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菊
習作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范疇中的地位無可比擬。然觀現(xiàn)今,學生習作弊病頻現(xiàn):或避而遠之、望而生畏;或語匯貧乏、束手無策;或胡拼亂湊、瞎弄應付;或矯揉造作、模式寫作。學生習作的重要性使筆者積極尋求習作教學策略優(yōu)化之道,并總結(jié)出了開展習作教學的四“法”。
一、多讀會讀,重積累
學生要會習作,除了“留心周圍事物”之外,還要有一定的閱讀積累。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fā)。因此,筆者非常注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鼓勵學生每天堅持課外閱讀,或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或詩詞小說,為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些方法很多教師也經(jīng)常會使用,但效果并不見好,原因就在于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堅持多讀,還要教會學生怎樣讀。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只關注故事情節(jié)而非語言本身,他們不會作進一步的思考,這個故事究竟好看在哪里,所以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得不到大幅度提高。故而筆者利用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并相機傳授作批注、作摘抄、多朗讀、勤發(fā)問等讀書方法和技巧。在布置學生閱讀時,筆者要求他們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摘下好詞好句,進行朗讀背誦積累。對發(fā)人深省的語句加上自己的批注,對不善領會處試著提問并記錄下來。這樣就彌補了學生們看書“不動腦筋”的問題,以“寫”促思,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閱讀效率。下面以我班一學生作的批注為例,她在采蜜本上摘錄了這么一段:“下雨了,我伸出雙手,頓時感到一陣涼爽,雨珠已經(jīng)把我干燥的雙手濕潤了。一陣風吹來,雨花飛濺,一粒更小的水珠飛進我的嘴里,一舔,涼絲絲的,甜蜜蜜的,一直沁入我的心脾?!比缓笏谙旅媾⒌溃骸耙话闳嗽趯懹昃皶r,都只寫視覺感受到的景物,而作者在寫雨景時,不但寫出了視覺感受到的雨景之美,還有觸覺、味覺,這樣去寫雨,給我們的印象是豐富的?!睂W生能夠這么全面深入地去思考一篇文章,其本身就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通過這樣的消化積累,相信學生已經(jīng)習得其法,何愁今后不會靈活運用?
二、從臨到創(chuàng),巧遷移
學生寫文章就像練書法,是需要有一個“從臨到創(chuàng)”的過程的。筆者認為,“仿”絕不是抄襲。較好的“仿”,其實是學生對范文學習體會而后內(nèi)化,繼而再外化成文的過程。這種“仿”包含了篇章結(jié)構(gòu)的“仿”,文句表達技巧的“仿”,甚至也包含了人生價值觀、世界觀的“仿”。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對學生模仿能力的訓練,小至一個句子一個題目,大至一段一整篇。如學了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后,筆者引導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模仿。學生有模仿課文題目的,如《桃花·眉毛·剃須刀》;有模仿課文語言的,如“我急忙跑到甘蔗地,充滿好奇心的我用稚嫩的聲音問:‘你們在干嗎,好好的怎么把甘蔗埋起來了?‘呵呵!你猜呢?爺爺神秘地笑了笑?!?,我知道了,你們一定是知道甘蔗怕冷,所以給甘蔗蓋上一床厚厚的被子,對吧?‘你真聰明!爸爸笑呵呵地說”。(《甘蔗地》)也有模仿課文結(jié)尾的,如“突然,妹妹叫了我一聲,叫我也去玩,我慢慢爬上了滑梯,滑了下去。??!在滑下去的那一瞬間,我仿佛找到了小時候的感覺……”(《難忘童年》)學生的模仿可謂精彩紛呈。這樣的“仿”不是抄襲,而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訓練久了,學生漸漸能夠自主模仿了;而模仿的文章多了,寫起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了。從臨到創(chuàng),集百家之長,最后融會貫通,這既是書法之道,亦是習作之道。
三、自批自評,善修改
經(jīng)歷了閱讀積累、模仿習法之后,如果再加上特定的環(huán)境,學生就能傾吐成文了。然而寫成一篇好文章,更重要的是修改。所謂“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類說法深得大部分教師的認可。修改習作的方法通常有自我修改、同桌互改、小組交流等,課程標準亦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但是經(jīng)過重重修改的文章交上來之后還是有不堪入目的,究其原因是“技術上”不過關,可見適當?shù)卦谖恼轮羞\用一些技法上的東西還是有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方法。
