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韜鈺 彭在欽
摘 要:郝建在《類型電影教程》中對災難片這樣定義:“以自然界、人類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大規(guī)模災難為題材,以恐怖、驚慌、凄慘的情節(jié)和災難性景觀為主要觀賞效果的電影類型?!盵1]在類型電影中,災難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發(fā)揮著光芒。災難片的主要觀賞效果就是其災難感的體現,通過電影的藝術手段模擬火山爆發(fā)、海嘯、地震、龍卷風等大規(guī)模的災難場景,帶給人強烈的感官沖擊,讓觀眾體驗到災難到來時的恐懼情緒,從而達到強烈的藝術表現效果。[5]分析災難片的電影類型、敘事特征、視覺效果、價值意蘊等,對我們認識災難片的獨特藝術魅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災難片;類型電影;藝術手段
一 災難片的類型
美國的災難片大致有這幾種類型:第一種是歷史的再現,這種類型是以過去真實發(fā)生的歷史故事創(chuàng)作的災難片。例如《泰坦尼克號》就是以真實的災難性故事改編創(chuàng)作的電影。影片講述了1912年,號稱“世界工業(yè)史上的奇跡”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在其處女航的時候,不幸觸礁冰山,永遠地沉沒在太平洋。這類影片再現真實的可怕情景,回顧令人恐懼的歷史。
第二種是幻想的自然災害,這類是立足于事實科學依據,幻想未來有可能發(fā)生的自然災難。把人類對不斷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后果的假想,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大量破壞,人類的自我反思也成為災難片的一個創(chuàng)作源泉。電影《后天》就是一部幻想未來自然災害的代表性作品。以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為依據,預想未來的災難性后果。
第三種是幻想人為造成的災難,這類電影是由人類的失誤或是有意制造的混亂造成的大規(guī)模恐慌。例如著名的災難電影——《摩天大樓失火記》,講述了一場盛大的慶祝晚會在摩天大樓的頂層舉行,而唯利是圖的建筑商人為了謀取利益不顧大樓的安全,采用劣質的電線,導致大樓電線因超負荷短路而引起火災。
二 災難片的景觀塑造
災難片通常以災難性場景為欣賞對象,以大規(guī)模的死亡或恐慌為創(chuàng)作題材,在大熒幕上呈現大規(guī)模的災難過程的藝術作品。作為典型的商業(yè)片類型,好萊塢的災難電影把各種高超的特技元素融入電影當中,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展示了科技發(fā)展的獨特魅力,也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視覺效果。
災難性景觀的表現效果是災難片的一大藝術特色,壯觀逼真的畫面和音樂帶給觀眾一場豐盛的感官盛宴。這也是觀眾走進電影院的一大觀賞吸引力。災難片中的災難性景觀是通過電影藝術家的想象,營造出某種具有美感的虛擬世界。它把可怕的災難過程巧妙地轉換成了欣賞對象,運用電影語言的特征展現災難到來的場景和人們心理活動的變化,達到了強烈地藝術效果,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大藝術表現題材。
災難電影《后天》得到高度的評價,要歸功于其大量驚心動魄的災難奇觀。影片由始至終都大篇幅地運用大規(guī)模驚心動魄的畫面,也是影片的敘事動力所在。影片的開頭就展現了完美的藝術手法,一個長鏡頭從海面的冰塊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再到連綿不絕的冰川上面,由俯視到平視到仰視,再到俯視的視覺角度來回變換,把光滑的海平面、斑駁的冰塊,與冰面相接的天空,被陽光染成各種顏色的云彩,廣闊的冰川都盡收眼底,這無疑是一場豐富的視覺享受。長鏡頭把精心設置的景別、色彩、光影、構圖的變化以流暢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僅給人美的享受,而且為影片賦予了意義。在觀賞這神奇的南極洲的同時,給人一種大自然廣闊神秘,卻又讓人心生畏懼的感覺。在冰架崩落時,鏡頭隨著冰架裂開的地方延生到遠方,一個巨大的裂痕在寬廣的冰面上,如同大自然身上的一道深深的傷痕。
在龍卷風來臨時,當清潔工從黑暗的大樓里,打開那扇透著光的門時,門外的場面徹底讓他驚呆了。門外已經什么都沒有了,整棟大樓已經被龍卷風侵蝕得殘垣斷壁,鏡頭由近及遠,這座城市已經狼狽不堪,如同一片廢墟,而龐大的龍卷風像一個精力旺盛的怪獸一般,還在不斷地吞噬著洛杉磯。畫面中的大樓、龍卷風、天空中都處理成一片灰色調,給人一種壓抑、不安的感覺。
