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平,桑海艷,何麗云,劉欣欣,侯明杰,張 淼,馬素娜
(1.河南中醫(yī)學院,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8;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4.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鄭州 450000)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生存質(zhì)量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體驗[1]。艾滋病是由獲得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由于其病程漫長、病情復雜,其生存質(zhì)量得到了廣泛重視。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評價已作為一種綜合評價其健康狀況的方法。
抽取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和項城市某農(nóng)村的HIV/AIDS患者作為調(diào)查對象。納入標準:HIV陽性患者有診斷依據(jù);年齡在18~70歲之間,男女均可;自愿接受本調(diào)查研究且能堅持隨訪觀察者。排除標準:診斷資料不全與患有嚴重精神及神經(jīng)疾病的患者。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8年2月28日發(fā)布的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共納入患者110例,其中資料完整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一般資料和心理狀況評定。
1.2.1 一般資料 性別、民族、年齡、婚姻狀況、職業(yè)、文化程度、感染途徑、吸煙史、飲酒史、親人是否感染、治療情況、CD4計數(shù)、感染年限。
1.2.2 生存質(zhì)量測定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艾滋病生存質(zhì)量簡表(WHOQOL-HIV-BREF)中文版評價HIV/AIDS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該量表分為6個領域31個條目,有5個條目是專門針對艾滋病患者,其中條目 3、4、5、8、9、10、31 為負性條目,均反向計分,各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2]。醫(yī)務人員向患者交待評分方法后,由患者自行評定。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由醫(yī)務人員以中性的、不帶暗示性的語言逐條念給患者聽,并根據(jù)其回答結果進行填寫。評定結束后由質(zhì)檢人員檢查量表,凡有漏評和重復評定的,提醒患者考慮后重新評定。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采用單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單向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調(diào)查的106例HIV/AIDS患者男女比例為1.4∶1,大部分為漢族(98.1%),年齡最小23歲,最大66歲,平均年齡(45.49±8.50)歲,婚姻狀況以已婚(83.0%)為主,職業(yè)以農(nóng)民(81.1%)為主,文化程度多為中學(30.2%)和小學以下(54.7%),感染途徑以采供血(76.4%)為主,治療情況以西醫(yī)(83.0%)為主,感染年限多在10年以上(56.6%)。
表1顯示,除環(huán)境領域外,HIV/AIDS患者各領域得分均顯著低于常模。
表1 HIV/AIDS患者與中國常模比較
表2顯示,不同性別的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各個領域的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顯示,不同年齡分組的HIV/AIDS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各個領域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4顯示,親人感染與親人未感染的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各個領域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感染年限HIV/AIDS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各個領域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5顯示,生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均隨感染時間的延長而降低。表6顯示,不同感染途徑的HIV/AIDS患者在精神領域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5個領域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不同性別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表2 不同性別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T P D1生理領域領域性別男性 女性14.31±1.34 14.07±1.37 0.922 0.359 D2 心 理 領 域 11.63±1.17 11.59±1.26 0.175 0.861 D3獨立性領域 12.11±1.17 12.13±1.30 -0.077 0.939 D4社會關系領域 12.48±1.24 12.51±1.75 -0.117 0.907 D5 環(huán) 境 領 域 11.98±1.28 11.81±1.12 0.723 0.471 D6精 神 領 域9.23±1.85 9.53±1.85 -0.826 0.410
表3 不同年齡分組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表3 不同年齡分組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領域年齡分組(歲)23~40 41~50 51~66F P D1生 理 領 域13.83±1.39 14.52±1.27 14.07±1.36 2.669 0.74 D2 心 理 領 域 11.79±1.11 11.67±1.30 11.34±1.34 1.063 0.349 D3 獨 立 性 領 域 11.93±1.80 12.33±1.15 11.96±1.45 1.311 0.274 D4社 會 關 系 領 域 12.77±1.41 12.38±1.50 12.39±1.52 0.730 0.484 D5 環(huán) 境 領 域 12.13±0.96 11.85±1.34 11.77±1.22 0.751 0.475 D6精 神 領 域9.80±1.92 9.31±1.70 8.96±2.05 1.490 0.230
