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生
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ICT)的迅猛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已進入到Web2.0的移動互聯(lián)的“微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訪談、微媒體、微文明、 微學習等“微”概念正在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微課,是一個近幾年來繼博客、微博、微信等社會性軟件之后風靡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已逐漸成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并伴隨著“可汗學院”“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混合學習”等教學改革項目的開展,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關注。
一、微課的內涵
1. 微課是如何產生的
在國外,微課程( Micro-lecture)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 (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 OML)。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課程”(Microlecture)與現(xiàn)今中小學的微課契合度更高。
在國內,微課的最早的雛形是微型教學視頻(課例片段)。2011年,針對傳統(tǒng)40分鐘的、全程實錄式的教學課例制作成本高、參與面小、評審難度大、應用率低下的現(xiàn)狀,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開展首屆全市中小學優(yōu)秀微型教學視頻課例征集活動,要求教師只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設計和拍攝錄制課例(同時要求提供相應知識點的教學設計、課件、練習、反思等支持學習資源),參賽的作品同步發(fā)布在網(wǎng)上供廣大師生家長隨時點播、交流和評論。活動的效果出乎意料,廣大教師對這種“內容短小、教學價值大、針對性強、數(shù)量眾多、使用靈活”的微型課例好評如潮。此后,佛山市連續(xù)組織了三屆微課作品大賽,并率先開展了基于微課的教學改革研究(如微課與班級教學的整合、翻轉課堂、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移動學習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領了全國微課建設與應用研究的熱潮。
2. 微課的概念是什么
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wǎng)絡視頻課程。
3. 微課的資源構成有哪些
微課(程)的資源基本構成可以用“非常4+1”來概括?!?”是微課的最核心資源:一段精彩的教學視頻(一般為5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這段視頻應能集中反映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具體問題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過程,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地點可以多樣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課堂上)?!?”是要提供四個與這段教學視頻(知識點)相配套的、密切相關的教與學輔助資源,包括微教案(或微學案)、微課件(或微學件)、微練習(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饋)。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網(wǎng)頁的呈現(xiàn)方式“營造”一個半開放的、相對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與學應用生態(tài)環(huán)境。
4. 微課有哪些主要特點
微課的特點,可以用“短小精悍”來概括。見表1。
二、微課的設計方法
1. 當前微課制作過程中的誤區(qū)
微課不僅是一種新的“課堂”表現(xiàn)形式,更是一種新的課程資源類型。越來越多的微課實踐和研究表明:微課的制作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開發(fā)過程,更是一個在先進教育理念支持、精細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方法指導下進行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工作,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教師)。沒有教師先進教學設計理念支持的微課作品,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外表華麗、中看不中用的“視頻式課件”,仍然只是傳統(tǒng)課堂的“翻版”。當前微課制作過程中的誤區(qū)主要是:相當多的教師對微課的本質特征認識不夠,僅學到微課的“外表”而沒有掌握其“精華”。如部分老師開發(fā)的微課基本等同于“課例片段”(從傳統(tǒng)一整節(jié)課例中截取一段)、“微型視頻”(只是視頻時間短但內容發(fā)散、主題不聚焦)、“微型講座”(以教師大頭像為主不考慮學生認知和學習規(guī)律的灌輸式傳遞式講座),或者是“濃縮課”(把一節(jié)40分鐘的傳統(tǒng)課壓縮至10分鐘內的微課,內容和環(huán)節(jié)一個不少,只是去掉思考、自學和互動時間)。此外,許多教師把重心放在微課制作技術上。如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視頻拍攝(強調雙機或多機拍攝,甚至采用昂貴的智能自動錄播系統(tǒng)),強調視頻聲音和畫面的精美,編輯時間和精力投入過多,甚至把師生的全程對話都打上字幕。而對微課的內容選題、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活動的實施等核心環(huán)節(jié)卻重視不夠,導致微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不佳。
2. 微課教學設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微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微課程的設計關鍵是要從教學目標制定、學習者分析、內容需求分析、教學媒體選擇等方面進行。這樣才能符合“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微課設計制作理念,確保微課程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實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以著名童話故事《灰姑娘》為例,談談微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注意事項。
(1)內容設計——知識點的微型化處理
第一,教學內容的選擇。微課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課要集中表現(xiàn)或傳遞給學習對象什么樣的內容(并不是什么內容都適合微課制作)。美國當代著名民俗學家斯蒂·湯普森在《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一書中曾指出:“也許全部民間故事中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造成中國和美國教師對該童話故事的講解存在不同的教學風格。中國教師應該如何借鑒美國教師的教學智慧呢?
