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平
我省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fā)展為根本,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臺上,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有了很大的轉變,師生關系得到明顯改善,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探究式學習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還缺乏深層次的理解,部分教師的課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趕時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等等現象,課堂行為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問題一:教學情境化設計不合理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情境設計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的一種教學方法。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習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語文學習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知識學習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趣味。但在實踐中,個別教師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 “冥思苦想”,卻步入了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設計的誤區(qū),辛辛苦苦創(chuàng)設的情境,并不能達到期盼的效果。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因為被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tài)。
問題二: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
在很多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有的學生在合作中根本沒有任何的發(fā)現等等。還有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純粹是為了有討論的形式而組織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
問題三:課題教學只求“表面活躍”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盎钴S”,在回答教師提問時,下面學生們小手如林,“老師,我,老師,我……”的喊聲不絕于耳。即使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于學生下邊的表現,有的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于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里。其實,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問題四: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學習活動
實際上,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非常積極的參與者,也會有一些很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作為教師,學生小組討論的時侯,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
問題五: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的濫用亂用
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學設施的改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多。不可否認,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教學容量,增強直觀性,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是教學理念的更新。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應切合教學實際,應需而異?!霸谡n堂上,能用實物演示的,就別用教具演示;能用教具演示的,就別用課件演示;能讓學生親自操作的,老師更不要包辦代替?!?/p>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上述問題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作為在一線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如何克服苦難,應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發(fā)現并加以改正,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特有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語文學科具有其他任何學科都不可比擬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保持自尊的、個性化的閱讀姿態(tài),并通過適當的途徑把它傳遞給學生、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調動自己所有的人文和專業(yè)素養(yǎng),深入淺出,引領學生對作品進行多維的、細致的解讀,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各種語文能力才會同步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加強對教師的理論培訓和專業(yè)培訓
落實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理念,關鍵在于我們語文教師本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有著一定的難度,首先他必須對新課改理念有著較為完整的認識,能準確把握住新課改的內涵;其次,他要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必須對教育學、對心理學、對文學史、對藝術史、對文學作品、對文藝理論、對文藝批評、對語言學等學科有著比較深入的了解,甚至還必須了解相關學科的一些知識。第三,新教材注重了知識間的整合,運用了系統(tǒng)思想方法來編排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師都會有一定的適應過程。從內容處理上看,新教材的編者看到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已經接受了較好的學前教育這一現實,做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安排,運用了更科學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兒童數學思維的后續(xù)發(fā)展,使教材具有挑戰(zhàn)性。
(三)繼續(xù)重視教師基本功的提升
教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直接關系到一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本身要不斷加強學習,練好內功;要系統(tǒng)地鉆研教材,把握好教學目標、重難點;要深入了解學生,弄清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多動腦筋設計好教案,從知識技能框架、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選擇、教學藝術等方面不斷優(yōu)化,精益求精;要以科學的、理性的思維貫徹實施新課標中所提出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同時,繼承傳統(tǒng)中可取做法,取長補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教師要重視語文學科的現實背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去體驗和理解語文知識;要重視語文學習的活動過程,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的個性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總之,教師只有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