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妮
最近,筆者聽了兩節(jié)《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數學課。兩位教師選擇的教學素材基本相同,但對于相同素材的運用與處理卻差異較大,由此,筆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與用好“素材”并不“等價”,對于如何通過藝術地處理素材來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也有了許多思考。
一、從知識梳理的主體差異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主要梳理的是,畫圖這種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及作用,從而讓學生體會這種策略的價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兩位教師在課堂上都圍繞畫圖策略進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師采用了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進行梳理的方式。上課時,教師分別出示了模型圖、示意圖、維恩圖、連線圖、線段圖、函數圖、統(tǒng)計圖等,讓學生逐一看圖介紹,并分析每種圖的作用。
第二位教師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梳理、整體建構的方式。課前老師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畫圖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圖對于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在實物投影儀上利用所梳理的圖在全班匯報展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畫圖策略的作用與價值。
顯然,第一位教師牢牢把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學生跟隨老師的問題及圖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對畫圖的策略進行了回憶,雖然知識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從師生的互動來看,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夠,學生較為被動地跟隨老師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憶與必要的整體建構;第二位教師則是還課堂與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孩子們在課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內容全面而具體,甚至連以往教師都容易忽視的數軸圖都被學生歸納出來。教師只是充當推動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資源。
二、從素材呈現(xiàn)方式的差異看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在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展示了同樣一個問題。
第一位教師是直接出示這幅圖,讓學生觀察圖,弄清條件和問題后解決問題。(如下圖)
[原來花圃的面積
?平方米][增加的面積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師的處理情形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嗎?
(播放錄音)實驗小學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擴建后長增加了3米,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請問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數學生茫然地望著老師,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紙上寫著。)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生1:老師,錄音能再放一遍嗎?太快了。
師:哦,題目沒弄清,肯定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記下來了?
生2:我是畫圖記下來的。
[?][18m2][8m][3m]
生3:我只記了一部分。
[長方形長8m,增加3m。
]
(師利用投影呈現(xiàn)兩位同學的記錄圖)
師:這兩位同學反應都很快,能在第一時間記錄下問題的信息。不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從他們記錄的情況來看,哪種方法能更好地記錄信息?
生4:畫圖更好,更直觀,看得一清二楚。
師:那誰能看著這位同學的圖復述一下題目?
(一生看圖幾乎是一字不差地復述出錄音的內容。)
師:大家現(xiàn)在能看圖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5:從圖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寬就可以了。
師:大家回憶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6:畫圖的策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還能幫助我們快速記錄信息。
生7:我們要隨時能夠想到運用策略。
師:是啊。策略的運用是隨時隨地的,只要大家做一個有心人,就能體會到策略的價值。
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位教師這種呈現(xiàn)素材的方式新穎而獨特,改變了以往常用的視覺刺激,讓學生在不設防的狀態(tài)下進入策略運用的情境,通過不同方式的記錄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畫圖策略的應用價值,這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策略體驗,增強了學生的策略意識,從更深層次上內化了學生對策略的應用??梢?,策略意識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給學生,只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體驗獲得。
三、從素材價值的觀測角度差異看學生數學思想的提升
在鞏固練習、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問題,讓學生選擇策略來解決。
第一位教師對于每一個問題,都很關注學生如何運用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費時較多。
第二位教師關注的則是策略的選擇,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為什么選擇這種策略”,“選擇這種策略有什么好處”等。在解決完這幾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對比這幾個問題和相應策略的選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說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種策略來解決問題,應該根據不同的問題來選擇最好的策略”,“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要靈活運用”,“有時候一個問題用一個策略解決不了,我們就需要選擇其他的策略”,“有的問題需要利用很多種策略來共同解決”等。
第一位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教師僅僅為學生提供了活動而沒有促使其轉化成經驗,忽視了策略思想的培養(yǎng)。第二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只關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還能引導學生橫向比較溝通、反思提升,深層次挖掘素材背后的價值。學生通過這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數學思想,提升了數學素養(yǎng)。
由此可見,學生形成數學智慧,不可能僅僅依靠掌握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在體驗和感悟中獲取經驗。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教師的點撥則在學生經驗獲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需要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過程中獲取新知。教師的導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師的點撥、促悟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
