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舉世矚目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已經(jīng)勝利閉幕。與歷次人代會一樣,這次大會不僅是一次政治的盛會,更是一場民意的盛宴。會議期間,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肩負人民的重托,依法履職,共提出議案460多件,書面建議8000多件,并發(fā)表了大量的審議意見,內容涉及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民主法治、教育科技、道德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等各個方面,一個個真知灼見,精彩紛呈,誠可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然而驚嘆之余,人們又產(chǎn)生了新的聯(lián)想:人大作為國家的民意代表機關,如何進一步做好反映民意這篇大文章?
民意,常常又叫民心,聽起來似乎通俗易懂,實際上奧妙無窮。一般而言,民意是指社會大眾普遍持有的態(tài)度和意愿。有時,它表現(xiàn)得直接而鮮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看便知;有時,它潛伏在民眾的心里,只能通過某種現(xiàn)象或傾向,探知一二。十八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對“公意”與“眾意”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雖然不是直接談論民意,但對于我們思考民意的要旨,卻有相當?shù)膸椭?。他說:“眾意和公意之間經(jīng)常總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綜合。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銷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毖R梭的這段名言,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其一,民意并不無條件地等同于眾意,更不是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其二,通常所說的民意,人們默認它是多數(shù)人的意志,并且符合正義和公共利益的原則。也就是說,出于盲從、誘惑、脅迫、自私而取得的某種“眾意”,無論其覆蓋的范圍多大,都不能稱其為民意,而只是自守一端的共同意見而已。
民意的本質或者說民意與眾意的不同,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民意對于治國安邦的極端重要性。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等,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就是要敬畏民意,順應民心,將民之所望作為施政所向。無疑,古代統(tǒng)治者由于其內在的缺陷,無法持之以恒地做到這點,因而總是在周而復始的興亡更替中重復著相同的宿命,同時也一再驗證著“民意不可違”的世代古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現(xiàn)代中國跳出歷史興亡周期律的關鍵抉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根本就在于代表好實現(xiàn)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不斷鞏固夯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礎。
人大是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國家權力機關,人大代表受人民之托,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國家權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聯(lián)系群眾、反映民意之于人大,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對于生命一樣寶貴。當然,正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民意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在生生息息中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尤其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利益主體、信息傳播日益多元化的時代,民意的產(chǎn)生和流動更趨復雜多樣。這對人大的民意工作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但是反映民意是人大的天職,人大要更好擔負起民意機關的神圣職責,就必須勇于面對,敢于擔當,特別是要根據(jù)新的形勢,進一步增強了解民意、反映民意、把握民意的本領,著力在實踐總結、制度創(chuàng)新和增強實效上下功夫。通過實踐總結,加快推陳出新;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加快實現(xiàn)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的升級換代;通過總結創(chuàng)新,加快提升人大反映民意、代表民意的質量、水平和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