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畫面基本面貌是在畫面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上與現實人物形象最為肖似,所以常被稱為“像真的人”,或者畫面最為“真實”。然而,畫作不是照片,照片也未必就是真實。本文立足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概況,分析在西畫準確的人體解剖科學影響下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多重真實性表現,并試圖重構工筆人物畫在當下的文化生態(tài)中的地位,為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真實
藝術形象的真實性是一切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而工筆人物畫與水墨、潑墨人物相比在現象上與現實人物形象最為肖似。雖然繪畫的面貌各不相同并存在技法、材料和風格上的差異,但在當代工筆畫壇上有諸多優(yōu)秀的工筆人物畫家,都是在以這份“真”面對世界、面對內心,并以這份真摯的熱情在從事創(chuàng)作?!白鳟嬅钤谒婆c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前者的“似”是外表的“像”,是光線由這個人物身上反射到觀者的視網膜上成的像,此為科學的真實,客觀而準確;后者的“似”是“真”,而“真”是有多重含義的:形象的真實、本質的真實與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真實對于一幅優(yōu)秀畫作而言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并有所側重。
1 現象的真實
藝術以形象反映世界,而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必然是來自于現實生活,是真實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然而人的精神面貌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很鮮明地表象在可視的外形上的,典型的性格特征常常是稍縱即逝。如果對所描繪的對象缺乏深刻的認識,僅孜孜于外表細枝末節(jié)的描繪,不厭其煩地描繪繁冗細節(jié),其結果也只能如張彥遠所說的“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由于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現象的真實當中包含了各種美和丑的元素,即便畫家在作畫過程中只是再現和記錄下這份“美”,這份美麗也是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的眼睛和心靈雙重過濾過的,是畫家自身的品行修養(yǎng)、對審美理想的積極追求及價值取向。工筆繪畫由于其細膩寫實常給人以“似”的感覺,殊不知“似”向來就不是中國繪畫的最高追求,中國畫是重意境、求神似等審美觀與筆墨同時構筑形成作品的藝術,其意識結構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精神為內涵,講究心物交融、虛實相生,追求畫面韻味和詩意的思想境界美?,F象的真實不是物之表象的“似”,而是其表象所呈現出的規(guī)律,它偏向于視覺,是事物外在精神和外在美。畫家只是盡心去寫,把現象之美之情表現到了極致,如北宋張擇端的人物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東角門里市區(qū)的景致,其眾多人物形象生動而典型,車水馬龍繁華熱鬧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2 本質的真實
本質真實是指事物的生長規(guī)律與物象之內在精神、內在美。放在工筆人物畫上說即是畫面人物形貌以外的性格特征、精神氣韻以及內心情感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是畫面中的人物被所屬時代所賦予的、受其成長歷程中所處環(huán)境和所受教育因素影響的、與其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的。在所有真切描繪出人物本質真實的優(yōu)秀畫作中,畫中形象比本人照片和倒影都要更像,因為“偉大的畫家把隱藏在這個人內部、也許構成這個人的秘密的一切東西都非常明確地揭示了出來”。
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的本質真實都是包含海量的真實信息的,這個不容易,或者說是不可能的,所以藝術形象的表現又具有其典型的真實,是有選擇的。有選擇,就要取舍,其表象的“似”則必然會與其本質的真實有許多偏差,在畫家的心中、筆下就會“不似”?!安凰啤笔撬囆g本質真實、現象真實與眼之所見的差別之處,即中國繪畫藝術的“象”與現實物象的差別,創(chuàng)作主體根據自身的審美理想對描繪對象的精神特質進行的畫面加工和藝術創(chuàng)造。例如,唐代張萱的名作《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畫面中沒有開放的繁花、沒有飄動的柳枝,更沒有成千上萬的隨行隊伍,只描繪了九個鞍馬人物形象,只用了紅、綠、赭、黑、白五種顏色,就把一個柳綠花開、鳥鳴鶯啼的春日美景和華麗而浩蕩的宮廷春游表現的清麗明快、情景畢現。
3 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真實
無論是現象真實還是本質真實,都是要通過一個創(chuàng)作主體,即畫家本人來進行表現的,那畫家個人的思想精神和境界情懷也是有真假之分的。一件藝術作品要感人,那他必然是真的、善的、美的。美是藝術的本質追求,是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再結合,善則是對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思想的要求。畫作所表現的是畫家內心的情感與審美理想,而這個形象與現象中的形象常存在一定區(qū)別。例如,明代變形主義的代表畫家陳洪綬,其作品常常變幻夸張、饒富裝飾意趣,人物形象并不與現象的真實完全符合,而是更多地偏重主觀意趣的表達,這正是他“寧拙勿巧,寧丑勿媚”的藝術道路與個人情感的真實寫照。
“詞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蹦軐懻婢拔?、有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任何藝術作品都凝聚著藝術家的主觀思想感情,是他的主體意識的表現,同時也是他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和審美理想的表現。而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其視覺形象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家的思想認識和個性特征一定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摯的,他對社會生活的審美評價和審美態(tài)度一定是真誠的。例如,著名的工筆人物畫家蔣采蘋、何家英等,無不在踐行著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筆墨精神和審美真實。
何家英的代表作之一《秋暝》,從其嚴謹的造型和構圖就可以看出畫家對現象真實的高度精確的把握。畫面中這種秋高氣爽的心境和明凈高潔的思緒猶如叮咚泉水般緩緩流淌著詩意和情懷,這是畫家把本質真實和自身情感真實完美結合的表現,這不是把一個女孩的外貌一絲不茍照抄下來就能表現出的,可見“似”之“不似”的高妙。畫家要表現的畢竟不是某一個人物模特,而是畫家內心的情感與審美理想,模特只是一個參照、一個表達畫家自我的工具和途徑。
4 結語
所有優(yōu)秀的工筆人物畫都不是“像”,而是“真”,而且所有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都是以“真”作為其藝術的生命。這份“真”是現象的真實、本質的真實以及藝術家心靈和情感的真實的有機結合,三者或有偏重,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八啤敝皇茄壑姷耐庑蔚南嘞?,與科學技術相關卻無關藝術本質;而“不似”是工筆人物畫畫面中人物形象與現實人物外形的差別所在,是對人物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完美結合,是透過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理想對描繪對象的審美特質而進行的真實的藝術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需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把握好工筆人物畫的真實性,才能做到心物交融,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出更美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 黃賓虹.中華美術叢書[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2]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 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 包兆會.中國美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楊帆(1989—),女,煙臺人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國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