第二,教學內容的微處理。在選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繼而要對其進行微處理。根據(jù)微課時長短、知識粒度小的特點,在內容分割上,把課程分割為不同的教學過程。分別是:
第一步,揭題設問,激趣導入。
第二步,切入主題,逐步推進。介紹美國教師如何講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個問題引導孩子們展開討論(見表2);繼而展開微課的重點,逐個介紹五個問題以及五個引導,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向學習者提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
第三步教學回顧,引起學習者反思。通過再次設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牽引學習者回顧五個問題與五次引導。
筆者簡要設計了該微課的錄制腳本,如表3所示。
(2) 媒體設計——合理運用視聽媒體技術
媒體設計決定微課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其優(yōu)劣性直接決定了微課的質量。目前微課視頻的媒體呈現(xiàn)形式多樣,分別有攝制型微課、錄屏型微課、軟件合成式微課以及混合式微課。筆者認為,該微課更傾向于視聽演示,擇優(yōu)選用了軟件合成式,即“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組合。用屏幕錄制軟件可以完整地錄制PPT課件的內容,在做好音頻調試、屏幕設置、燈光設計、環(huán)境調適等準備工作后,正確操作該軟件,就可一鍵搞定。在此基礎上,對部分細節(jié),如間隔太長、時間太短、字幕標題等問題,可以在該軟件中編輯修改,最后合成輸出教學視頻。
(3)可用性設計——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設計源于設計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業(yè)為客戶提供Web及Web-based產品情緒情感體驗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在國內,顧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動學習的可用性設計研究,他們認為,“對于微型移動學習的設計,除了考慮內容、媒體的設計之外,還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對其可用性進行設計”。
微課作為在線教學視頻,也需要滿足在線學習者為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情感體驗。尤其是現(xiàn)今信息時代,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已頗為豐富,要提高微課的應用程度,必然要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可用性設計的意識。一是巧妙設計情景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筆者先是從學習者的經(jīng)驗出發(fā),提問“您一定給孩子講過故事吧”,繼而引出一個童話故事——“從前有個女孩……后來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構建一個童話故事的情境,引人入勝,為下文講解作鋪墊。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課的視覺效果。如注重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字體和字號搭配、顏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錯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則與要求。筆者先是選用表現(xiàn)力較強的孩童個體和群體兩種類別的圖片,值得說明的是,圖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間,不宜過于花哨;繼而,充分利用PPT的動作效果,對所添加的圖片設置不同的動作,增強動態(tài)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軟雅黑和宋體的字體搭配;最后,重視PPT顏色的協(xié)調搭配。三是注重教師的講解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結合教學需要,選擇適當?shù)闹v解節(jié)奏,語速流利,盡量避免口頭禪的出現(xiàn)等。
三、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已經(jīng)逐步運用到“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混合學習”等教學改革項目中,成效初顯。但通過一線教學實證干預來研究如何更有效、更科學地設計微課的案例并不多。同時,如何與具體的應用情境(如不同學科、不同學習對象等)進行整合,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混合學習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我們相信,隨著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的不斷推行,將來會有更為深入的實證研究與實踐來解答這些問題。
注:本文受基金項目: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重點項目《中小學微課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立項號:123620577)資助。
本欄責任編輯 潘孟良
第一步,揭題設問,激趣導入。
第二步,切入主題,逐步推進。介紹美國教師如何講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個問題引導孩子們展開討論(見表2);繼而展開微課的重點,逐個介紹五個問題以及五個引導,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向學習者提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
第三步教學回顧,引起學習者反思。通過再次設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牽引學習者回顧五個問題與五次引導。
筆者簡要設計了該微課的錄制腳本,如表3所示。
(2) 媒體設計——合理運用視聽媒體技術
媒體設計決定微課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其優(yōu)劣性直接決定了微課的質量。目前微課視頻的媒體呈現(xiàn)形式多樣,分別有攝制型微課、錄屏型微課、軟件合成式微課以及混合式微課。筆者認為,該微課更傾向于視聽演示,擇優(yōu)選用了軟件合成式,即“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組合。用屏幕錄制軟件可以完整地錄制PPT課件的內容,在做好音頻調試、屏幕設置、燈光設計、環(huán)境調適等準備工作后,正確操作該軟件,就可一鍵搞定。在此基礎上,對部分細節(jié),如間隔太長、時間太短、字幕標題等問題,可以在該軟件中編輯修改,最后合成輸出教學視頻。
(3)可用性設計——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設計源于設計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業(yè)為客戶提供Web及Web-based產品情緒情感體驗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在國內,顧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動學習的可用性設計研究,他們認為,“對于微型移動學習的設計,除了考慮內容、媒體的設計之外,還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對其可用性進行設計”。
