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支
貞觀六年的金秋七月,大唐天子李世民在丹霄殿設(shè)宴,與近臣飲樂。席間,和自己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咬起了耳朵:“我說,這伙大臣里啊,有個叫魏征的小老頭,如果我不聽他的進諫,他就會拿架子不理我,你說這是為啥?”
當事人魏老頭就像耳朵長了腿似的,立刻湊了過來:“我進諫就是有意見,您意見都不肯聽了,我還搭理您,您就真要自行其政了,我這是沉默抗議?!?/p>
李世民忍不住了:“你不會先應付我一句,轉(zhuǎn)過頭再來進諫???”魏老頭繃著臉道,“我若當面順從、轉(zhuǎn)身唧唧歪歪,可不符合圣人的教訓。”
大唐天子覺得魏老頭眼下這模樣逗極了,便指著這個被他笑話長了“山羊鼻”的老頭子說:“人道魏征粗魯傲慢,我怎覺得他嫵媚動人呢?”
不合時宜的倒霉蛋
在生命的前46個年頭里,“嫵媚動人”的魏征,只是個不合時宜的倒霉蛋。
他也算生在望族:河北巨鹿,北齊魏氏??上?,他出生前三年,北周吞了北齊;他出生后一年,外戚楊堅(隋文帝)又篡奪了北周,吃掉了江南陳朝。
這廂,分裂300多年的中華重歸一統(tǒng),大隋的盛況,一時空前。那一頭,最盛的時代里,魏征過得最窮。他那個講氣節(jié)的老爹魏長賢,在北齊滅后堅決不肯出仕,家庭經(jīng)濟損失頗為慘重。老爹一死,孤苦貧窮的魏征,出家做了道士。隋末亂起,魏征四處投機、尋找明主,卻屢屢“遇人不淑”,直到被年輕的李世民帶回長安。
但長安有更好的選擇——太子李建成。魏征積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核心是:要留心武功太盛又咄咄逼人的弟弟李世民。在他的協(xié)助下,李建成逐步鞏固了權(quán)力,眼看就要取得最后勝利了。
可慢著!魏征半生的霉運還沒完,他活像個災星,跟誰誰倒霉——武德九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門,太子建成血濺當場。然后,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改元貞觀。一個最恢宏、最磅礴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魏征似乎又要掉進那個命運的怪圈了:最繁華時最凄涼。他被帶到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責問他:“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不和?”
通常勝利者的責問都是理直氣壯的。可小老頭魏征的回答,簡直比李世民還要理直氣壯,“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了?!贝蟮坨R之余,李世民也起了敬重之意,在寬容太子舊黨的基礎(chǔ)上,開始重用魏征。
好在魏征沒有哭天搶地要殉節(jié),亂世無常,剛剛興起的李唐很難說得上誰是“正統(tǒng)”。相反,如此一次又一次的“遇人不淑”,都消磨不了他半百之年的斗志。
有趣的君臣冤家
魏征悲壯的前46年過去了,在后16年的直言進諫中,他演出了一幕幕充滿喜劇色彩的趣聞軼事——
太宗喜歡狩獵,魏征反對這種沒有天子品味的危險活動。好不容易魏征回老家,太宗高興極了,拉齊人馬出獵。浩浩蕩蕩正待出發(fā),得知魏征突然回來了,趕緊撤銷行動。魏征問為什么,太宗回答說:“怕你生氣……”
太宗很喜歡一只鷂鷹,辦公時間不好好干活,在那兒玩鳥。遠遠看見魏征過來,趕緊把鳥藏懷里。魏征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可勁兒地匯報工作,等他終于閃人了,可憐的小鳥在太宗懷里悶死了……
當久了“受氣包”,心里怨恨的太宗也一心想看魏征出洋相,打聽到魏征喜歡醋芹,便在招待魏征吃飯時故意弄了不少醋芹??吹轿赫骱翢o風度地狼吞虎咽,太宗得意地大笑。
說到底他們還是合作愉快,不止治國,還包括釀酒。魏征喜歡釀酒,太宗也喜歡釀酒。太宗滅高昌后引進葡萄酒釀造法,那是新奇的舶來品;魏征的手藝則傳自大宛古法,這是傳統(tǒng)工藝。釀了酒以后,兩人都爭相塞給各位大臣品嘗。太宗還給魏家酒寫了一首蹩腳的廣告詩:“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p>
據(jù)說太宗也有要怒殺魏征的時候。一日太宗下朝后,跑到老婆面前訴苦:“魏征那個鄉(xiāng)巴佬欺負我,總有一天我要殺了他!”長孫皇后聽了也不吱聲,進到里間換一套朝服出來禮拜:“聽說君主賢明,臣子才敢說話,真是要祝賀陛下啊?!碧谥缓玫靡獾厣敌Γ骸坝心銈冞@些人在,我想做昏君也不容易呢!”