表4 親人是否感染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表4 親人是否感染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領域親人是否感染無有T P D1生 理 領 域14.29±1.33 14.08±1.38 0.785 0.434 D2 心 理 領 域 11.66±1.10 11.54±1.38 0.497 0.620 D3獨 立 性 領 域 12.05±1.22 12.25±1.24 -0.833 0.407 D4社 會 關 系 領 域 12.59±1.58 12.33±1.29 0.944 0.347 D5 環(huán) 境 領 域 11.98±1.08 11.79±1.40 0.812 0.419 D6精 神 領 域9.39±1.71 9.30±2.13 0.250 0.803
表5 不同感染年限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表5 不同感染年限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領域感染年限(年)1~5 6~10 >10T P D1 生 理 領 域 14.53±1.33 14.21±1.42 14.12±1.33 0.614 0.053 D2 心 理 領 域 12.00±1.98 11.50±1.01 11.52±1.34 1.054 0.352 D3 獨 立 性 領 域 12.65±1.69 11.93±0.96 12.07±1.16 2.015 0.138 D4社 會 關 系 領 域 12.82±1.42 12.52±1.33 12.38±1.56 0.592 0.555 D5 環(huán) 境 領 域 12.18±1.19 11.84±1.00 11.87±1.31 0.487 0.616 D6精 神 領 域9.52±2.27 9.79±2.00 9.10±1.65 1.443 0.241
表6 不同感染途徑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表6 不同感染途徑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比較(s)
領域傳播途徑血液傳播 性傳播T P D1生 理 領 域14.25±1.35 14.08±1.38 0.538 0.591 D2 心 理 領 域 11.54±1.15 11.87±1.36 -1.222 0.225 D3獨 立 性 領 域 12.11±1.17 12.16±1.40 -0.174 0.862 D4社會關系領域 12.62±1.52 12.08±1.26 1.775 0.082 D5 環(huán) 境 領 域 11.85±1.09 12.10±1.54 -0.895 0.373 D6精 神 領 域9.15±1.65 10.04±2.35 -2.121 0.036
表7顯示,生理與心理領域、生理與環(huán)境領域、獨立性與精神領域、社會關系與精神領域以上4個領域間相關不明顯,其余各個領域間均存在明顯相關性,說明生存質(zhì)量的大部分領域間高度相關。
表7 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量表各指標相關性
以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生存質(zhì)量各領域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有6個變量即性別、年齡、感染年限、傳播途徑、親人是否感染和CD4T細胞計數(shù)進入模型。表8顯示,感染年限對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環(huán)境領域影響明顯,感染年限越長,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得分越低;感染途徑對社會關系領域影響明顯;CD4T細胞計數(shù)對精神領域影響明顯,CD4T細胞計數(shù)值越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得分越高。
表8 影響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研究對象大多為接受HAART治療的HIV/AIDS患者,血液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由于HIV/AIDS患者的感染年限較長,多在6~10年以上,加之疾病本身的折磨,除環(huán)境領域外,其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領域的感受與正常人比較均明顯下降,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3]。性別、年齡對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不明顯,這與國外同類研究結果一致[4]。也有報道認為,目前關于性別、年齡因素對HIV/AIDS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還沒有定論[5]。感染年限、感染途徑、CD4T細胞計數(shù)是影響艾滋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感染時間越長,HIV/AIDS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越低;CD4T細胞計數(shù)值越高,HIV/AIDS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越高。國外也有報道,CD4T細胞計數(shù)等與艾滋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密切相關[6]。
[1]Nkinson C,Wright L,Coulter A.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F-36 in population sample[J].Quali Life Res,1994,3(1):7-12.
[2]劉為民,何麗云,王健,等.世界衛(wèi)生組織艾滋病生存質(zhì)量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10):1-52.
[3]WHO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cy of Life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generalpsychome tric propertie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8,46(2):486-494.
[4]Kemmler G,Schmied B,Shetty-Lee A,et al.Quality of life of HIV-infected patient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validation of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MQOL-HIV [J].Qual Life Res,2003,12(8):1037-1050.
[5]Chandra PS,Satyanarayana VA,Satishchandra P,et al.Do Men and Women with HIV Differ in Their Quality of Life?A Study from South India[J].AIDS Behav,2009,13(1):110-117.
[6]Eriksson LE,Nordstrom G,Berqlund T,et al.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 swedish sampled of HIV-infected persons[J].J Adv Nurs,2000,32(5):121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