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刊登了對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的專訪。摘登如下:
問:您長期從事中國政治研究,如何看待中國的權力分配與制衡機制?
答:國內、國外一些學者往往認為中國并沒有一個權力制衡的機制,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有很多制度上的變化,包括權力終身制的消除,即鄧小平提出消除領導干部終身制,也提出了對各級官員年齡的限制,以及任期的限制,還有中央領導層面官員名額的地方分配。中央委員會通過年齡限制和任期限制實現(xiàn)了非??斓木⑥D換,這是中國政治的一大特點。如果你看美國國會,它的輪換比率是非常低的,其他國家也都是非常低的。但在中國,每過五年進入中央委員會的大多數(shù)人——一般是60%以上的委員都是新的。我做過統(tǒng)計,自十三屆中央委員會以來不僅僅有人次的更替,還包括職業(yè)背景的變化:從最初的老革命到后來被技術型所代替,再到現(xiàn)在職業(yè)背景更加多元化,特別是學法律和學經濟的專業(yè)人才的加入。而這一切都是在一個看似“一黨執(zhí)政”的體制中發(fā)生的,它外觀上的“不動”和內部的不斷輪換是中國政治很大的特點。
問:習近平總書記帶頭設立了一系列領導小組 (委員會),您怎樣看待這些舉措?
答:集體領導或權力制衡總有一些不利之處,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種矛盾,在西方是總統(tǒng)與國會之間的,在中國主要是集體領導之間的,從而使得很多政策貫徹不了。正是因為這樣,才要采取設立領導小組的方式來解決最高領導人權力受限很厲害的問題。這并不是要完全擺脫集體領導,它恰恰反映了中國政治發(fā)展在不斷尋求一種“最好”的平衡,即集體領導的制衡與政策的果斷推進之間的平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