如筆者要求學生在每次習作時都寫上批注,比如哪一句、哪一段寫得特別好,然后寫出好在哪里,美其名曰“自我欣賞”。既然強調(diào)要作批注,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在修辭、文法、細節(jié)上下功夫了,從開始的字詞到后來的句段,乃至最后的整篇,以此來刺激他們寫出文采飛揚的佳作。通常筆者要求學生在修辭、細節(jié)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比如班上有一位同學在一篇習作中寫道:“花兒都耷拉著腦袋,像一個孩子被老師批評后一樣,垂頭喪氣的?!彼谂赃吪⒌溃骸拔野鸦▋恨抢X袋比喻成為一個受批評的孩子,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了?!倍嗝葱蜗蟮谋扔靼。ㄟ^小作者的描寫,一個鮮活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其實她哪里知道“花兒都耷拉著腦袋”這句話本身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又如一位同學在《海棠樹》一文中寫道:“猛烈的陽光照射在海棠樹茂密的枝葉上,變成了柔和的星星點點。風輕輕吹過,樹葉開始跳舞,這像是一場特別為一個傷心的孩子精心準備的表演。”這哪里是在寫海棠樹啊,分明就是在寫小作者自己呢。
在“自批自評”“自我欣賞”的刺激下,學生交上來的習作不但錯別字少了,語句通順了,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比如一位學生在《我以后再也不踢被子了》這篇習作中寫道:“媽媽踮著腳尖悄悄地走進我的房間,看見我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睡覺,媽媽嘴里念叨著:‘這幾天終于不踢被子了,這幾天終于不踢被子了……我把頭側(cè)向了窗戶,偷偷拭去眼角的淚水,可它卻不停地往下滾?!一剡^神來,不禁又壓了壓被子?!币粋€“踮著”、一句“念叨”隱藏著母親多少的愛,而一個“壓了壓”又飽含著孩子多少的深情。
重視引導學生的“自批自評”“自我欣賞”,不但使學生感受到了習作的樂趣,而且在此過程中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習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四、少改重評,多鼓勵
對于作文的批改,葉圣陶先生認為“少改多就,評重于改”,他曾指出“其意義不謬誤而尚有不完全之處者,不必為之增;字句已通順而尚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對于作文的講評,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海漫記》一書中寫道:“在作文教學中,我第一抓‘大典型——作文優(yōu)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當?shù)囊粋€詞,只是寫得漂亮的一句話或一個好的開頭、一個好的結(jié)尾,我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學面前大力鼓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習作評改中,筆者一般也會采用這些大師的做法。
那又如何評分呢?一般教師都會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的方法,無論哪一種方法,其最后都是教師的一種“綜合評定”。筆者以為我們需要對學生的習作進行一個總體和細致的評價,“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過程”。比如這篇文章層次清晰,語句通順,筆者先評定一個總體分(可以是百分制或等級制),然后根據(jù)文中某幾處寫得特別精彩的地方,一處加一顆星,兩處加兩顆星,上限星級,這兩類分相加就是學生本次習作的分數(shù)。
對于小學高段年級的學生來說,把文章寫得文通句順應該是沒問題的,他們所欠缺的正是對語言較為細致地把握,而“星級獎勵制”正好能夠激勵他們在語言、細節(jié)上下功夫。“星級獎勵制”大大促進了學生習作的熱情,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使學生能夠在習作之路上走得更遠,就得在習作之外下功夫,而所有種種,無非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所謂教學的本質(zhì),也就是“養(yǎng)成能力,養(yǎng)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葉圣陶語)僅此而已。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小學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