005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關鍵詞,學者們針對手機電視的特征、發(fā)展前景、運營模式以及社會影響等開展了大量研究。
進入2006 年,手機電視持續(xù)升溫,上海、北京、廣東都啟動了數字多媒體廣播方式的手機電視項目。國內移動運營商和廣電運營商對手機電視的發(fā)展紛紛寄予厚望,認為手機等移動便攜終端可以使人類從固定地點接收和固定設備接收電視信息的依賴和羈絆中解放出來,實現即時的、移動的、互動的、流動的收視。手機電視仍然是2006年廣播電視研究的熱點,學者們深入分析手機電視帶來的影響以及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等。因此,“手機電視”仍然是2006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2007 年8 月1日,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正式實施;9月,中星9號直播衛(wèi)星升空,有線、地面、衛(wèi)星和移動、多媒體開始全面數字化,以手機電視、網絡電視、車載移動電視為代表的新傳播技術和視聽新興媒體引起廣播電視研究者的廣泛注意,學者們研究視聽新媒體的特征、運營和內容管理等。“視聽新媒體”成為2007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而在2007年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移動多媒體廣播行業(yè)標準的啟動,引發(fā)了人們對移動多媒體,特別是數字移動電視的關注。移動電視主要有車載移動電視和手持移動電視,后者除2007年新開發(fā)出的專業(yè)手持移動電視外,還包括利用移動電視數據傳輸技術為手機、掌上電腦、MP4等便攜式接收終端提供的電視服務。學者們持續(xù)關注數字移動電視的發(fā)展、存在問題及影響等?!皵底忠苿与娨暋币渤蔀榱?007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此外,學界對網絡電視的研究仍然沒有降溫,研究者在對其定義基本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其作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并對其發(fā)展前景做出預測。因此,“網絡電視”是2007年廣播電視研究的熱門話題和關鍵詞。
在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界的關注點仍然集中在視聽新媒體。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廣電在數字新媒體領域的戰(zhàn)略布局構架基本完成,研究者關注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耙暵犘旅襟w”是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2009年,隨著3G手機電視傳播技術的逐步成熟,1月7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首批頒發(fā)3張3G營運牌照,這意味著多年來制約手機媒體發(fā)展的障礙開始得以突破。這引起了學者們對3G手機電視的廣泛關注,學者分析3G手機電視所帶來的影響、發(fā)展前景和面臨的問題等。于是,“3G手機電視”成為2009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此外,由于數字電視的入戶進程開始加快,廣播電視研究界又聚焦數字電視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影響等,于是“數字電視”也成為2009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重點話題和關鍵詞。
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絡電視臺(China NetworkTelevision,簡稱CNTV)正式開播。中國網絡電視臺是經過國家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國家綜合網絡視頻公共平臺,是以視聽互動為核心、融網絡特色與電視特色于一體的全球化、多語種、多渠道、多終端的立體化傳播平臺。根據Alexa的統計,一年內CNTV網頁瀏覽量已經進入了中國網站排名的前100位。這標志著我國網絡電視技術的成熟和網絡電視臺的正式運營。2010年的廣播電視研究聚焦中國網絡電視臺的發(fā)展,特別是其運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因此,“網絡電視臺”成為2010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2011年,隨著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數字化、智能化、三網融合、3G等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基于iPhone等智能終端的推廣和普及,學者們基于新媒體和新的傳播技術對于廣播媒體發(fā)展的影響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人提出了不同于傳統廣播而基于智能數字化媒介終端的廣播媒體“iRadio”概念。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時代的“I族”具有以自我為中心選擇媒體,高度自主化、個性化的特征,廣播如果不能進入“I族”的生活,必將在媒體競爭中出局。因此,廣播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應是基于智能數字化媒介終端的“iRadio”?!癷Radio”等智能終端可以更好地突破目前數字化廣播的傳播模式和廣播傳播的單向性。在三網融合背景下,廣播基于3G通信網絡的智能數字化媒介終端將得以實現。學者們研究了基于智能數字化媒介終端的廣播媒體iRadio的可能性、優(yōu)勢和發(fā)展前景、發(fā)展策略等。因此,“iRadio”就成為了2011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此外,2011年7月31日,“江蘇有線云媒體電視”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宣布云媒體電視研發(fā)成功,繼單向數字電視、互動數字電視之后,第三代數字電視——云媒體電視駕“云”而來,引起了我國廣播電視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對云電視的內涵、特征及前景問題進行了探討?!霸齐娨暋币渤蔀?011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同時,三網融合的推進,使得網絡視頻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也被廣播電視研究者所關注。他們研究視頻網站的營利模式、發(fā)展趨勢以及傳統電視臺面對新的競爭環(huán)境如何轉型應對等幾個方面。“視頻網站”也被列為2011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2012年元月,由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六家單位聯合開辦的國內首個立體電視(3D電視)綜合性試驗頻道開播,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國3D 電視試驗播出 2400 多個小時,國內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130家有線網絡公司接收了該頻道。