另一個觸目驚心的畫面是在海嘯來臨時,鏡頭以自由女神像為中心,三百六十度旋轉,只見奔騰不惜的海水向曼哈頓迅速涌去,天空不停地電閃雷鳴。整個畫面一片陰冷的藍色調,海水像一條巨龍一般無情地吞噬著整座城市,人們的恐慌赤裸裸的展現。配以急促有力的音樂,讓人隨之緊張起來,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
三 災難片的敘事特征
(一)對立沖突的敘事模式
災難電影與類型電影慣例一致的是,對立沖突在電影敘事中的主導地位。災難片通常是以人與自然或人與科技的矛盾為主要敘事動力。在《后天》中,整個故事是以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敘事的。由溫室效應引起的海嘯、龍卷風、暴風雪等對人們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人們的自我救贖之間的矛盾是影片敘事動力。這個矛盾沖突也貫穿影片的始終,這也是災難片的基本敘事模式。由于災難片的重點通常在災難性景觀的觀賞上,災難電影的敘事通常都有一定的慣例模式。矛盾也由小到大,把影片推向高潮,最終得到緩和或解決。
除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之外,科學家杰克與副總統(tǒng)之間的矛盾也是影片中重要的戲劇沖突。災難到來之前,科學家杰克就發(fā)表了溫室效應即將帶來災難的演說,但副總統(tǒng)卻毫不關心,注意力只在經濟利益上。他們之間的矛盾增強了災難到來時的恐慌的情緒,在毫無準備下,龍卷風的襲擊,氣溫急劇下降,增強了影片的敘事張力。
(二)開頭與結尾的隱喻和象征
開頭:災難片的開頭通常包含著隱喻和象征的作用。例如影片開頭就開門見山地反映了影片的主題——溫室效應的問題,隱喻了后面由溫室效應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災難即將展開。鏡頭俯視南極洲廣闊的冰面上,一簇簇的黑點在純白的冰面上格外顯眼,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在這里以一種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也為之后人類在災難面前束手無策埋下了伏筆。
結尾:災難片的通常給觀眾一個完整的結局,帶給人希望與力量。在《后天》中,最后杰克克服一切困境,找到兒子薩姆。災難性氣候也終于結束,天氣慢慢恢復正常,許多人幸運地活下來。清澈的天空中露出刺眼的陽光,照射著雪白的冰雪王國,如同置身于童話世界當中。片尾的場景與開頭的冰川景觀鏡頭如出一轍,互相呼應。最后總統(tǒng)發(fā)表電視講話,對自己決策上的錯誤誠懇地向全國人民道歉。總統(tǒng)最后的發(fā)言也是對整個災難過程的總結,為影片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這讓人感到溫暖,如同影片中久違的陽光一樣,帶給人心靈上的慰藉。
四 災難片的觀影心理
災難片通常營造出一種模擬或者幻想的毀滅性氛圍,不斷牽引著觀眾驚慌、恐懼、絕望的情緒。影片把幻想中的災難呈現在人們眼前,把人們心里的恐懼,絕望的心情極致地表現出來。影片《后天》表現了由于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一系列災難,給所有北半球的人民帶來極度恐慌的心情。在龍卷風大規(guī)模的襲擊城市時,整座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恐慌中。沒有什么比這一刻更能體現人的微不足道和渺小,面對死亡的無力??粗鞘斜积埦盹L吞噬,人們的性命如草芥一般卑微,這一幕幕的死亡錄,讓人感到揪心,為之擔憂卻又期待故事的發(fā)展會有轉機。這些生動地描述牢牢地掌控了觀眾的眼睛和情緒。
人們承受著死亡的威脅,和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觀眾似乎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經歷生離死別,看遍悲歡離合。但有趣的是,災難片通常在人們情緒低迷的時期大受歡迎,“也許是因為災難片可以給予飽受磨難的公眾某種逃避的機會,確切地說是可以為觀眾提供一個發(fā)泄郁悶的手段,通過體驗觀看他人的災難來釋放自身的恐懼?!盵3]人們在電影結束之后,回到現實生活,人們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與影片中的天災地禍相比,重新體驗到生活的幸福,仿佛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五 災難片的現實啟示