微課作為在線教學視頻,也需要滿足在線學習者為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情感體驗。尤其是現(xiàn)今信息時代,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已頗為豐富,要提高微課的應用程度,必然要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可用性設計的意識。一是巧妙設計情景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筆者先是從學習者的經(jīng)驗出發(fā),提問“您一定給孩子講過故事吧”,繼而引出一個童話故事——“從前有個女孩……后來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構建一個童話故事的情境,引人入勝,為下文講解作鋪墊。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課的視覺效果。如注重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字體和字號搭配、顏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錯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則與要求。筆者先是選用表現(xiàn)力較強的孩童個體和群體兩種類別的圖片,值得說明的是,圖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間,不宜過于花哨;繼而,充分利用PPT的動作效果,對所添加的圖片設置不同的動作,增強動態(tài)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軟雅黑和宋體的字體搭配;最后,重視PPT顏色的協(xié)調搭配。三是注重教師的講解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結合教學需要,選擇適當?shù)闹v解節(jié)奏,語速流利,盡量避免口頭禪的出現(xiàn)等。
三、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已經(jīng)逐步運用到“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混合學習”等教學改革項目中,成效初顯。但通過一線教學實證干預來研究如何更有效、更科學地設計微課的案例并不多。同時,如何與具體的應用情境(如不同學科、不同學習對象等)進行整合,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混合學習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我們相信,隨著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的不斷推行,將來會有更為深入的實證研究與實踐來解答這些問題。
注:本文受基金項目: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重點項目《中小學微課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立項號:123620577)資助。
本欄責任編輯 潘孟良
第一步,揭題設問,激趣導入。
第二步,切入主題,逐步推進。介紹美國教師如何講灰姑娘的故事,即用五個問題引導孩子們展開討論(見表2);繼而展開微課的重點,逐個介紹五個問題以及五個引導,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向學習者提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
第三步教學回顧,引起學習者反思。通過再次設問“這樣講故事,老師又在關注什么”,牽引學習者回顧五個問題與五次引導。
筆者簡要設計了該微課的錄制腳本,如表3所示。
(2) 媒體設計——合理運用視聽媒體技術
媒體設計決定微課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其優(yōu)劣性直接決定了微課的質量。目前微課視頻的媒體呈現(xiàn)形式多樣,分別有攝制型微課、錄屏型微課、軟件合成式微課以及混合式微課。筆者認為,該微課更傾向于視聽演示,擇優(yōu)選用了軟件合成式,即“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PPT”的制作組合。用屏幕錄制軟件可以完整地錄制PPT課件的內容,在做好音頻調試、屏幕設置、燈光設計、環(huán)境調適等準備工作后,正確操作該軟件,就可一鍵搞定。在此基礎上,對部分細節(jié),如間隔太長、時間太短、字幕標題等問題,可以在該軟件中編輯修改,最后合成輸出教學視頻。
(3)可用性設計——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設計源于設計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指企業(yè)為客戶提供Web及Web-based產品情緒情感體驗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在國內,顧小清(2009)等人也提出了微型移動學習的可用性設計研究,他們認為,“對于微型移動學習的設計,除了考慮內容、媒體的設計之外,還需要從用戶的角度,對其可用性進行設計”。
微課作為在線教學視頻,也需要滿足在線學習者為達到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情感體驗。尤其是現(xiàn)今信息時代,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已頗為豐富,要提高微課的應用程度,必然要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可用性設計的意識。一是巧妙設計情景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筆者先是從學習者的經(jīng)驗出發(fā),提問“您一定給孩子講過故事吧”,繼而引出一個童話故事——“從前有個女孩……后來她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構建一個童話故事的情境,引人入勝,為下文講解作鋪墊。二是注重PPT的排版,提高微課的視覺效果。如注重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字體和字號搭配、顏色搭配以及字行、段距錯落有致等PPT制作的原則與要求。筆者先是選用表現(xiàn)力較強的孩童個體和群體兩種類別的圖片,值得說明的是,圖片的排版率在50%-90%之間,不宜過于花哨;繼而,充分利用PPT的動作效果,對所添加的圖片設置不同的動作,增強動態(tài)感,在字幕的文字方面主要采用微軟雅黑和宋體的字體搭配;最后,重視PPT顏色的協(xié)調搭配。三是注重教師的講解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結合教學需要,選擇適當?shù)闹v解節(jié)奏,語速流利,盡量避免口頭禪的出現(xiàn)等。
三、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已經(jīng)逐步運用到“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混合學習”等教學改革項目中,成效初顯。但通過一線教學實證干預來研究如何更有效、更科學地設計微課的案例并不多。同時,如何與具體的應用情境(如不同學科、不同學習對象等)進行整合,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混合學習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我們相信,隨著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的不斷推行,將來會有更為深入的實證研究與實踐來解答這些問題。
注:本文受基金項目: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重點項目《中小學微課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立項號:123620577)資助。
本欄責任編輯 潘孟良