最近,筆者聽了兩節(jié)《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數學課。兩位教師選擇的教學素材基本相同,但對于相同素材的運用與處理卻差異較大,由此,筆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與用好“素材”并不“等價”,對于如何通過藝術地處理素材來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也有了許多思考。
一、從知識梳理的主體差異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主要梳理的是,畫圖這種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及作用,從而讓學生體會這種策略的價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兩位教師在課堂上都圍繞畫圖策略進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師采用了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進行梳理的方式。上課時,教師分別出示了模型圖、示意圖、維恩圖、連線圖、線段圖、函數圖、統(tǒng)計圖等,讓學生逐一看圖介紹,并分析每種圖的作用。
第二位教師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梳理、整體建構的方式。課前老師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畫圖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圖對于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在實物投影儀上利用所梳理的圖在全班匯報展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畫圖策略的作用與價值。
顯然,第一位教師牢牢把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學生跟隨老師的問題及圖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對畫圖的策略進行了回憶,雖然知識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從師生的互動來看,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夠,學生較為被動地跟隨老師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憶與必要的整體建構;第二位教師則是還課堂與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孩子們在課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內容全面而具體,甚至連以往教師都容易忽視的數軸圖都被學生歸納出來。教師只是充當推動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資源。
二、從素材呈現(xiàn)方式的差異看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在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展示了同樣一個問題。
第一位教師是直接出示這幅圖,讓學生觀察圖,弄清條件和問題后解決問題。(如下圖)
[原來花圃的面積
?平方米][增加的面積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師的處理情形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嗎?
(播放錄音)實驗小學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擴建后長增加了3米,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請問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數學生茫然地望著老師,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紙上寫著。)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生1:老師,錄音能再放一遍嗎?太快了。
師:哦,題目沒弄清,肯定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記下來了?
生2:我是畫圖記下來的。
[?][18m2][8m][3m]
生3:我只記了一部分。
[長方形長8m,增加3m。
]
(師利用投影呈現(xiàn)兩位同學的記錄圖)
師:這兩位同學反應都很快,能在第一時間記錄下問題的信息。不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從他們記錄的情況來看,哪種方法能更好地記錄信息?
生4:畫圖更好,更直觀,看得一清二楚。
師:那誰能看著這位同學的圖復述一下題目?
(一生看圖幾乎是一字不差地復述出錄音的內容。)
師:大家現(xiàn)在能看圖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5:從圖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寬就可以了。
師:大家回憶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6:畫圖的策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還能幫助我們快速記錄信息。
生7:我們要隨時能夠想到運用策略。
師:是啊。策略的運用是隨時隨地的,只要大家做一個有心人,就能體會到策略的價值。
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位教師這種呈現(xiàn)素材的方式新穎而獨特,改變了以往常用的視覺刺激,讓學生在不設防的狀態(tài)下進入策略運用的情境,通過不同方式的記錄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畫圖策略的應用價值,這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策略體驗,增強了學生的策略意識,從更深層次上內化了學生對策略的應用??梢?,策略意識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給學生,只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體驗獲得。
三、從素材價值的觀測角度差異看學生數學思想的提升
在鞏固練習、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問題,讓學生選擇策略來解決。
第一位教師對于每一個問題,都很關注學生如何運用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費時較多。
第二位教師關注的則是策略的選擇,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為什么選擇這種策略”,“選擇這種策略有什么好處”等。在解決完這幾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對比這幾個問題和相應策略的選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說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種策略來解決問題,應該根據不同的問題來選擇最好的策略”,“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要靈活運用”,“有時候一個問題用一個策略解決不了,我們就需要選擇其他的策略”,“有的問題需要利用很多種策略來共同解決”等。
第一位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教師僅僅為學生提供了活動而沒有促使其轉化成經驗,忽視了策略思想的培養(yǎng)。第二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只關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還能引導學生橫向比較溝通、反思提升,深層次挖掘素材背后的價值。學生通過這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數學思想,提升了數學素養(yǎng)。