災難片之所以在好萊塢類型片中大放異彩,就在于它不僅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和令人贊嘆的觀賞效果,而且從大屏幕上折射出強烈的現實性啟示。在觀賞災難電影的同時引人深思,思考其深刻的哲理內涵。有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反思,也有在災難面前奮不顧身的感動,這些都是災難片中包含著的深刻意義。
(一)對環(huán)境的反思
生態(tài)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現實狀況,人類不合理地改造自然的活動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正常,科技的發(fā)展和資源的開采都讓我們的地球家園承受著超負荷的壓力,其給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思想文明都將帶來毀滅性后果。影片中由于溫室效應,暖流系統(tǒng)遭到破壞,導致氣溫急劇下降,使整個北半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揭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地球和人類的重要性??茖W家杰克在聯合國會議上發(fā)表了溫室效應的加劇將會產生全球性的浩劫的演說,但聯合國的政客漠不關心,依舊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這讓人聯想到現實的狀況,“其題材源自美國國防部的一份機密報告,報告中提到全球氣候變暖,在未來20年內將出現涉及全人類的浩劫。而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拒絕簽署關于氣候變化的‘京都議定書,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盵2]在這種情形下,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以藝術手段模擬了可怕的后果。災難片把人類對不斷地破壞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焦慮用藝術手段表達出來,讓觀眾在欣賞災難電影的同時對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副作用等進行反思。
(二)災難片中的人文關懷
大規(guī)模的死亡與毀滅是災難片主要表現的題材內容,人們的情緒也總是表現為在災難前的焦慮不安,在災難到來時人們的恐慌與痛苦。但好萊塢的災難片卻不乏彰顯人文關懷,在絕境當中人們的平等互助,敬畏生命,都給身陷災難中的人們一絲希望的曙光。災難片中的人文關懷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一股豐富電影內涵的力量,讓人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關愛身邊的人。[4]
在海嘯到來前,人人都在自顧避難,而勞拉卻回頭幫助被困在車里、語言不通的黑人母子;在海嘯正迅速淹沒城市的時候,人人都在拼命地逃跑,而薩姆卻為了救勞拉往相反的方向去;乞丐帶著他的狗與其他人一同在圖書館避難;薩姆的母親作為一名醫(yī)生,為了盡自己的天職,陪著小孩彼得等待他的救護車,放棄自己逃生的最佳機會。這些打動人心的情節(jié)都表達了在災難面前不分種族,不分貴賤,對生命的平等和關懷。
災難片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就是希望的力量,影片中的人文關懷彰顯了絕境中的人道主義精神。人類在災難面前是無比渺小的,但災難面前的情感卻是十分偉大的。就像《后天》的結尾,天空清澈湛藍,陽光重新出現,把雪白的大地照射得閃閃發(fā)亮,帶給了人們希望的曙光。
【參考文獻】
[1]郝建.類型電影教程[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15
[2]金丹元.電影美學導論[M]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56-159
[3]蔡衛(wèi)、游飛.美國電影研究[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306
[4]李業(yè)超..當代災難片的生態(tài)意蘊闡釋[D]. 山東師范大學,2010(05):22-25
[5]馬迎.人類反觀自身的明鏡——災難電影類型模式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