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月蘭++潘志明++黃金林++陳祥++耿士忠++焦新安
摘 要:在微生物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對理論課、實驗課研究性教學及雙語教學進行了探索,在研究性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在“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的目的;實驗課教學自由選題、自主設計和實施實驗方案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雙語教學明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微生物生物學 研究性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25-02
微生物學是高等學校生物類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其專業(yè)知識是眾人思索的內容[1]。研究型教學法是一種訓練學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師研究水平的綜合性教學方法[2~3]。針對課程中的知識難點,開展“以問題為中心、互動教、主動學”的研究性教學,在《微生物生物學》理論課及實驗課授課過程中開展了多次研究性教學。這種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的研究型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科學研究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等的能力,也得到了校督導的好評。
1 理論課研究性教學的探索
在微生物生物學授課的過程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注意與國內外微生物學研究進展相結合,及時反映學科最新發(fā)展,體現(xiàn)該課程的基礎性和前沿性;另外,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熱點問題,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從非典型肺炎、超級耐藥細菌到H7N9禽流感病毒等等,都會在講授相關知識的時候巧妙的引用。此外,對于比較重要的又難理解的知識點,嘗試開展研究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微生物的產能代謝、基因轉移和重組等知識是《微生物生物學》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涉及到較多抽象的概念,微生物代謝類型及基因轉移等知識的復雜性,學生不容易理解,學習困難較大,內容容易混淆,如果采用滿堂灌教學方法,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容易形成教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痛苦”的局面。針對這部分內容,我通過開展研究性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微生物的產能代謝”研究性教學為例,研究型教學實施過程中,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自愿組合,以4-5人一組組成1個課題實驗小組,自主選材,從多種自養(yǎng)微生物和異氧微生物中選擇一種微生物,對發(fā)酵、呼吸、有氧呼吸、氨的氧化、硫的氧化、鐵的氧化、氫的氧化內容選取一種,對獲得能量的具體機制進行闡述,并對其生存及生產中的意義進行了闡明。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把知識理解得深入和透徹,同學們不僅去圖書館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還充分利用網絡獲得大量信息。根據學生提交的作品,從中選取了7部較好的作品,在班上進行小型答辯會。在現(xiàn)場教學過程中,校督導和學院青年教師參加了這次研究型教學,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究型教學。這次研究型教學達到了在“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的目的。
在對“微生物基因轉移和重組”這部分知識開展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實施過程與前者相似,但學生在制作的展示作品中技高一籌,對于細菌的接合作用、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及轉化等過程研制成Flash動畫,在播放的過程中加上學生詼諧的語言描述,同學們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了微生物基因水平轉移的幾種形式。通過上述研究性教學模的開展,不僅開闊學生視野,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專業(yè)興趣。
2 實驗課研究性教學的探索
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是質量工程的重要建設內容[4],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興趣和能力,必須大力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改革[5~6]。實驗研究性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可以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興趣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我們對微生物實驗課進行了研究性教學的探索。
在確立實驗主題的前提下,學生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具體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自行設計實驗路線,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實驗設計給予詳細的指導。整個實驗由全部由學生自主進行,包括準備實驗材料、實施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等;實驗結束后制作幻燈片,各組派一位代表講解,然后本小組進行具體操作;每組操作結束后同學們討論和點評,最后總結該計數(shù)方法的原理、優(yōu)缺點及應用范圍,提交研究性教學的報告。
以2012年開展的研究性教學的內容“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為例,“微生物數(shù)量的測定”是食品衛(wèi)生檢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微生物數(shù)量的計數(shù)方法是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的內容之一,由于不同來源的樣品中微生物的類群、數(shù)量不同,選用的處理和計數(shù)方法也不同,而計數(shù)方法涉及到無菌操作、純培養(yǎng)技術以及統(tǒng)計學方法,學生學習時對這些內容容易混淆,不能正確區(qū)分其異同點,掌握不扎實。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這部分知識能有感性認識,通過研究性教學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選擇的檢測對象分別為大型超市的涼菜、小攤上的肉夾饃、生豬肉、食堂里的豆腐腦、揚大消毒牛奶、自來水共六類檢測對象。
在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同學們對不同食品所采用的不同檢測方法以及細菌數(shù)量測定方法進行了講解并進行全程操作,其他組的同學會對操作組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激烈的討論中,牢固掌握食品微生物檢驗的相關知識,而且還使學生獲得生活常識的感悟,那就是小攤上的食品不衛(wèi)生,食堂里的飯菜最安全。
3 大力推進雙語教學
為了促進學生的專業(yè)外語學習,拓展學生的視野,為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學生提供基礎,在研究型教學新體系建立和實踐的過程中,還不斷探索與開展雙語教學。
以“病毒的復制”這一部分內容開展的英語教學為例,嘗試了使用英語的PPT和英語授課。為了確保授課效果,把這次授課所涉及到的所有英語單詞的資料發(fā)給學生,并帶學生朗讀這些專業(yè)詞匯的發(fā)音;除此之外,還要求學生進行深度的預習,并熟記相關專業(yè)術語。對這次授課進行了長達三周的準備,試講了20多次。為了展示病毒進入細胞、在細胞內復制、包裝和釋放的過程,幻燈片中大量運用Flash動畫,還借助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等歷史典故等來引導學生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陣陣笑聲、活躍的互動氛圍以及對總結這堂課的一張沒有文字的病毒復制過程圖的準確的回答,已經說明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生的專業(yè)英語的可塑性是很強的,這也充分反映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與授課教師的水平有著一定的相關性。通過英語授課的挑戰(zhàn),總結出了不少教學經驗,今后要繼續(xù)拓展和深化雙語教學,這對于學生國際化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論
幾年來,我們不斷地對微生物學理論課和實驗課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對幾屆學生的教學實踐,教學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2)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能力的提高;(3)對本專業(yè)學習興趣增加,考研率明顯提高。所以,筆者認為,加強微生物學的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紅梅.以學生為本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析[J].生物學雜志,2010,27(1):102-104.
[2] 殷月蘭,焦新安,潘志明,等.微生物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12):1977-1979.
[3] 殷月蘭,潘志明,孫林,等.微生物生物學課程群新體系促進“三創(chuàng)”人才培養(yǎng)[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2(22):18-19.
[4] 邵繼海,魏祥東,周細紅,等.“質量工程”背景下的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生物學雜志,2010,27(3):106-108.
[5] 謝號,左偉東,潘國慶.淺談高等學校微生物學課程改革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5):164-167.
[6] 劉新,方芳,陳冬梅,等.開放式、研究型微生物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8(11):876-8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