言與不言在我
其實,魏征也不是完人。
身為諫臣,他求名太過。有一次李世民要翻修一個舊閣搬去住,這本是一個花費很少的小工程,坊間傳來傳去,卻成了要用十車銅造一個高大的望陵臺。李世民一怒追查,發(fā)現(xiàn)竟是魏征帶頭造的謠。魏征辯解說,這種夸張是為了“諍諫”的需要。
魏征過世后,李世民又得知他為了傳名,把許多禁宮中的君臣對話編成書,準備傳播。正巧,魏征推薦的幾個大臣都參與了太子李承乾造反一案。大怒之下,李世民踹倒自己親筆為魏征撰寫的御筆碑;原本答應把小女兒嫁給魏征的兒子,也中止了婚約。不過李世民的怒火也就到此為止,“謠言案”到底算了,踹了御筆碑后也沒有株連其他,魏征子孫依然承襲官爵。
魏征能卓然于貞觀一朝,也許有很多要素。
確實,魏征有才。他親歷亂世,于民生休養(yǎng)方面累積了豐富的見識和經(jīng)驗。主政門下省期間,動用封駁權(quán)力,堅決拒絕皇帝不利于民生的詔書。
是的,魏征有道。他見多成敗,深知道義之于國家的作用,所以常常用封建道德的“高標準嚴要求”來規(guī)范李世民的帝王言行。
而且,魏征知變。他幾易其主,不做“忠臣”只做“良臣”。忠臣的君主敗壞、國家衰落,只好死諫救國;良臣的君主賢明、國家興盛,得以建功成名。
但僅有這些,都是不夠的。他如此卓爾不群,終究在于他的暢所欲言?!把耘c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這樣一份驕傲、任性和豁達,正是恢宏蓬勃的貞觀時代所珍惜的品質(zhì)。
挑剔嚴苛的人會說,魏征的這份“幸運”,是因為他遇到了熊貓一樣珍貴的開明君主,他的人生和故事不足為訓。如果不是李世民,他要么變成一個更油滑的人,要么變?yōu)樗f的“忠臣”,用一生來演繹一場更深刻的悲劇。
但是,這就是貞觀時代。它并不完美,缺乏現(xiàn)代的民主,沒有今日的制度,過多地關(guān)注君主的道德培養(yǎng)。可是你看看那兩千年,前有法家的上智下愚、君權(quán)至上;后有帝王的乾綱獨斷、“本朝有明君便無名臣”。而這個貞觀的時代,人們卻敢要求君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們找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方法,比如進諫,卻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他們并非空前絕后的圣人,只是做了后人千年時間里的一種楷模。
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點滴積累、反思、演化、變革、后退、前進……如今我們回過頭,透過千年的光陰看去,只見初唐歲月里,那一輪初升的朝陽,在一幕幕醉人的悲喜劇里,照出了一個“嫵媚動人”的小老頭的身影。
魏征,到底如愿以償,做成了他的一世良臣。
摘編自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