這標志著3D電視傳播技術在我國正式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3D電視媒體呼之欲出。3D電視也成為2012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新熱點,學者們關注3D電視將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其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等?!?D電視”于是成為2012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由于智能手機及微博的廣泛應用,倫敦奧運也被稱為首屆“社交媒體”奧運會。因此,有學者研究伴隨社交媒體的崛起,電視的觀看方式可能發(fā)生的轉變,提出了“社交電視”概念,研究其發(fā)展前景,于是“社交電視”成為了2012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此外,還有學者探討了運用3G手機作為拍攝、傳輸工具實現的電視直播可能引起的電視新聞直播領域的重大變革,因此,“3G手機電視直播”也成為2012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2013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發(fā)展,以及媒介融合的進一步深入,學者們對廣播媒介與新媒體的融合也給予了充分重視。首先,有學者研究了廣播與移動互聯網的融合問題,認為廣播是最具有移動互聯網特征的傳統媒體,移動互聯網具有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動化的特征,二者的傳播學特征最具有趨同性;移動互聯網時代,音頻是最容易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音頻和移動互聯網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業(yè)模式和營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優(yōu)勢。其次,有學者研究了廣播與智能手機融合的問題,認為手機與廣播從終端來說具有天然的嫁接功能;廣播的音頻非常適合數字化與網絡化轉換,一些傳統廣播電臺應需開發(fā)了應用程序(App),網絡電臺App也受到了用戶的歡迎。再次,還有學者研究了廣播與微博的融合——微電臺,認為它成為傳統廣播適應新媒體挑戰(zhàn)的變身形態(tài),打破了傳統廣播地域和終端的限制,改變傳統廣播線性的單向傳播模式,實現了邊聽邊聊的交互傳播,而且借助微博平臺,實現了聲音、圖片、文字并茂的傳播方式。廣播電臺不再只是聽得見,而且變成了看得見的廣播、互動性強的廣播,增強了對年輕聽眾的吸引力和黏性。學者們研究了廣播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微博等融合的可行性、發(fā)展前景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等。“融合廣播”就成為了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此外,2013年1月,原國家廣電總局下發(fā)《關于促進主流媒體發(fā)展網絡廣播電視的意見》,鼓勵各臺運用OTT TV(指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目前有央視國際、上海新聞傳媒集團、華數傳媒、南方傳媒、湖南廣播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7家媒體擁有了互聯網電視牌照,還有7家準入的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機構,負責提供互聯網電視內容。因此,OTT TV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學者們重點探討了OTT TV對傳統廣播電視產業(yè)的沖擊以及應對策略等?!癘TT TV”也被學者列為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
總之,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鮮明的以傳播技術發(fā)展為導向的特征,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產生是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和選題來源。
二、廣播電視研究關注傳播技術發(fā)展的原因
近10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注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產生與應用,呈現出鮮明的“技術導向”特征,分析其形成動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發(fā)展迅猛,廣播電視新媒體不斷產生
進入21世紀,一方面,網絡傳播技術、衛(wèi)星傳播技術、移動傳播技術,特別是數字傳播技術快速發(fā)展,為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政府、廣播電視媒體和企業(yè)重視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隨著我國媒體的市場化進一步深化和國外廣播電視媒體咄咄逼人的挑戰(zhàn),特別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廣播電視市場乃至整個媒介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廣播電視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發(fā)展壓力,轉而紛紛將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特別是融合了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如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視為搶占市場先機、搶占市場制高點的利器和新的增長點,大力推進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促使廣播電視新媒體不斷產生和推廣;而我國政府也基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考量和國家軟實力發(fā)展的需要,大力支持廣播電視傳播技術和廣播電視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推廣。如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將這一年定為“數字發(fā)展年”,“數字化”被確定為國家的一項政策,大力推進全國廣播影視的數字化;2010年1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推進“三網融合”的階段性目標;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調整優(yōu)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三網融合”被確定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策并在政府的推動下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此外,電信企業(yè)、網絡企業(yè)以及其他一些廣播電視業(yè)外資本也非??春脧V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前景,大力投資支持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移動電視、網絡電視、3D電視、OTT TV等在這10年間產生、應用,逐步推廣,有的已初具規(guī)模。
