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紅玉
“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進入中學,學生的寫作動機和興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提高語文成績是學生對作文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占63.3%,說明學生的興趣中包含了更多的趨利因素。但另一方面,趨利心理是以取得某種具體利益為目標的,一旦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成績提高不大,就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最終會反過來影響寫作的興趣??傮w看來,有近一半教師的作文教學處于無計劃或有計劃不能落實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必然會給作文教學的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造成計劃不能落實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教師對于作文教學過程的策略指導重視不夠,設計不夠,實踐不夠;也不排除教材本身缺乏關于作文教學策略指導這一因素;有些學校在校本教研時不能進行作文教學過程策略指導的充分研討,細致分析,資源共享,導致學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興趣不大,熱情不高,與此不無關系。
一、研究反饋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始料不及的“失控”現(xiàn)象。如作文課上,當老師拿出一只碗時,一下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喚醒了他們許多關于以往生活的記憶,這時,學生的情感體驗往往是真實、深刻、真摯的,他們急于向外界傳達自己的興奮情緒。在老師看來,孩子們應該有秩序地一個一個表達他們的獨特感受,但實際上,13、4歲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老師能直面這些“失控”,而不是聲色俱厲地大聲呵斥,不注重教師權威,而是坦誠地與之進行溝通和交流,靈活處理,學生真實情感的激發(fā)及愉悅感的體驗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真實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是學生易于動筆主動性的前提保證。
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時,她想讓學生回答的是與碗有關的生活片段及感受,但因為問題太隨意,沒有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和內涵,也是導致下面出現(xiàn)不著邊際的回答的原因之一,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向意想不到的“失控”場面發(fā)展。因此,問題情境的有效設置是學生易于動筆主動性的思維活化。
當學生入情入境進入到寫作狀態(tài)之后,學生已經歷了認知與情感發(fā)現(xiàn)的過程,或形成了一定的問題,或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或具備了寫作的興趣與動機,或理解了教師的期待和自己的職責。此時,教師應繼續(xù)強化情境的感染力,引領學生以高度積極的狀態(tài)全身心親歷體驗過程。而體驗感悟的過程就是學生探求未知,易于動筆的過程。因此,強化情境感染,促進思維與情感雙向發(fā)展是學生易于動筆主動性的策略優(yōu)化。
二、反思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突出營造的是一種科學情境,即課堂教學崇尚統(tǒng)一性、一致性、簡單性、必然性以及整體性,以理性為核心,其目標指向于科學知識本身。在這一情境中教師往往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預設的知識目標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在有些學生偏離或者無法達到預訂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往往會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來約束學生,課堂上經常呈現(xiàn)出嚴謹、嚴肅、嚴格、嚴厲,甚至于嚴酷的氣氛。應當明確的是,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個性鮮明的學生,要完成知識傳遞、能力培養(yǎng)、人格塑造等基本任務,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與操作過程中的不可預見性往往同時存在。單純的科學情境或人文情境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無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目標的全面落實,也就談不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驗作為一種具有感情色彩的學習方式,需要的是一種人文的化育,是一種對學生心靈的關注,但是,體驗的過程并不排斥學生的理性思維與科學思辨,因為體驗本身即包含人文體驗與科學體驗兩種方式。
情境體驗式作文課堂中,科學情境與人文情境需要協(xié)調統(tǒng)一,不可偏廢。課堂教學情境突出體現(xiàn)的應當是和諧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際關系的溝通、情感的體驗,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唯有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易于動筆的主動性。情境體驗不是情境與體驗二者的疊加而成,而是更關注了作為課堂教學“教”的主體教師對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學”的主動性的體驗性寫作。二者互為依托,構成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課堂發(fā)展系統(tǒng),它是情感的、創(chuàng)新的、具有人文價值趨向的課堂教學,應當貫穿于整個的情境體驗式作文實踐之中。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