由此可見,學生形成數學智慧,不可能僅僅依靠掌握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在體驗和感悟中獲取經驗。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教師的點撥則在學生經驗獲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需要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過程中獲取新知。教師的導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師的點撥、促悟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
最近,筆者聽了兩節(jié)《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數學課。兩位教師選擇的教學素材基本相同,但對于相同素材的運用與處理卻差異較大,由此,筆者深刻感受到用“好素材”與用好“素材”并不“等價”,對于如何通過藝術地處理素材來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也有了許多思考。
一、從知識梳理的主體差異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主要梳理的是,畫圖這種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及作用,從而讓學生體會這種策略的價值,并能更好地使用策略來解決問題。兩位教師在課堂上都圍繞畫圖策略進行了梳理。
第一位教師采用了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進行梳理的方式。上課時,教師分別出示了模型圖、示意圖、維恩圖、連線圖、線段圖、函數圖、統(tǒng)計圖等,讓學生逐一看圖介紹,并分析每種圖的作用。
第二位教師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梳理、整體建構的方式。課前老師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畫圖策略的梳理,并就梳理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梳理的圖對于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在實物投影儀上利用所梳理的圖在全班匯報展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畫圖策略的作用與價值。
顯然,第一位教師牢牢把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學生跟隨老師的問題及圖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對畫圖的策略進行了回憶,雖然知識的梳理有序而全面,但從師生的互動來看,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不夠,學生較為被動地跟隨老師的思路在走,缺乏自主的回憶與必要的整體建構;第二位教師則是還課堂與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孩子們在課前的收集很用心,收集的內容全面而具體,甚至連以往教師都容易忽視的數軸圖都被學生歸納出來。教師只是充當推動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一起合作交流,共享資源。
二、從素材呈現(xiàn)方式的差異看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
在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展示了同樣一個問題。
第一位教師是直接出示這幅圖,讓學生觀察圖,弄清條件和問題后解決問題。(如下圖)
[原來花圃的面積
?平方米][增加的面積
18平方米][8米][3米]
第二位教師的處理情形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嗎?
(播放錄音)實驗小學有一塊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擴建后長增加了3米,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請問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大多數學生茫然地望著老師,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紙上寫著。)
師: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生1:老師,錄音能再放一遍嗎?太快了。
師:哦,題目沒弄清,肯定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哪位同學記下來了?
生2:我是畫圖記下來的。
[?][18m2][8m][3m]
生3:我只記了一部分。
[長方形長8m,增加3m。
]
(師利用投影呈現(xiàn)兩位同學的記錄圖)
師:這兩位同學反應都很快,能在第一時間記錄下問題的信息。不過,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從他們記錄的情況來看,哪種方法能更好地記錄信息?
生4:畫圖更好,更直觀,看得一清二楚。
師:那誰能看著這位同學的圖復述一下題目?
(一生看圖幾乎是一字不差地復述出錄音的內容。)
師:大家現(xiàn)在能看圖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5:從圖中很清楚地看到,只要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寬就可以了。
師:大家回憶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想法嗎?
生6:畫圖的策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還能幫助我們快速記錄信息。
生7:我們要隨時能夠想到運用策略。
師:是啊。策略的運用是隨時隨地的,只要大家做一個有心人,就能體會到策略的價值。
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第二位教師這種呈現(xiàn)素材的方式新穎而獨特,改變了以往常用的視覺刺激,讓學生在不設防的狀態(tài)下進入策略運用的情境,通過不同方式的記錄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畫圖策略的應用價值,這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策略體驗,增強了學生的策略意識,從更深層次上內化了學生對策略的應用。可見,策略意識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給學生,只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體驗獲得。
三、從素材價值的觀測角度差異看學生數學思想的提升
在鞏固練習、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出示了一些相同的問題,讓學生選擇策略來解決。
第一位教師對于每一個問題,都很關注學生如何運用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費時較多。
第二位教師關注的則是策略的選擇,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你為什么選擇這種策略”,“選擇這種策略有什么好處”等。在解決完這幾個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對比這幾個問題和相應策略的選擇,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說了很多,如,“不能只用一種策略來解決問題,應該根據不同的問題來選擇最好的策略”,“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要靈活運用”,“有時候一個問題用一個策略解決不了,我們就需要選擇其他的策略”,“有的問題需要利用很多種策略來共同解決”等。
第一位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教師僅僅為學生提供了活動而沒有促使其轉化成經驗,忽視了策略思想的培養(yǎng)。第二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只關注了素材本身的作用,還能引導學生橫向比較溝通、反思提升,深層次挖掘素材背后的價值。學生通過這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數學思想,提升了數學素養(yǎng)。
由此可見,學生形成數學智慧,不可能僅僅依靠掌握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在體驗和感悟中獲取經驗。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教師的點撥則在學生經驗獲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需要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過程中獲取新知。教師的導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師的點撥、促悟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