2.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影響巨大
與紙質媒介在傳播技術上長期保持不變,受傳播技術變化的影響較小不同,廣播電視作為電子媒介,是現代科技發(fā)展的產物,本身技術含量高,并且受技術變化影響特別大。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對廣播電視領域影響巨大,甚至會導致廣播電視領域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如網絡電視傳播技術的應用和網絡電視媒體的產生,就帶來了電視收看的革命性變化,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收看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被動的電視收看模式,實現了電視以網絡為基礎按需觀看、隨看隨停的便捷方式。而這必然會給廣播電視傳播理念乃至整個媒體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
傳播技術和新媒體對廣播電視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挑戰(zhàn),另一方面是機遇。因此,從事廣播電視研究的學者自然會非常關注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新媒體的產生給傳統廣播電視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并積極為傳統廣播電視業(yè)的應對尋找對策,其中主要思路是從傳播技術和新媒體中去尋找發(fā)展機遇。如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的發(fā)展給傳統廣播業(yè)帶來巨大沖擊,于是學者們紛紛研究廣播媒介利用新傳播技術、嫁接新媒體從而拓寬發(fā)展空間的問題,并提出了“iRadio”“融合廣播”等新概念、新思路。因此,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是近10年來我國廣播電視界重點關注對象。
此外,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除了對廣播電視領域產生廣泛而直接的影響外,甚至會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自然會引起也應該引起廣播電視界的高度關注,成為其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3.以實踐為導向是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傳統
長期以來,我國廣播電視研究很少形成基于理論問題而聚焦的學術關注。貼近廣播電視領域的實踐,關注廣播電視領域的發(fā)展,針對廣播電視領域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也就是所謂的“以實踐為導向”“理論跟著實踐走”,是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傳統和特征。作為對廣播電視傳播業(yè)務和市場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廣泛影響的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產生,自然是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分析近10年來我國有關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研究,也可以發(fā)現它們主要關注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特征、影響,研究其發(fā)展前景、目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主要是為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把脈和獻計獻策。
總之,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新媒體的不斷產生,其對廣播電視業(yè)、媒介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我國廣播電視研究關注實踐、貼近實際的傳統,導致廣播電視傳播新技術和新媒體成為2004年至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重要關注點,使近10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研究呈現出鮮明的“技術導向”特征。
【本文系國家社科課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政府傳播與政治溝通研究(13CXW035)”、昆明理工大學廉政文化傳播學科方向團隊(KKB08)、《新聞編輯學》精品課程(KKB05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辰瑤 《2004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05年第2期。
2.曹慎慎 《2005:中國電視研究十大關鍵詞》,載《中國電視》2006年第2期。
3.陳力丹 汪露 《2006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07年第2期。
4.陳力丹 陳秀云 《2007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08年第3期。
5.陳力丹 孫江波 《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九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09年第2期。
6.陳力丹 王晶 《2009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八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10年第2期。
7.陳力丹 董晨宇 《2010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七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11年第3期。
8.陳力丹 張能鋒 《2011年廣播電視研究的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12年第2期。
9.陳力丹 李志敏 《2012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上、下)》載《聲屏世界》2013年第1、2期。
10.陳力丹 廖金英 《2013年我國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載《聲屏世界》2014年第1期。
11.李靜 《“微”時代,廣播的轉型和升級》,載《中國廣播》2013年第7期。
12.商建輝 《跨媒體時代的經營戰(zhàn)略》,載《傳媒觀察》2007年第4期。
(作者王勇系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高利珍系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